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迹▪P2

  ..續本文上一頁二月八日,明星出時,豁然悟道。

  七、轉*輪:成道以後,四十五年間說法度生。

  八、入涅槃:世壽八十,在娑羅雙樹下,入于涅槃。

  此外,爲了研究佛教教義,和研究釋迦史傳所最宜注意的,便是經典所載釋迦牟尼誕生不久,即能步行,並有七步偈語說道:“無數劫來,這是我的最後受生。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此生利益天人,普願救度衆生。”也就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所傳述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兩句話頭。由此可以啓發我們必須加以研討的,計有如下兩點:(1)假定僅從宗教的立場來看,釋迦牟尼當時所說,只是使人覺得這是極端具有教主權威的獨特表象,對它不是絕對信服,就是非常反感。(二)我們推勘到底,“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卻是佛教的精義所在,因爲它說明了人生的真價,表露了人性的尊嚴:我們要有自發的精神,做天地間第一等人;我們要以自奮的勇力,做天地間第一等事。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謂“天人合一”的最好引申。由人至于生天成佛,爲神爲主,或由人而墮落沈淪,一切都決定在自我的一念善惡之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我”並非釋迦牟尼一人的“我”,也正是“舜何人也,我何人也”人我一如,人性自覺的“真我”。釋迦牟尼,生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爲聖。乃至一代佛教的精神,就在他生而能言的這兩句話語中,已經透露消息了。如果純從感情觀點,視同放誕,未免厚誣佛語。

  五、允文允武的天生神童

  釋迦牟尼既生,他的父王便邀請了很多有名的婆羅門學者,爲他舉行命名典禮。大家認爲他降生時具有種種瑞相,所以就定名爲“悉達多”,漢文譯義,那便是“一切義成,具足吉祥”的意思。他的妙相莊嚴,特別美好。當時印度婆羅門中有一位最具權威的智者阿私陀仙,住在香山修道,遠離愛著,常入禅定,知道釋迦牟尼降生,自動前來祝賀,他對淨飯王說:“我看太子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此相好之身,若是在家,年二十九歲,便爲轉輪聖王;若是出家,可成一切種智,廣濟天人。但觀大王太子,必當學道,得成正覺,轉大*輪,利益人天,開世間眼。”淨飯王晚年得子,極切盼望他能繼承王位,開張國勢,聽說他會走上出家學道的路上去,所以極爲憂悶,就留意保護,設計防範。凡是可以陶悅情志,流連光景的聲色之娛和人間享受,他都打算加以運用,企使太子不致生起出家的念頭,使阿私陀仙的預言不致于成爲事實。

  釋迦牟尼七歲時,開始接受宮廷教育。淨飯王爲他遍請名師,令就學問。最初延聘一位文學修養特優的婆羅門,名毗奢密多羅(Visvimitra漢譯“選友”)授以文學。一日,釋迦牟尼提出當時印度的文字,計有六十四種之多,例如梵文、佉留文、護文、疾堅文、龍虎文、犍泴和文、阿須輪文、鹿輪文、天腹文、轉數文、轉眼文、觀空文、攝取文,等等。究竟以何種爲標准文字?因此使毗奢密多羅受窘異常。而且他能夠找出書中的阙字,诘問于師,最後反使教者贊歎折服,自慚而辭去。同時又爲他延請釋迦種族中一位擅精武術的名師羼提提婆(Ksantipa漢譯“忍天”),教其武功,包括兵戎法式與二十九種武藝工夫。所以他在十四、五歲之間,便能馴服大象,只手舉象擲出城外,立即還以手接置地,大象任其擺布,不會損傷。挽弓射箭,可以直穿百裏之鼓,力透射擊鹄的七重鐵豬。

  他由七歲從學,經過七年之問,凡屬天文、地理、典籍、議論、祭祀、占察、聲論、書數、樂舞,文章、圖畫,乃至一切技藝、方術,無不娴習通曉。

  總之,他作爲王位的繼承者,既然有了良好的宮廷教育,加上他的天生智慧和資質,在十五歲時,已經完成文事、武功所有的學問了。因此淨飯王,便擇定當年的二月初八,爲他舉行灌頂授職大典,延請鄰國諸王、大臣、婆羅門J衆等來觀禮,用四海水爲他灌頂授印,立爲儲君。

  六、悲天憫人的至性至情

  釋迦牟尼以天縱睿智,出生在帝王宮廷,對世間一般的學問知識,無所不通,自然具有超人的智慧。也正因爲他具有超人的智慧,他自有生以來,對宇宙生命的探究,和世事人生的懷疑,始終無法使他安于現實。加以當時印度諸侯邦國之間的互相侵淩,種姓階級的苦樂懸殊,無一不使他觸目驚心,因此他對這個世間的芸芸衆生,時常抱有一種不可把捉的無常之痛,他以大悲的慈心尋求徹底解決人世間的痛苦和煩惱,更使人性得到升華,人生得到解脫。所以他便經常陷入沈思定默之中。一天,他外出郊遊,息歇于大樹之下,看到田野裏耕種的農人,烈日炙背,揮汗苦作。耕牛力挽重犁,被驅使鞭打著,備受虐待,結果弄到人牛皆因,饑渴交迫。又見犁田翻土,地下蟲豸,無法藏身,群蟻紛紛爬起,似已感知大禍將臨,尋覓它們生命的安全所在,結果飛鳥翔集,資爲口糧,看來無一幸免。這種弱肉強食,衆苦熬煎,殘酷無情的世間相,使他發生更大的惶惑和更深的痛苦。人生爲了什麼?爲什麼有了這個悲慘世間的存在?宇宙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因此,他在樹下坐定,心生厭離,想到世間、出世間等問題,又陷入沈思的禅默中,曆時很久。

