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佛教與印度固有文化的關系▪P3

  ..續本文上一頁句義》,約如:

  (1)實,梵語“陀羅標”的意譯,說宇宙萬有實體的本質包括時間和空間(體)。

  (2)德,梵語“求那”的意譯,說宇宙萬有的現象(相)。

  (3)業,梵語“羯磨”的意譯,說萬有的作用(用)。

  (4)同,說萬有群象不同中有共同的原則。

  (5)異,說萬有同中有各各差異的特性。

  (6)和合,說實德、能所等,全體與部份等類之間的關系。

  (7)有能,說萬有實德業本身的功能。

  (8)無能,說自果自生,不涉他果。

  (9)俱分,說同體中互通,例如人和人。非同體中互異,例如人非禽獸。

  (10)無說,說萬有群象畢竟的不存在。

  十句義的勝論派的總綱,由十句演繹分析,內容包含心理、生理、物理、精神、時、空等理論。對于物質世界,他們認爲是客觀的存在。同時建立極微的學說,分析物質大種,相似于現在通行的微細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以及素粒子物理學等等的學說。認爲極微無數而常住,由不可見力,集合離散。分析到無可分處,就是極微,並無別有所造的主宰。極微不可見,不可再分析,它永恒不變不滅,無始無終,它的形狀是圓體的。它如光塵(日光中的飛塵)的六分之一大小。但是地水火風四大的極微,又各自不同,它們有色、味、觸,猶如液體,極微互相擁抱,成二重極微,名爲“子微”。叁個二重極微相合,成叁重極微,名爲“孫微”,它的大小就和光塵相同了。四個叁重極微相合,成四重極微等等,這樣輾轉相依,形成叁千大千世界。這與希臘初期哲學的原子論、唯物論、與中國《易經》的陰陽之說,有些地方有異曲同功之妙,近于自然科學。但這種學說因發生在印度,而印度文化的傳統精神,最後的宗旨,都是要求超脫人間世界,所以勝論派最終的目的,仍然爲求精神的解脫,並不向物的方面上研究發展。勝論派的特點,便是因中無果論,而且趨向解脫之道是求真知灼見,等于是純樸的知識論。理論太多,裁定到此爲止,姑且略作論介。《大藏經》中,有《百論疏》、《唯識述心》等可資參考。

  4.正理派:梵語“尼夜耶”(Nyāya),有推理和標准的意思,通常譯成“正理”,就是印度因明學的宗祖學派。正理派開創的目的,仍然在求真知,達到智慧的解脫,後來演變成爲因明,有五支因明的宗、因、喻、合、結。及叁支因明的宗、因、喻。嚴謹的推理體系,都只是正理派求知的一種方法論,並非正理派的大目的。有人認爲西方邏輯(Logic)的發展,與印度因明大有耐人尋味之處,此是題外之事,暫不置論。

  5.彌曼差派:梵語“彌曼差”(Mimamsa)有思維考察和研究的意思。彌曼差的哲學,可以說是研究婆羅門教儀的教義,闡揚吠陀思想的宗教哲學。他們發揮闡揚《吠陀》的祭祀和教法的正統解釋,思維考察《淨行書》的內義。因此創立“聲常住論”,認爲《吠陀》經典的文字語言,除了“語意”以外,它的文字“語性”,還是永恒、共同、常存而不變的。《吠陀》的文字,就是天啓的經典,不容否認就是真理,而字聲都有極神秘的力量,《吠陀》爲最高無上的原理,所以梵文字聲,也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哲學的基礎,啓後期佛教——密教咒語的理論根據,非常有力。至于建立理論的方法,並不是法定的盲目迷信,它也以因明論理方法爲依據,建立量論。有經驗實證的現量,推測而知的比量,還有比喻量和義准量。它完全維持古典的婆羅門教思想,反對佛教的非儀式主義。但卻不能建立唯神存在的理論,所以才有吠檀多派的興起,來補救這個缺憾。

  6.吠檀多派:繼彌曼差派之後興起,也反對佛教哲學,極力維護《吠陀》和《奧義書》的真理,以建立一個一元論的梵爲究竟。顧名思義,就是《吠陀》的演繹。這兩派雖然時代較後,但因爲它是印度宗教哲學的大系,學說影響人心很大,所以通常都與前述四大派相提並論。

  二、佛教的産生與外道的異同

  由以上的簡介,對于印度上古以來的曆史文化和宗教思想,以及各個哲學學派,先後林立的形態,已略有認識。從我們曆史文化的角度來看,恰如東周末期,

  百家爭鳴,流派繁興,思想的紊亂,和信仰的意念,因沖突而生動搖,加上政治因素,社會經濟貧乏,和種族諸侯間的戰爭和矛盾,所謂“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于時代的要求,就有澄清天下或解救世人的非常人物應運而生了。但曆史昭示我們,這種非常人物,必然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路是尋求武力解決,實行統一天下,安定民生,這是英雄的行徑;一條路是傳播文化思想,實行其言教與身教而作聖人,使其教化行之于天蔔,傳之于萬代。英雄是征服一切人,使天下人臣服于自己,但不能征服自己的煩惱和痛苦,以及生前死後的悲哀。聖人是征服自己,有替天下人負但起長期煩惱,解除別人痛苦的勇氣。釋迦牟尼的佛教在印度當時的環境中應運而生,自然是有它的時代背景和曆史因素。至于佛教的哲學,和行持的成果,留待後面專章論斷,這裏只在舉出釋迦牟尼出現前後,以及與其同時存在,而且對立以行教化的,並非絕無其人,用以認知釋迦牟尼佛教的真義和精神之所在。

