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率信服不已。並且他又傳授佛學的修證方法,提倡安般守意(安靜、調息、守意入定)的禅定法門,使人們在相信佛教學理之外,又有確實修持方法可循,與中國道家的養生方術,可謂相得益彰,而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佛學談空說有的口頭理論以外,確有神通、禅定的實證方法和事實可憑,這也是佛教由佛圖澄而大肆開展的最大原因。後來他的中國弟子道安法師,又是學問博洽,兼通世務,德重當時的學者,而中國佛教淨土宗的開山祖師慧遠大師,也就是他的得意弟子之一。
四、淨土宗的創建
慧遠大師,雁門賈氏子,少爲儒生,博極群書,尤其深通《周易》《老》《莊》叁玄之學,並習道家方術,後因避亂南下,從道安法師出家。因愛廬山的風景,便邀約當時名士,如陶淵明、劉遺民等人,會結白蓮社于山中,取《阿彌陀》、《觀無量壽》等佛經爲閃則,專門提倡稱念佛號的“南無阿彌陀佛”,以祈求往生極樂世界的淨土佛國,便成爲後世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淨土宗的建立,可以說是形成中國佛教的真正開始,也是佛教富有宗教精神最顯明的一面。歸納起來,促成廬山白蓮社淨土宗的原因,也約有兩個因素:
(一)時代的趨勢。因魏晉以來文化思想的轉變,玄談之學,已成弩末,致使求知者的欲望無法餍足。且因當時自由曠達之風,影響社會人心,由頹喪而變成放浪,以使政治更加紊亂,社會愈難安定。結果,逃世思想,日益增盛,知識分子們代表中,如陶淵明、謝靈運等人,到處皆是。慧遠大師以悲天憫人的胸襟,邀約當世知交名士,遁迹山林,也是當時必然的趨勢,例如劉遺民應邀入山的回信中就有:“晉室無磐石之固,物情有壘卵之危”的感傷詞句,這就可見當時名士遁世逃佛的一般心情了。
(二)養生方術的選擇。兩漢、魏、晉以來,除了思想上的玄學以外,方士養生之說也大行于世,煉丹藥以求神仙長生不老之術的風氣,已經普遍存在。
慧遠法師也學過老莊之術,終覺渺茫難憑,不是究竟的方法,于是仍須返求諸己,歸到一心。他深通佛學性空的般若之理,而且學術傳承爲名匠佛圖澄和道安法師的嫡派,深知後來求得實證的困難,便提倡精神超越升華的念佛法門,可以概括上中下叁種器識的修持。即使此生不了,也可使靈魂得到超脫的境界。由于淨土宗的創立,使佛教在中國,確定了宗教的精神和形式,而且直到了現在千余年來,一句“阿彌陀佛”,已經變成中國社會的流行口語,不管是精心修持或脫口的稱引,到處都可聽到國人所說的阿彌陀佛了。
五、鸠摩羅什與僧肇
姚秦時代印度名僧鸠摩羅什經西域來中國,大事翻譯佛經,弘揚般若佛學,這是溝通中印文化思想,開展佛教文化的最大關鍵。他的出家弟子中,如僧睿、僧肇輩,都是當時中國的博學才子,他們師弟之間的學問和風度,影響于南北朝的學術界至深,最爲當世所仰慕。尤其是僧肇著《肇論》,融合老莊的思想,倡“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等,爲中國哲學思想史和文學史上開創了千古的奇局和不朽的名作。道安、慧遠師弟的佛學論著,受羅什的影響也很大。羅什的來華,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奇迹,這個奇迹,說來卻很辛酸。前秦苻堅時代,爲了仰慕羅什的學問,不惜調派大軍,並遣將軍呂光率領西征龜茲,後來呂光聞苻堅兵敗,據姑臧自稱涼國,羅什爲呂光所得。姚秦時代,呂隆來降,才使羅什進入中原。姚興便迎居于逍遙園,事以國師之禮,翻譯佛經叁百余卷,參加譯事的約有叁千人,都由姚秦政府供養。從此名僧輩出,佛教聲望日隆。由羅什東來譯經的經過情形,可得如下四個結論:
(一)爲了一位學者,不惜派大兵去征滅一個國家,輾轉爭得,這是有史以來的一件大事奇案。從好的方面看,這是尊重學術和師道的光榮。但從另一面看,也只有文化淺薄的人,才會做得出來,因爲這也可以說是武力的劫持。不過千古以來,知識分子多半自相輕蔑,真正尊重知識分子而能愛才惜才的,還是一般所謂非知識分子的人,這差不多是曆史上的定例。
(二)羅什的譯經事業,是由一個政權所支持,才有這樣偉大的成就。但他以外國人學通漢文來作主筆,由中國名士才子相助,使佛經的翻譯,不但爲佛教建立了特色,而且也爲中國文學的體裁,開創了佛經文學的另一面目,這些經文,便是當時創作的語體文學,只是現代人讀來,又變成了古文了。
(叁)在羅什以前的佛教傳播,大多靠神通來顯化,到羅什東來的時期,才使佛教哲學,與儒、道兩家分庭抗禮,變成中國文化學術的一派巨流,以後才有儒、釋、道叁家之學,構成中國文化全貌的總體稱謂。
(四)因羅什東來的影響,出家爲僧尼的人數增加,品類不齊,頗多竽濫,才使姚秦政府,設立僧正職位的僧官,專門管理僧衆。以後便因襲成隋唐以下的曆代僧官製度,猶如現代的宗教司。
六、道生與涅槃佛性