  他的少年生活,並不因爲安富尊榮而歡娛快樂,卻經常爲了尋求解脫人世間的煩惱和痛苦,在禅思寂默中過日子。這使淨飯王記起阿私陀仙的預言,怕他要出家學道而黯然流淚。所以在他十七歲那年,便同時爲他娶納第一美人耶輸陀羅(Yasodhara)和瞿毗耶(Gopka)兩位做妃子。而且還爲他建叁時之殿(中印度無寒冬,年分叁季,所以只建叁時之殿)。使他在春夏秋的季節裏,各有極其舒服的適宜住處。但是他對美麗的妃嫔,和豪華的享受,並不感覺興趣,毫無貪著留戀。據佛典記載,他和二妃原來沒有夫婦之道的行爲,所以使宮人都懷疑他是一個虛有其表的大丈夫。他也了解她們的懷疑,在某天熟睡中特別顯示他的丈夫相,使她們相信他非不能也,實不爲也的偉大特異之處。

  釋迦牟尼爲了解決整個人生問題及尋求宇宙間的究竟真理,一心要想出家學道,這使他的父王和家族更加擔憂,因此便下令限製他外出宮門,以免引起他更大的悲世思想。而且特別挑選了一名學問淵博,能言善辯的婆羅門,名優陀夷(Udayin),終日侍從陪伴,做爲他的朋友,希望能夠勸導影響,挽回他的心意,對現實世間和現實人生,增加情趣,但又終于失敗了。他曾經請求過父王,放他一度外出郊遊,又一次體會到人生的無常,誰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的侵奪!准也逃不出生、老、病、死的牢籠!這種人生的無常,究竟有無主宰?究竟有無真我。倘使絕無主宰,那生命的意義基本上是沒有價值和日的的,這就等于後來佛學中稱的“斷見”,是絕對錯誤的。倘使有主宰並有真我的存在,它又是個什麼形態?如果說它是超越于人和萬物,而且能夠加以控製把握的,這也是人們自己心理的臆測或觀念的形成;何況,它既能有控製把握的主宰權力,何必又使這個世界和人生,造成如此悲慘的現象呢?這在後來佛學上,就名爲“常見”。實際上,離心以外,觀察世間和超世間,一切都是諸法無常,沒有永恒存在的。

  于是他出家求道的意念,愈來愈加迫切了。他正式向他父王提出這個要求,他父王認爲他和妃子耶輸陀羅有了身孕,生出孩子,不使其國斷嗣,再談此事。據佛典記載,他就用左手指在耶輸陀羅的腹上,立即使她感覺已經懷孕。這和釋迦牟尼生而能行七步,又能開口說話,同樣神奇異常,同樣使人難以置信。不過釋迦牟尼因爲父王憂心缺乏子嗣,而爲父王生子出家,這是善盡孝道,也不違背情理。況且正因爲他盡了人子之責,然後一心以行超越人天之道,更足以見其崇高偉大和稀有妙勝的特點。那麼神異之辯,只是多余的事,我們可以存而不論了。

  第二節 出家與悟道

  一、逃世入山求道的太子

  釋迦牟尼出家的年代,因無信史可征,我們只好說他二十九歲那年二月初八日,他自付因緣成熟,便趁他的妃嫔、警衛等人在夜深熟睡時,起身喚起侍仆車匿,備乘駿馬犍陟,告訴他就要一同出城,去飲甘露泉水。車匿已經知道他的本意所在,一時勸阻不住,只好拚命拉住馬尾,釋迦牟尼也只好不開宮門,奮勇躍馬,連帶車匿,飛越北城而去。這一幕的展現,也正是釋迦牟尼一生發揮大雄大勇大慈悲的開始,拿它和帶甲百萬,戰無不勝,投鞭斷流,叱咤風雲的英雄們來相比較,無疑地,這躍馬出城出家修道的一舉,以視前者的胸襟氣概,自有天淵之別。英雄事業,可以征服天下,絕難征服自己。唯釋迦則不然,他以大無畏的精神征服自已,摧心賊于無相,充匡下如敝屣,所以能夠轉凡成聖,足爲人滅師表了。

  他們一出北城,便向東馳行,犍陟快足如飛,到了跋伽仙人(Bhargaua)的苦行林中,這時黑夜已過,光明就在眼前,他決定要入山問道了,便命車匿還宮。並脫髻發中明珠,以奉父王;身上璎珞,以奉姨母;其余莊嚴服具,給予耶輸陀羅。一切交待清楚,他又自行拔劍,薙除須發,改裝袈裝,以示決心前行修道。同時自誓說:“我若不了生死,終不回宮。我若不成佛道,終不回見父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回見姨母和二妃。”當時弄得車匿惶恐悲泣,以致悶絕昏倒,醒來時,只好回城報命。太子出家,它帶來了滿城的悲哀,也帶給了舉國的嗟歎!

  二、遍學各派道法

  從此,他以雲遊之身,到處參學。他曾經見過跋伽仙人的修行場所,看到許多離塵絕俗苦行修的人,有的穿草衣,有的著樹皮。他們都吃些花果允饑,或日食一頓,或二日一食,或叁日一餐,企苦行成道。他們崇奉庶物,或拜水或拜火,或敬祠日月,或臥塵汙土中,或睡荊棘叢上,或長年居于水火之側,備受蒸炙之苦。類似這些印度文化傳統中的宗教生活和修道方式,無論婆羅門、瑜伽術,乃至印度教等,在釋迦牟尼出家的前後,顯然普遍地…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