  1.順世派:這一派的學說,相似于近代的唯物論,又近于現代新興的存在主義。因爲他們的主張,都是依循現實世間,執著情想而建立理論,所以叫做順世派。

  順世派否定一切宗教的權威,認爲除了直接感覺以外,沒有可以相信的東西,用推理所得的結論,也是靠不住的。這個世界,除了可以看得見,觸得著的地、水、火、風四大物質以外,沒有一物是真實的存在。四大互相集合,構成一切生物和人們的身體牛命,産生感覺和知識,像發酵的物體,自相變化一樣,精神的現狀,也是物理的作用。總之,離開物質,就沒有什麼叫做精神的存在。所以人們只須憑自己的感覺所欲,獵取快樂。在有此身體存在的期間,滿足自己的欲望,便是人類究竟的目的。快樂世界以外,不會另有什麼理想世界。他們充滿著浪漫情調,和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消極主義等思想很相同。他們主張自然無因論,唯其無因,所以無果。他們歌唱說:無天堂,無解脫,無精神存在,無他界此方,因此也沒有業果報應。其實,這種思想,在人類的矛盾心理中,永恒而普遍的存在著,衆生常在夢夜中,雖有晨鍾暮鼓,又奈之何!可是在釋迦牟尼傳教的當時,這個學派,也是很有力量的。因此,可以想見印度當時社會不安,趨向沒落的情勢。凡在動蕩的社會,悲涼的吋代裏,或文化曆史趨向下坡路時,不産生積極奮發的作爲,便走向消極而沈醉在現實的享受,這種思想和主張,縱使不成其爲學派,也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人們普遍的意識中,何況一經人提倡,言之成理,見之于行事之間,當然會變成一派的力量了。

  2.耆那派:耆那派的開創祖師,是伐彈摩那大雄(Vardhamana Mahaviry),他和釋迦牟尼同一時代,出生在吠舍離近郊的刹帝利族,二十八歲出家求道,修行十二年,自認爲已大徹大悟,得勝者就爲“耆那”等稱號。在他後半生的二、叁十年間,便組織沙門群衆,遊化摩揭陀、吠舍離兩國之間,最後死在摩揭陀的波婆村。死後不久,他的弟子們分爲兩大派,一白衣派;二裸形派(天體派),或名爲空衣派。佛經中稱他爲尼乾子。當摩揭陀國有大饑馑,僧統婆陀羅(Bhadrabahu)率領他的一派,移往南印度。其余留在摩揭陀的一派,結集經典。但另一派,不承認這個結集,而且認爲南方主張裸形(天體)派的才是正行。摩揭陀派穿白衣,因此就醞釀白衣派和裸形派分裂的運動,到了公元一世紀時,實際分裂。後來更又分出許多支派,直到現在,南印度若幹修道的人,還是如此。

  耆那教的哲學思想,大抵和數論“心物對立”說相同,認爲精神性的生命,是有命有靈魂的。物質性的生命,是無命非靈魂的。他們是純粹的二元論,但又認爲精神性的生命,也不外乎物質。他們又立七谛的學說,就是年命、非生命、漏(非生命漏入)、系縛、製禦、寂靜、解脫,再加善、惡二谛,又成爲九谛了。在哲學的基本立場上,是二元,或多元說,始終自相矛盾的。他們以生命和非生命二谛,作爲生死業果與解脫的要素,其余都是由此二谛劃分。他們認爲生命是本來自性清淨的實體,因被非生命(物質)所掩蔽,才喪失它本來的光明。一切生活行爲就是業(羯磨),有業滲透到生命裏去,便叫做漏入。所謂業,又是微細的物質,身體運動時,便流出微細的物質,所以這個身體,就是業身。業身又系縛生命,和非生命結合,輪回諸道,受苦受樂。要脫離輪回,便需修苦行,製止業流進入生命,就是製禦。製禦達到舊業滅了,新業不生,就是寂靜。再進而滅了一切業,生命和物質分離,上升到超越世間,才是解脫。

  另一方而,他們又有類似現在物理學的磁場說法,非常有趣。那就是把生命分做虛空、法、非法、物質四種。四種生命統一,叫做實在體,構成宇宙全體的便是它。虛空,是大空處,是萬有群象成立和活動的場所。這個場所給予一切以原則,虛空本身是唯一、無限、常住、無作。們又說虛空,是概念上的空間。法,是運動的條件,也就是運動可能的空間。非法,是靜止的條件,也就是靜止可能的空間。法和非法,都是常住、唯一、無作的獨立實體。物質,便是色、香、味、觸、聲等組合或分離的粗細形狀,包括暗影和光熱的物體。細物質就是微,微就是原子;粗物質便是複合物。原子不一定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它微細地占有空間當中的一點,運動極速,好像幹和濕的互相結合,便成複合物,因此就構成事物了。生命、法、非法、物質,升存在虛空中的,就是世間現象。超過這個虛空(物質虛空),就是出世間。他們認爲涅槃是流轉的解脫。佛教有佛、法、僧叁寶,他們也說有叁寶,那就是正信、正智、…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佛教與印度固有文化的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