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佛教與印度固有文化的關系▪P2

  ..續本文上一頁學,由肉體的生命說到心靈的生命,但到此爲止,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奧義書》卻把潛在身心內部的自我,分成五藏與四位。所謂四位,便是:醒位、夢位、熟眠位、死位。所謂五藏,便是:食味所成我、生氣所成我、意識所成我、認識所成我、歡喜所成我。這個“歡喜所成我”,就是靈魂自我的至高無上,絕對快樂的境界。

  總之,《奧義書》的梵我哲學,它的最終目的,就是把個人的小我,超脫升華而歸到大我的大梵裏去,如百川彙海,點滴歸宗,整個宇宙群牛,森羅萬象,無非就是一個大我的變化而已。

  (2)大梵化生萬象:這個世界的萬象,包括天人動植飛走等生物,都是大梵的化生,它由地、水、火、風、空五大種子,化生卵、胎、熱、濕、馬、人、象,動植飛走等物類。好像大海揚波,變幻生出群象。它並無目的,只是遊戲性地在變魔術,所以一切現象都是虛幻的,只是一個梵我是實存的。自大梵生起世界萬象的程序,約可納爲四段過程:

  第一,先由名色的我(可以說是抽象觀念的主觀作用),開展這個世界。

  第二,再有太初的我,生起欲望,由于欲望的想象,才流出水、火、大地等叁大原素,做成人我。

  第叁,由人我的化合,進入其他群象。

  第四,由我再造世界,才有海和風,生命和死亡。梵我從生命類的頂門進入,做成人我。

  人我也就是“有情”的中心。所謂“有情”,概括很廣,天人的群類,和世界上的各種生物。梵的自性有兩面,一面可以始終保持本體的本位。一面發展做成一個生活的人我。換言之,一面有力量組織成人我的身體(似肉體的);另一面又變做一個生命的力量,進爲有情物命(類靈魂的)。肉體的部分,有五種風與叁德,五種風相似道家所謂的氣機,有呼、吸、介風、死風、消化風等。叁德就是喜、憂、暗。梵我被肉體和心識所包圍,不得解脫,猶如禁閉在牢獄中一樣,它水遠在心髒內底的小空處。永久禁閉著我的有關機能,便是生氣(呼吸)根、意等作用。眼、耳、鼻、舌、皮,名爲知根,是認識的泉源。手、足、舌、排泄器官、生殖器官等,名爲根,足意志的泉源。中間聯絡的主管,就是意。醒時,由五風與根等,全部都在活動。夢時,只是五風和意在活動。睡眠時,意也休止,只有五風在活動。覺位,便是解脫的境界,正是那個無喜、無憂、無痛苦、無快樂的梵我的歡喜地。

  (3)輪回與解脫:人我有情的命運,只有兩條路。一是跟著現象在繼續變化,便是輪回。一是返還到大梵的本位,便是解脫。有情界不得解脫,便都有天、地、空叁界中輪回五道四生。五道,便是:天道、祖道、人道、獸道和地獄道。四生,便是:胎、卵、濕、化四類生命。《奧義書》最終的目的,便是求得解脫,脫離罪惡和煩惱,就是悟得人性中唯一不二的梵淨。人之所以不能還到梵淨,是因爲無明的障礙,反之,明了就可覺得梵淨。人們怎樣才可以返還梵淨呢?只有修習禅定和瑜伽,抑製感覺和表象的活動,念誦梵的表征唵(嗡Om)字的密語(密咒),念念相續,就可以漸漸把握身心,進入真淨的梵我和大梵重新合一不二的境界。

  第二節 各派哲學的興起

  一、六派哲學與宗教的後先輝映

  印度的宗教哲學,由《吠陀》經典到《淨行書》,再變而爲《奧義書》,探討宇宙人生的態度與方法,愈米愈加嚴密,內容也逐漸充實而包含廣博,但《奧義書》的思想,矛盾百出,仍然不能擺脫婆羅門教的範圍。求真的精神,也是人類潛在的根性,于是從宗教哲學脫穎而出、自求真谛的各派哲學,當釋迦牟尼創建佛教的先後期間,紛紛獨立,都自有它的哲學系統,和思想組織的體系。依照一般研究印度哲學的習慣,都叫它爲正統六派,異宗叁派。所謂“正統六派”,指數論(Samkhya)、瑜伽(Yoga)、勝論(Vaisesika)、正理(Myaya or Naiyaya ka)、彌曼差(Puarra Mimansa)、吠檀多派(Vedanta)。這六派仍然承認《吠陀》以來哲學的權威,可以說是婆羅門教的“正統派”。所謂“異宗叁派”:指佛教、耆那教、順世派。這叁宗是“反正統”,不承認吠陀思想的權威。數論派的世界觀是二元論,說宇宙的根元,有物質原理的自性,與精神原理的神我,由這兩種的發展,而用大我慢、五知根、五作根、心根、五唯、五大、二十叁谛等來說明群象。瑜伽派依數論派思想,成立瑜伽哲學。勝論派對于現實世界,立足于多元論,主張物理的世界觀,用實、德、業、同異、和合、根本六句義的六種範疇,說明一切。正理派以勝論思想作背景,發展因明的正埋,確定認識的價值。彌曼差派,繼紹《淨行書》的儀式。吠檀多派,祖述《奧義書》的哲學。實質上,都是祖述《吠陀》,稍加修整,另換一番新的面目。

