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世界各國的佛教▪P2

  ..續本文上一頁承,實系淵源于中國。國人雖然稍受感染,群起談禅,大都學無師承,師心自用,不能真正了解禅宗。我們對此,實有無限慚愧,不勝怅惘的感歎!

  總之,要研究世界性的佛教,日本佛教雖然傳自中國,但千余年來,它已的確成爲一個代表世界性的“佛國重鎮”,確是有其重要地位的。我們回溯往史,日本佛教的學術思想,雖起先從中國傳入,但其教義,卻自始至終,已漸漸地隱約變質,到了“明治維新”以後,直至現代,日本佛學,已變成爲另一系列的哲學思想,或與其國家政治相關聯,並非原來面目。這在研究日本佛學史者,但須稍爲留心,便不待言而可知。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日本佛教解釋“大日如來”,便有隱含軍國主義的色彩。一九叁五年前,日本駐杭州的領事館門前,大書特刻其“大日如來”的標語,這是著者所親見的事實,這也就是當時日本佛學思想的作用。可是至今舉世言佛學者,都舉日本佛學爲准繩,甚至包括中國大部分佛教信衆的觀念也如此,我只能引用一句佛語,說它“不可思議”。至于日本的禅學(是否可說是禅宗),更難下一判語了。現代的日本佛教,在其國內,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神佛小分的教派,和佛教、道教混合的宗支,乃至與秘密社會的關系,如雨後春筍,大約有叁、四百家之多,一變再變,這豈僅是“橘逾淮而成枳”的不同而已!目前如日蓮宗創價學會的興起,標榜佛教而圖參政,甚至未來的發展,是否別有意圖,均難遽下斷語。展望二十世紀末造的日本佛教,唯有合掌遙祝其前途遠大,正法與國運,並世昌隆!

  叁、緬 甸

  緬甸的佛教,早在公元叁世紀時期,因阿育王四出派遺傳教士,已經從印度直接傳入。但其最初教義,盡屬佛教的小乘教法,且已深植根基。後來大乘的思想,也漸次傳入,大小乘的思想競爭,非常猛烈。終使大乘的佛教思想,一蹶不起。至今支配緬甸全土的教法,完全屬于小乘佛教思想,而且爲一純粹的佛教國家。

  緬甸的佛教寺院林立,僧衆們在他們的寺院中,專門從事教育事業。一般民間子弟,都入寺院接受佛化教育,能夠讀書寫字的,約占五分之叁以上。大凡八歲以上的兒童,開始送入寺院接受普通教育,學習巴利文的佛學教科書,比較優秀的,即轉入高級僧院,接受高等教育,而爲出家僧衆。緬甸在近世佛學史上,且爲印度佛教的策源地,歐洲人初受佛教思想影響,實以緬甸爲其傳播中心,歐洲人出家爲佛教比丘的,也大都在細甸剃度受戒。他們辦有多種英文的佛學雜志,具有卓見可觀的論文也不少。只是在二十世紀的末造,若全憑小乘佛教思想,主持政治,甚至要與共産主義思想相抗衡,不但值得憂慮,恐怕也足“匪夷所思”,而應特加檢討。

  四、泰 國

  泰國舊稱“暹羅”,它的佛教,早先由印度的康保假傳入。就是當時以弘揚佛教著名的勃陀考沙,統一緬甸與假巴的佛教,經常住于康保假,因此便傳播佛教于泰國,大受皇室與民間的尊仰,遂使佛教一變爲泰國的國教。後來便明定以釋迦牟尼圓寂的那一年,爲其佛曆紀元的元年。但是它的教義,也以小乘佛教思想爲准。泰國人民,自少年時代,便要一度入寺院爲僧,接受佛化的教育。所有的人們,都以佛教教義爲修身的規範,舉凡學校教育、軍隊、警察等訓練,在開始和畢業的時候,都要禮誦佛教的經文。男人們,依法定的年齡,必須經過叁個月或一年出家爲僧的生活。而且在這一段時期內,絕對禁欲,專門學習佛教行儀,研究佛學思想,爲以後立身處世的道德標准。即如國王就職,也須舉行和發布佛教宗教儀式的宣言。所以舉國上下,一律都是佛教徒。僧衆們,都穿黃色的袈裟,全國爲一全黃色僧服的純粹佛教國家。僧衆多是直接參加政治的分子,其資深的大和尚,並有僧王的封號。佛像寺院,遍布全國。首都曼谷的寺院建築,便占全境十分之四,有名的越帕寺,成爲曼谷市內最壯麗的建築。他如越嗎限寺,等于十方往來挂褡的大叢林,容納僧衆最多。烏富裏古寺,是最古老的佛寺,佛像的塑造,有坐臥等姿勢,而且大至尋丈,小至寸許,也頗富有藝術的價值。這是一個古老的佛教國家,也保存有許多原始印度佛教的習俗,它和緬甸,都是東南亞佛國重鎮傳播佛教的總站,或策源地,時代的巨輪,正進身靜谧的佛國,他們仍然靜靜地停留在藍天茂林的佛學靜境裏,二十世紀世界局勢的轉變,究竟成佛成魔?就全賴賢明王室的領導,和高僧們智慧的支持與選擇了。

  五、越 南

  越南的佛教,原由中國傳入,後來又受緬甸、泰國等小乘佛教的影響,大乘思想,不能深植根基,也同東南亞其他各地一樣,對于大乘佛教觀念,始終模糊不清,寺院僧衆的規模,也不是中國叢林製度。自十九世紀末葉,越南被法國所侵占,從此宗教信仰,並不單純。在越南尚未獨立以前,古老佛教的信仰,依仗王室的庇護,在新舊世紀的罅隙裏,還可自生自滅,目前很難遽加論斷,應該付諸今後曆史的定評。

