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乘成佛爲宗旨,叁種止觀爲修證法門
成實宗
師子铠
鸠摩羅什法師弘揚
姚秦弘始十叁年
采小乘諸部最勝教義及诃梨跋摩所作《成實論》爲主
以《成實論》爲宗旨,以二十七位法攝賢聖修證之階梯。
叁論宗
龍樹菩薩
鸠摩羅什
姚秦時期
以《中論》《百論》、及提婆菩薩所作《十二門論》爲主。
破真俗二谛之執,顯空、有不住
俱舍宗
世親菩薩
安慧論師
真谛叁藏玄奘法師
陳文帝天嘉四年真谛叁藏譯舊本《俱舍》,唐太宗貞觀七年玄奘譯新本《俱舍》。
宗《四阿含經》等,並以《俱舍論》爲正依,另以《婆沙論》、《阿毗昙心論》、《雜阿毗昙心論》等爲主。
本宗以玄奘所譯世親菩薩所作《俱舍論》爲宗旨,立七十五位法以攝心色等等事理。
禅宗
迦葉尊者
菩提達摩
梁隋時期
《楞伽經》、《金剛經》。
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爲宗旨。
華嚴宗
杜順和尚所創,賢首(法藏)大師弘揚之,故又名賢首宗
陳隋時期
以《華嚴經》爲主
以《華嚴經》四法界、十玄門之學爲宗旨。
法相宗
彌勒菩薩,無著菩薩
玄奘叁藏法師盛弘于中土
唐太宗貞觀年間
以六經十一論爲主。六經爲:《華嚴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磨經》、《楞伽經》、《密嚴經》。十一論爲《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分別瑜伽論》、《辯中邊論》、《二十唯識記》、《觀所緣緣論》、《阿毗達磨雜集論》。又有以五經十叁論爲主之說。
明萬法唯識之妙理
密宗
龍猛菩薩
又有東密(由中國傳入日本)、藏密(西藏密教)之分,唐時善無畏、金剛智、不空東來弘傳,蓮花生大師入西藏弘傳。
初唐時期
以《大日經》及《金剛頂經》爲根本所依。
亦稱真言宗,立十住心統率諸教,建立曼荼羅,身口意叁密相應,即可由凡入聖。
2.禅宗的改製
由于初唐時期文化思想的博厚雄渾,佛教學者的名僧輩出,他們都以才堪大用的資質,從事于弘揚宗教的事業。使中國佛教真正開展的,應該歸功于唐代。到了唐高宗與武則天時期,正好當佛教學僧們鑽進佛經學術的注疏、述論的牛角尖,多數佛教名匠的博雅學者,大闡其佛學義理,和相率走近了迷宮似的唯識、法相之學的時候;禅宗忽然崛起,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相標榜,極其適合中國人的簡樸,和唐代思想學風樸實渾厚的要求。而且在遍地都是佛學學者的情景裏,禅宗又出了一位目不識丁的大匠——六祖慧能。他在廣東曹溪,對平民社會大肆弘揚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宗旨。同時還有他的同學師兄神秀,在武則天的王朝裏,被尊爲國師的地位,也大弘其禅宗的佛法。神秀大師的學識很好,他的禅學,是以漸修爲主,因爲唐朝宮廷及士大夫的崇奉,禅學在從政的知識分子中極爲普遍。慧能大師的一支,是以頓悟爲主,因爲他出身平民,不依文字,說法都用通常的口頭語,使高深難懂的佛學,完全脫離酸腐的頭巾氣味,一變而爲純粹通俗的平民哲學,所以禅宗的宗風,便如風行草偃,大爲暢興。他們師兄弟在初唐時期,對于朝野的影響,形成南北上下兩股交彙的巨流,自然要沖擊到今後學術思想的轉變,形成別開生面的光華了。
慧能大師一支的禅宗,以後便風行全國,我們盡可強調地說:“請看唐室之域中,盡是禅宗之天下”了。自他再傳以後,便有馬祖道一禅師,和他的弟子百丈禅師二人,毅然改製,把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規模,一變而爲中國式的叢林製度。當時百丈師徒,被佛教徒們罵爲破戒比丘,極盡诋毀譏評。殊不知以後佛教之所以能夠長久傳布,卻全靠這個製度而存在,其規製的流傳,時至今日,並爲國內外的佛教寺院所仿行。而且這種製度,影響後來中國社會,政治體製,都有很大的作用。禅宗叢林製度的特色,約有四點:
(一)改革佛教徒僧衆們以乞化爲生的依賴性,以集體從事農業生産,達到自給自足的經濟製度。
(二)集中修持,以導師製來領導學者,從事知行合一的實證佛學。
(叁)消除刻板的宗教迷信儀式,以身心實踐求證,完成人性佛性的心佛平等,集體教學的目的。
(四)以適合中國文化和國情的清規,取代一部分印度化的戒律,建立群衆和個人行爲道德的標准。所以宋代大儒程伊川,歎爲“叁代禮樂,盡在是矣”。
一般說慧能大師一派禅宗的興起,是佛教的革命。其實真正佛教的革命性史實,應該推尊于百丈禅師的改製才對。關于叢林製度的研究,拙著有《叢林製度與中國社會》一書,在此暫不多作介紹。
3.密宗的興起