在這段時期,佛教文化的傳人,都從西北一路而來,中國文化的中心,也都在黃河南北一帶,南方的學術思想,仍逗留在老、莊、孔、孟的範圍裏。而且佛經翻譯還不俱全,例如《涅槃經》在此時,只譯了一半,意謂極惡重罪的衆生(“一闡提”),不能成佛。當時道生法師,參悟哲理,便認爲這是義有未赅而並非完全的佛學,自倡極惡重罪的衆生,也具有佛性,到了悔罪自新時,便可成佛。並且首倡“頓悟成佛”的意旨,因此被佛教徒們群相攻擊,不能在北方立足,便南來隱居虎丘山,自爲石頭說法。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便是道生法師的講經故事。後來《涅槃經》全部翻譯完成,才證明他所說不錯。道生這種思想的根源,實在也由《周易》、《老》、《莊》的叁玄之學所開啓,這也可見當時佛學思想與中國文化,概可相互引證發明,已至融通之境了。
第二節 佛教的鼎盛時期
一、隋唐時期的佛教
由漢末魏晉南北朝以來,學術思想的風氣,一反兩漢的樸質,普遍趨向于形而上的追求,佛教和道教的宗教學術,也便在這個時期,日益發達。儒家學說,依違佛道之間。複因南北朝以來帝王政權的提倡,佛教受到朝野的尊崇,無以複加。但由兩晉到隋唐之間的佛教,大半仍隨印度佛教方式,受中國文化的洗煉,在漸漸蛻變當中。到了南朝梁武帝時代,因他對宗教信仰,特別有興趣,所以對佛、道兩教,也都並存信奉,不過對佛教更有偏好,南朝佛教寺院林立,凡名山勝迹,多半有寺廟的建立,所以唐人杜牧《江南春》的題詠裏,便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名句。可是這還只是指大江南北附近的佛寺而言,至如黃河南北的佛教建築,尚不包括在內。與其說南北朝的文化思想,是玄學的時期,毋甯說是宗教文化思想的時期來得恰當。在梁武帝和北魏武帝時代,印度佛教的教外別傳,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由海道到達廣東,東來中國,與梁武帝一度對話不合,便渡江而北,隱居在嵩山的少林寺,面壁九年,這便是禅宗傳入中國的開始。自初唐以後,禅宗大興,使佛教一躍而變爲純粹中國化的佛教,慧遠大師創立淨土宗,和菩提達摩傳入禅宗,可以說是兩件大事因緣。因爲學術思想,和政治因素的交錯爲用,使南北朝六代以來,中國的曆史文化,陷在一個非常紊亂的局面。因此隋唐之間,有文中子——王通的講學河汾,綜羅洗刷儒、佛、道叁家的學術思想,開創初唐以來的唐代文化。這個時期,隋有智顗大師正式創建了佛教的天臺宗,以禅那的“止觀”爲佛教實證的方法,用叁種止觀的體系,統攝全部佛學教理,開始分科判教,對佛學傳承,作系統的批判整理。智者大師著有《摩诃止觀》一書,應是中國佛教第一部佛學導論或概論的巨著。後來宋代永明壽禅師等所著的《宗鏡錄》,算足第二部佛學導淪的巨著。
1.唐代建國的初期
以唐太宗的英明雄略,輔以初唐開國時期的文武將相,大多都是博識之才,加以接受了六朝以來的政治經驗和慘痛教訓,對于宗教的態度,無論爲佛教、道教,甚至景教、襖教,都是一律優容,任由全國上下,自由信仰。在政府的體製裏,僧有僧正,道有道箓,等于已經設立了各個宗教的專門管理部門。這時在中國文化史和佛教史上最大的一件大事,便是玄奘大師自印度留學回國,唐太宗爲他設立譯場,集中國內學僧與文人名士數千人,參加佛經的翻譯工作。太宗一面盡力提倡宗親教主的道教(道教奉道家的老子爲教主,老子姓李,與唐同姓),一面也笃信佛教的宗旨,而且對玄奘大師,敬愛有加,幾次勸他還俗出任宰輔,都被玄奘大師所婉拒。因玄奘大師唯識法相的弘揚,使印度後期佛教哲學,和大、小乘的經典,在中國得劍廣泛傳播。同時因法藏(賢首)大師建立華嚴宗,使佛教更爲興盛。隨天臺宗以後,複因華嚴宗的觀點,對全部佛教教理,有更進一層的分判。接著道宣法師極力興起律宗,佛教戒律的確立,和中國佛教的規範,便從此奠定,基礎穩固。隨之而來,叁論、俱舍、成實等佛教宗派,也欣欣向榮,爭放奇葩,各自發揚它的門庭學系,形成中國佛教的十宗教派,有如附表:
宗派
印度宗師
中國宗師
創立時期
所宗經論
宗旨
淨土宗
馬鳴龍樹
世親菩薩等。
慧遠法師
東晉時期
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及《往生論》、《大乘起信論》爲主。
以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修證法門。
律宗
以佛說律藏爲主,故以持律第一優波離尊者爲始祖。
從昙柯迦羅(此雲法時)之羯磨受法,爲中土受戒之始。
曹魏嘉平二年
以《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等爲主。
兼撮大小乘律學,以持戒證聖爲宗旨。
天臺宗
慧文禅師及其再傳弟于智顗大師所創。
北齊,隋時期
以《妙法蓮華經》爲正依,《大智度論》爲指南,肚《涅槃經》爲扶疏,《大品經》爲觀法。
以…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中國佛教的傳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