  六、東南亞其他各地

  東南亞其他各地,先期的佛教,原以斯裏蘭卡、爪哇與蘇門答臘爲最盛。當公元四百五十年間,高僧功德铠至爪哇傳播佛教,國王與王母以下,都加信奉,佛學大乘思想,頗爲流行。七世紀末葉,中國名僧義淨由海道赴印度留學時,也曾到過南洋各地,宣揚佛法。蘇門答臘的佛教,在唐朝時期,由爪哇傳入,現在已經衰落。其他如老撾、印尼、馬來西亞各地,以至菲律賓等國家,凡華僑所到的區域,或多或少,總存有佛教方面具體而微的規模,或受緬甸、泰國小乘佛學的影響,或受中國大乘佛教淨土宗的熏染,“南無阿彌陀佛”的呼聲,和佛教寺院的建築,所在皆有。

  第二節 歐美的佛教

  一、英 國

  英國在公元一七九六年統治全印度時,便開始對印度文化及佛教經典加以注意和研究。英國人關于佛學的研究者,曾經出過很多人才,其中最傑出的有兩位:一是馬格斯·缪勒(Max Muller),一是裏斯·戴維斯(Rhys Davids)。馬氏爲梵文專家,在一八七九年,發行《東方聖書大集》(Sacrad Books of the East)四十九卷,從此備受學術界的推崇,在他的專集中,有若幹的佛教經典,爲小乘律、《長阿含經》、《佛所行贊經》、《觀無量壽經》、《大無量壽經》、《法華經》,和所發現的梵文英譯等書,開始引起了英國人對于佛教研究的興趣。一八八一年,裏氏在英國創立巴利聖典協會(PaliText Society),譯出了流行于斯裏蘭卡的南方聖黃,經律論叁藏、濟釋史傳等書。又得到泰國國王的資助,刊行了巴利文叁藏聖典,更影響到歐洲人士對佛學研究的興趣。以上所述爲兩氏對佛學西傳的兩件大事,但都有英、法、德等國學者的參加,在十八、九世紀間,這對歐洲學術界濟入了新的血液,馬氏和裏氏曾分別在牛津和倫敦兩大學開講佛學,影響很大,倫敦佛教協會便公推裏氏爲會長,裏氏的夫人亦譯有《法聚論》等佛書多種。

  英國大蔣提會,原是斯裏蘭卡人達磨波羅,在一九二七年創立,參加的英國佛教徒,和印度、斯裏蘭卡佛教徒,人數相當可觀。而且附設有研究會、講演會等,每月發行有《英國佛教徒》(The British Buddhist)的月刊雜志,銷路頗廣。此外,還有阿太卡萊博士所創設的倫敦學生佛教協會,亨波萊創立的佛教居士林等,都是弘揚佛教學術的機構。

  二、德 國

  隨英國而起,德國人對印度佛教學術的研究,是學術界的新興運動,赫爾曼·奧登堡在一八八一年出版了《佛陀的生涯、教義及其教團》,此乃根據巴利文原始資料,推述釋迦牟尼曆史的不朽之作,銷行頗廣。

  與英國馬格斯·缪勒同時著稱于世的,便是德國的印度學術專家烏愛巴,爲研究小乘《雜阿含經》的泰鬥。他的弟子羅伊曼,在柏林講學,以擅梵語與西藏語見長,聲譽甚隆。日本佛教的學者常盤大定、渡邊海旭、獲原雲來等,都是他從學多年的弟子。

  此外,有馬格斯·瓦勒澤爾,精通梵、藏、美各種語文,爲德國佛學界的權威學者,他曾作有《自我的問題》一書,一九零四年出版《最古佛教的哲學基礎》,一九二七年出版《古代佛教的分派》等書,馬氏又創立佛教協會,促進歐洲學者對佛教的研究,並且聯合世界各國,尤其與東方學者共同探討。他的實際活動,有從事翻譯佛教經典,發表論文和會報,設立佛教略書館,頒發大學佛教講義,及在大學學府以外組設佛教的講座等等。

  保羅·達爾克創市在柏林郊外的佛教精舍,是德國佛教運動的中心,現在已成爲柏林郊外的名勝之一,藏有各種原文和東西方文字的佛教書籍雜志,佛教藝術品等,其收藏之富,和搜集之廣、全歐洲罕有其匹。而且又出版有佛教著述多種,如《世界意識的佛教》,和《倫理體系的佛教》等。同時以精舍,作爲實驗佛法修持的禅定道場,並非純談學理,而且頗重行證,誠爲歐洲佛教注重修行的先導。

  此外,有名的佛教學者,尚有奧斯特、解格、哥利思、爾可科、早爾夫等人。

  叁、法 國

  法國人對于佛教與東方文化的研究,實自大哲學家鮑諾夫所倡導,而開西方文化的新紀元。鮑氏于一八零一年生于巴黎,擅長東方文字語言,如巴利文、梵文、波斯文、古楔形文字、富羅那文字等,無不精通。他代表性的著作,有《印度佛教史序論》一書,根據在尼泊爾所發現的一百七十余部佛經梵本,作釋迦佛傳及佛教教理的研究。內容包括大乘經典的精華,如《般若》、《楞伽》、《華嚴》、《金光明》、《法華》諸大乘經典。他又翻譯了《法華經》的全部,開歐文翻譯梵語佛教經典的先聲。鮑氏的門弟子中,最負盛名的佛教學者,有密有羅、塞納爾特等人。塞納爾特校訂了大部的《佛本行集經》的異本原經,又依大乘原經,著有《佛傳論》等書。巴黎大學教授夫西尼,著有幾種關于大乘佛教藝…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世界各國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