  1.數論派:印度所有宗教的特點,哲學睿智的研究,往往超過絕對信仰的主觀。數論派的哲學,首先便是確定這個現實世界,純苦無樂,要求解脫,必須先了解苦因,但認爲生天、祭祀、祈禱等方法,並非究竟解脫。這個世間,爲叁苦所逼:(1)依內苦,包括病苦(風、熱、痰等)和心苦(可愛別離、怨憎聚會、所求不得、有生就苦)。(2)依外苦,不能擺脫物質世界的迫害等。(3)依天苦,不能脫離自然界的束縛等。

  他們建立因中有果論,立自性神我二元的根本原理。同時又建立二十五谛爲宇宙人生的真谛。立叁種量論:(1)證量(又名現量,不含推比的直覺經驗)。(2)比量(由推理而得的知識)。(3)聖言量(以聖者的教說爲依據量知事物)。正理派在這叁種量以外,又加比喻量。因此認爲神的存在,不能證明,就是不可知數,所以接近于無神論者。所謂二十五谛,如附表:

  非能造

  非所造者

   神我

  

  能造者

   自性

  

  能造所造者

   大(覺)我慢

  五唯---色、聲、香、味、觸。

  

  所造者

   五 大---空、風、火、水、地。

  五知根---耳、皮、眼、舌、鼻。

  五作根---舌、手、足、男女根、大遺根。

  心 根

  

  數論派的哲學思想,顯然由婆羅門的宗教意識脫穎而出,傾向于理性的探討和生命的研究,要求解脫輪回而證道果。中國《大藏經》中數論派的典籍,有真谛所譯的《金七十論》,可資研究。但整個思想系統,和理論的條理,仍然缺點很多,不能自圓其說。

  2.瑜伽派:瑜伽派的哲學思想,本來與數論派如出一轍。只是數論的宗旨,大有傾向無神論的成分;瑜伽派卻建立超然一尊的神“大自在天”。瑜伽(Yoga)的意思,有冥想觀行,天人相應的作用,所以有的譯爲“相應”,有的意譯爲禅、禅思、禅觀。《瑜伽經》立爲四品:一、叁昧品(禅定中的覺受Samādhi Pāda),闡述叁昧的本質。 二、方法品(Sādhana Pāada),闡述入叁昧的修煉方法。叁、神通品(Vibhūti Pāda),闡述神通的原理和它的種類。四、獨存品(Kaivalya-Pāda),闡述最高的目的,達到無系縛,絕對自在的神我境界。

  瑜伽派的哲學,大體與數論派相似,只把“自性”改作第二十四谛,把“神我”作第二十五谛,立大自在天(伊濕伐羅Mahlsvara)爲第二十六谛。自在天是無情、無想、無業,不受業果,超然于苦樂業報以外,擴展至超時空的大神我。它是一切天人師,它的表記密語是梵文的唵(嗡Om)字,念誦它就可以得到相應。但瑜伽派所立的神,與人我的身心,又是不可分開的,所以他們的修煉方法和原理,又都從心理與生理入手,絕欲清心,自求解脫。

  瑜伽的修煉方法,由八支行法而達到神通解脫的境界。所謂八支行法,便是禁製、勸製、坐法、調息、製感、執持、靜慮、等持。(1)禁製,就是行爲的戒律,要守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貪的五戒。(2)勸製,就是清淨的行爲,要知足、苦行、學習念誦和記誦,虔敬大神的五事。以上兩支,無論修道與在俗,都應共同遵守。自第叁坐法以下,就只宜修煉瑜伽行者的特別修行。(3)坐法,共有八十四種至九十六種之多,有蓮花坐、獅子坐、雞坐、拜坐等等。還有雙手十指結成的手印(有許多種),這些都是達到神通成就的秘密表記。(4)調息,練習呼吸氣功的各種方法。(5)製感,控製身體的感覺,有收攝六根的龜縮法等,可以達到如動物冬眠的狀態。(6)執持,使令此心不動,斷絕一切妄想,製心一處。(7)靜慮,由持心不動,可使境與心冥,得渾然合一的禅定。(8)等持(即叁昧,或稱爲叁摩地),終使心如虛空,境照萬象。由執持到靜慮和等持叁支,是瑜伽的中心行法。由此而獲得不可思議的神通和智慧。換言之,最後達到啓發自我不可思議的潛在力量,從自性而獲得解脫,進入智慧的境界。但叁摩地也有深淺的不同,大體分有想(有心)、無想(無心)兩種。無想就是無想定的最高境界,由有心到達無心的妙境,可以使神我超然獨照。修習瑜伽,能夠成就神通。據《方便心論》所記載,瑜伽外道有“八微”和“八自在”說法。“八微”就是四大(生理變異)和空、意、明、無明。“八自在”就是能小、能大、輕舉、到遠、隨心所欲、分身、尊勝、隱沒(隱身)。

  瑜伽派的哲學,與其說它是學術思想,毋甯說它是實證主義,它的理論,也由于上古以來《奧義書》的層層蛻變,尤其注重禅思與觀行,用身心求證宗教哲學的真谛,所用的方法,是近于科學的。印度任何宗教與學派,求證的方法,都離不開瑜伽的禅觀,佛教也不例外,只是求證所得的,有程度深淺,與見地正確與否的差別。

  3.勝論派:梵語“吠業史迦”(Vaisesika),又譯作“衛世師”,有差異、特性等意義。初以六句義立宗,後又演爲十句義。中國《大藏經》中收藏有玄奘法師譯、慧月論師著的《勝宗十…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佛教與印度固有文化的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