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迹▪P3

  ..續本文上一頁盛行著,直到如今,還是流傳不衰,釋迦牟尼當時看到這些情形,他與跋伽仙人曾經交換意見,作過嚴謹的討論,他問他們那些形形色色的苦行者,究竟目的何在?跋伽仙人的答複是,刻苦自身,可以贏得升天的福報。釋迦牟尼卻認爲苦樂對立,罪福相乘,仍然還在輪回往複的樊籬中,並不能解脫生死,苦行誠然可以潔清心志,離絕牽累,但是未必就能真正了生脫死,成無道。因此他留此一宿,便立即辭去。

  後來他又去學習當時印度著名的禅定工夫,修習“無想定”。所謂“無想定”的禅定工夫,是以泯滅思想爲最高方法。通過修習,他實際做到了無思無慮,但最後認爲這也不是真道,便舍棄而去。因爲這種境界,也是自心造成的,至于此心主宰的根本爲何?畢竟仍無所知。

  因此他又到阿羅暹仙人(Aratakalama)處,學習“非想非非想定”。所謂“非想”,乃非一般普通心理活動的思維妄想。所謂“非非想”,就是做到雖無普通的妄想思維,但還能了然于一切。許多人認爲禅定工夫,到此地步,已屬高不可攀,其實,正是落在微細煩惱的見思惑中。他提出了問題:非想非非想定處,是有我耶?是無我耶?若說無我,不應說非想非非想;若言有我,便非解脫。斟爲衆生正因爲有我,方生諸苦。非想非非想定中,雖然可以使粗的妄想煩惱暫停,但微細的煩惱,依舊存在。若不能舍除我相與我想,何以能達到真正的解脫?所以他又舍此而去。

  叁、雪山林下苦行

  在釋迦牟尼入山修行的時光中,他已遍訪著名道者,但因沒有真正明師,所以毫無收獲。然于當時各種修道方法,無論如何難行苦行,他都已經一一修習做到,而且極爲精通。在這期間,他的父王曾經打聽到他的行蹤,派遣王師大臣前來勸說,仍然不爲所動,只好留下大臣等的公子憍陳如等五人,追侍太子修行,慎加保護,這就是後來釋迦牟尼弟子中著名的先期五大弟子,其中以憍陳如爲首座。同時他因曆訪諸師,始終不得究竟解脫之道,便暫行棲止在槃荼婆山中,常入王舍城(Raijagriha)乞食度日。但城主頻婆娑羅王很快地就知道了他的行蹤,親來勸請還俗,甚至願以王位相讓,可是他也婉辭謝絕了。頻婆娑羅王最後只好與他約定:“若成道時,願先見度。”所以,後來釋迦牟尼成道,就常常住在王舍城,弘宣他的佛教。

  此後,他又到尼連禅河(Noiranjana)附近,迦耶山(Gayasirsa即象頭山)的南端,鄰近雪山,即優婁頻螺(Mrnvela)聚落的苦行林中,靜坐思維,修習苦行,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或複二日食一麻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由于他趺坐苦修,不經行散步,目不瞬睛,心無恐怖,變得形銷骨立,須發卷亂猶如蓬蒿,被喜鵲錯認作草叢,就此在他頭上做起窠來。地上蘆葦,盤繞過膝。此時的釋迦牟尼,非常孱弱,俨然如衰朽垂死的人。他長時間地修此種難行的苦行,後來忽然想到這和一般認爲苦行修身就是真道的作風,又有什麼差別?所以他又舍此而去,獨自南行。

  四、豁然頓悟而成佛道

  在過去的歲月裏,釋迦牟尼苦其心志地禅靜思維,毫無疑問地,因爲缺乏營養,而弄得衰弱不堪。但其金剛的信念和堅定的精神,就連淨飯王所派出追尋他的王師大臣,也都深受感動,無不肅然起敬,所以隨來的憍陳如等五人,都願留在那裏,伴隨太子學道,就在附近覓地專修。自從他覺得這種修行,並非正道,便獨自離開苦行林中,接受牧女難陀波羅的乳糜供養,恢複到少壯的體力。憍陳如等五人見到這種情形,便認爲他受不了苦行的考驗,以致道心退墮,非常失望,就離他而去,到達波羅奈國(varanasl)的鹿野苑(Mrgadava)自修苦行去了。

  釋迦牟尼既已恢複體力,便自入尼連禅河淋浴,洗過去勞形苦志的積垢,身心異常愉快,獨自走到距離尼連禅河十裏的畢波羅樹(Pippala佛成道後,更名爲菩提樹)下,自敷吉祥草座,雙足結跏趺坐,並發誓說:“我如不證菩提(菩提,漢譯“自性正覺”之義)不起此座。”由于他過去曾遍學各種禅定,功力已深,這一坐經過了四十八日之久,便深入到禅思的妙境。當十二月七日的夜間,他在禅思坐中,受到種種魔境的顯現和幹擾,如聲色貨利、生死恐怖,他都不爲所惑,所謂“魔軍”、“魔女”等等,都被他的定力所降伏。就在這一夜中,他逐步證得了神境智證通(神足通)、天眼智證通(天眼通)、天耳智證通(天耳通)、他心智證通(他心通)、宿住隨念智證通(宿命通)、漏盡智證通(漏盡通)等六種神通境界,身心自放大光明境。到了初八日的晨朝,忽然看到明星出現(應是太陽初出,因印度以天文習俗的慣語,通常稱太陽爲明星),就此廓然大悟,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漢譯“無上正等正覺”),因此爽然歎道:“異哉!一切衆生,皆具如求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按:釋迦初悟道時這一段說法,各種佛經譯語都稍有出入,現在依照曆代禅宗相傳的意譯,采用以上的話,比較明白易曉。