唐代的佛教,自禅宗的崛起,使佛教成爲一個純粹理性的宗教,變成中國文化的巨流。此外,還有初唐時期,由北印度傳入西藏地方的密宗;和中唐時期,由中南印度傳入中國的密宗,也是中國佛教史上一大轉變。印度佛教有密宗的必起,依據比較可靠的史實,實在是在後期佛教學說,綜合般若中觀與唯識的佛教學理,融合印度固有的婆羅門、瑜伽術的修持方法,所形成的一個兼容古今修證方法的宗派,而且和釋迦牟尼住世時代所說的修證方法,大有出入,這是一個非常駁雜與繁複的問題,一言難盡。總之,在唐太宗開國的時期,西藏王松贊幹布要求內地文化的傳播,只因唐太宗的宰相房玄齡一念之差,沒有准許他的請求。後來除了答應下嫁文成公主,帶去部分的佛經、佛像,和跟去幾位道士等以外,始終沒有重視文化的傳播。一個政治措施的影響,豈但只爲“百年大計”,同時也要顧及“遠垂千古”,此于後世史家或讀史者所見得失成敗之效,概可客觀判定的。西藏地方從此便轉向印度,以乞求文化的傳播,最初請了幾位名僧入藏,開始傳播佛教文化,模仿梵文而製立藏文,跟著便有密教大師蓮花生的入藏,弘揚密宗的教法。于是西藏便在唐代以後,完全成爲佛教密宗的佛土,而且演變爲政治宗教合一的特別行政區域。曆宋元明清以來,密教在西藏的傳承,始終不衰,中間雖然難免也有內部派別之分,但其密教形式,並無多大變更,一個高居雪山北麓的高原,曆一千四百余年,成爲佛教文化的世外桃源,這也算是東方曆史的奇迹。西藏的密教,由原始的甯瑪派(紅教),後來又分出迦舉派(白教)和薩迦派(花派)。到了明代永樂年間,有青海人宗喀巴者,自幼在西藏出家,學成以後,又創建黃教。以後他的四大弟子,曆代都以轉生的傳統,分據西藏、蒙古地區,宣揚教化。在前藏的達賴,和後藏的班禅,都成爲政教合一、以教統政的法王。而章嘉與哲布尊丹巴存內、外蒙古,也都各自世世轉生以傳續他們的法統。但他們曆代都承受中國帝室的封號而尊爲呼圖克圖(具有大師、活佛等意義)。中國內地,在唐玄宗時代。有印度密宗大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世稱“開元叁大士”,傳進密宗的教法,他們都有一部分的神通,對傳教更爲便利。那時除了禅宗以外,最富于神秘色彩,而且有新奇刺激性的,就莫過于密宗的佛法了。所以朝野競習,不久便流行于中國各地。到了元朝忽必烈時代,他尊崇西藏薩迦派的密教大師癹思巴爲國師。那時癹思巴只是十五歲的少年,不但學問淵博,而且具有許多神異的奇迹,他仿照藏文爲蒙古製立文字,隨著忽必烈進入中原,便奉密教爲國教,甚至元朝曆代帝王就位,都要先經喇嘛的灌頂儀式,宮廷和民間穢迹,普遍流行,從此禅宗和其他各宗派,也大受影響,因此南宋末代的有名禅宗大師高峰原妙,便宣布閉死關,足迹永不下山了。到了明代永樂時期,認爲密宗是不經之道,便有放逐的措施。因此由開元叁大士傳入的密教,便流傳在日本,世稱“東密”,西藏的密教,也因宗喀巴大師的整理,而于全藏建立了黃教的規模,只有在西康與西藏的邊境,還流傳著原始密宗的教法。這便是世稱的“藏密”了。
二、宋元明清的佛教
1.宋代佛教儒化的理學
由中唐到五代的一段時期,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想,文學風格、藝術和生活,都陶冶在禅宗的韻味中。禅宗本身,也在中唐、晚唐、五代之間,另建立了五家宗派,各有教授的方法,如臨濟、曹洞、雲門、沩仰、法眼等。這時禅宗的學風,也如南北朝的玄談,可以先後媲美,第一流的人才,多半逃禅入佛,當然這有許多政治與社會因素的背景,才形成那個時代的風氣。歐陽修撰《五代史》,認爲五代無人物。王安石卻認爲他的觀點不對,說是五代的人才,都入禅宗的網羅之中,這倒是有相當的理由。因此到了宋初開國的時期,上有宋太祖趙匡胤,下有宰相趙普和後來範仲淹等的提倡,有宋一代的儒學,一變而有理學五大儒等的興起,這便是說明一個文化思想傳統,積久成弊的反正。宋代的理學家,接著唐代韓愈、李翺等的啓發,經歐陽修等的領導,突然崛起于千余年之後,號稱直承孔孟心法,在漢唐的儒學以外,別樹一幟,不須諱言,那是受到禅宗的影響,並也滲入老莊思想的成份,這才構成一番宋儒的面目。換言之,宋代的佛教,已由佛而入儒,因禅宗而産生理學,這是中國文化史上必然的演變,也是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融會的成果。當漢末、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以來,佛教雖然已成爲中國的佛教,但儒、釋、道叁家的互爭學術地位,與叁家同源的思想,在曆史上,一直沒有停止它的運動。到了南宋末期,禅宗大師們大談其儒家學理,而且佛學儒化、儒學佛化的迹象,已經非常明顯,所以宋代理學的産生,可謂由來已久,只是到了五大儒等手裏,才算正式開始而已。
2.元代的密教
因西藏密宗勢力隨元朝軍事統治力量的推展,普遍滲入全國各地,據有宗教的特權,喇嘛們幻想政教合一的局面,全國各宗派的佛法,都受到極大的斫…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中國佛教的傳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