  我們回溯此一大事因緣:釋迦牟尼自二十九歲出家學道,經過六年來的普遍參學,備曆艱辛。到了叁十五歲,始證得各種神通境界,洞見人類身心潛能的無比妙用,和生命的根本。同時睹明星而悟道,了徹宇宙人生的其谛,爽然歎息:原來如此。當下他就想進入涅槃(寂滅圓明),懶得說法了。因此震動天人,紛紛請求他留形住世,廣化衆生,他曾經對天人們說過:“止止,我法妙難思。”也正因爲他有些一說,使我們可以了解佛法的奧義所在,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所謂“不可思議”。通常一般人,便認爲佛法是學不到,摸不著,看不見的。那知“小可思議”正如“我法妙難思”這句話一樣,只是一種方法淪。因爲任何宗教或哲學,一般的習慣,都是用思想去推測,或憑情感去信奉它,討論它。思想推測就是“思”,情感信奉或討論就是“議”。如果只從思想或情感議論來求證宇宙人生的真谛,那無異中背道而馳,真有“妙難思”之感了。“妙難思”和“不可思議”這一句話,下是指出一般人們在方法上的錯誤,並非說是“不能思議”!只要我們拿身心去實證,小用思議去推測,就可到達我們自性本來具備的正覺佛境了。

  笫叁節 教化創建的情形

  一、開始教化及其主要弟子

  悟道後的釋迦牟尼,因爲接受人天的殷情勸請,決心宣教濟世。他首先到達自古相傳的聖地鹿野苑,爲昔年追隨雪山林下,專修苦行的憍陳如等五人,開始宣說苦、集、滅、道的四谛聖法。五人先後都得悟解,便在佛的教法中出家修道,名爲比丘(漢譯相當“乞士”,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衆生),這就是釋迦牟尼行教的開始,佛語名爲“初轉*輪”,也就是佛教有“佛寶”“法寶”“僧寶”等叁寶的開始。同時波羅奈斯城的長者子耶舍,又名“寶稱”,因感覺人生的苦痛,生起正法的信念,聞風來到鹿野苑依佛出家,並且帶來他的朋輩,五十位長者的子弟,也皈依了釋迦牟尼。同時耶舍的父母妻子,跟著也都依信而爲在家修行的優婆塞、優婆夷。釋迦牟尼第一次住在鹿野苑的叁個月中,已收得虔信弟子五十六人,從此分遣他們到四方遊行教化。他自己卻單獨來到尼連禅河邊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中,施展神通,教化了專門拜火的婆羅門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等兄弟叁人。使他們率領門下的弟子一千人,都誠心地皈依了釋迦牟尼。其次又攝服了屬“六師”外道的珊阇耶毗胝羅的弟子、以聰明智慧著稱的學者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人又各率領門下弟子一百人,一齊皈依佛教。于是釋迦牟尼,便以叁十多歲的年齡,開始擁有基本的出家衆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追隨著遊方教化,聽聞佛的說法,是佛的常隨衆等。後世結集的佛經中,每每提到“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指這般資曆老到、根器深厚的賢弟子。後來又有一位聰明才智、威德出衆的摩诃迦葉(即大迦葉),也來皈依,便是後世相傳承受佛教禅宗的初祖。其實當時的舍利弗與迦葉叁弟兄,年齡比釋迦牟尼還要大得多,當他開始外出行教,許多不知道的人,起初都認爲這位年輕的釋迦牟尼,還是他們群衆中的弟子呢。在當時印度的教派中,釋迦牟尼一出山,便擁有基本弟子一千余衆,這種聲勢的影響,可能相當驚人了。

  後來四十多年的說法行教,所有皈依他的出家、在家的弟子,不分種族貴賤,男女老幼都有,在名義和事實的區分上,便形成了佛的四衆弟子。出家的男子,名爲比丘;出家的女子,名爲比丘尼。在家的男子,名爲優婆塞;在家的女子,名爲優婆夷(漢譯通稱男居士、女居士)。再以後的出家衆或在家衆,無論男女老幼,凡有心存佛境,身在塵世,具足離塵拔俗、特立獨行的佛家思想和行持,乃至永遠無盡,不受時空限製,弘願廣度衆生者,一律稱爲“大乘菩薩”。“菩薩”就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具有自覺覺人、自利利他的殊勝妙義。

  當時在佛弟子的比丘衆中,又有十大弟子,各以獨有的專長而見稱。舉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大迦葉,頭陀(苦行)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優波離,持律第一;羅睺羅(佛的獨子),密行第一;阿難(佛的堂弟),多聞(博聞強記)第一。這就是佛嫡傳成就殊勝的十大傑出弟子。

  二、說法的情況與說法的時地

  釋迦牟尼率領了一群新興學派的弟子們,漸次遊行教化到了王舍城,因昔年初棄尊位,入山修道的時候,曾與頻婆娑羅王有約,成道以後,當先來度化,所以就如約前來,安住在頻婆娑羅王爲他特建的“竹林精舍”,上自國王,下至庶民,無不欽誠歸仰。這就是佛教在印度初有寺院的開始。不久,因舍衛國波斯匿王治下,有一名門巨室的富翁須達長者,樂善好施,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用金葉鋪地來論價,爲…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