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十章 普覺菩薩▪P2

  ..續本文上一頁要想站起來做人了。天下是有不是的父母,但是,父母終究是父母,還是要孝順。什麼是孝道?孝道就是愛的還報。你看我們大便拉不出來,他要來挖;你吃不下去,他坐在旁邊哭;你生病,他送你去看醫生。你現在長大了,你只要像他以前對待你的一樣對待他就行了。對師長也好,對父母也好,心無憍慢,這才是學佛。

  “況複搏財妻子眷屬”。善知識也是要吃飯過日子,也有妻子兒女,也是要錢。你看密勒日巴傳,密勒日巴當初去見師父的時候,窮得不得了,沒有錢去供養師父,只有一只跛腳的羊,他只好空手去了。見了師父,跪下來,師父說你拿供養來呀!密勒日巴說我只有身口意供養,只有我這個人,其它什麼都沒有。師父大罵:“你不誠懇,家裏還有只跛腳羊啊!你就是舍不得!”“是!是!是!”他沒有申辯,趕緊回去把那只跛腳羊拿過來。他原來的本意是把跛腳的羊送給師父,覺得對師父不恭敬。你看看這個師父,什麼都要,把勞力刮來,把人家跛腳的羊也刮來。所以,善知識也會搏財,也有妻子兒女眷屬,跟普通人一樣。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如果你看了善知識這些毛病,不起惡念,不起任何壞的觀念。佛說即能究竟成就正覺,立刻就成佛了。到了成佛的時候,“心華發明”,脈解心開,大徹大悟,身心內外一片光明,“照十方剎”。

  你看這一段成佛的方法,沒有一個什麼法門,只教你如何學做人,自己要做成是一個求法的學生,自己要成器,因爲佛法不在老師這裏,而是在你自己那裏。你如果能對一個泥巴做的菩薩起恭敬心,也一樣會成道,何況是一個活人?但是,一般衆生不要說對這個善知識不信,即使一個活菩薩在他前面,他也不信。因爲衆生我慢,永遠不能成道。真的放下我慢的話,那一個不是善知識?就如“阿彌陀經”所講的極樂世界,那些鳥都在念佛念法念僧,那些花鳥都在開示你,其實是你自己在開示自己,心花發明,就成道了。

  佛教在人類社會提出了師道的尊嚴,無論顯教或密教都非常重視,所謂:“一日從師,終生如父。”密宗有馬鳴菩薩著的“事師儀軌五十頌”,凡是學佛要先學這個。做人弟子做不好的話,其它都不用談了,人品有問題,還學什麼佛?若是貢高我慢,那真是不堪造就。佛教爲什麼那麼尊重師道?那是尊重法統,什麼法統?正知見的存在。順便告訴各位,要了解中國文化的師道,要看“禮記”,“禮記”的儒行篇,說明如何才有資格稱得上知識分子,如同佛教的戒律,說得清清楚楚,其中提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那麼,怎麼樣才是師道呢?簡單的分爲兩個觀念,經師和人師。經師就是學問能夠承先啓後,人師可就難了,等于佛教的戒、定、慧樣樣俱足,大徹大悟,這才夠得上善知識的標准。在此綜合佛家與儒家的道理向大家介紹。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玻】

  上面講的是如何事師,對待老師就是要恭敬,是要無條件地信仰。接下來講的是爲人之師本身的條件了,假如老師沒有做到下面的幾個條件,則不足以爲人之師。這個條件並不是知識,如同“禮記”中所提到的“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知識是知識,即使有再多的知識也沒有用。

  佛說真正的善知識所證的妙法,應該離開四種毛病,沒有這四種毛病,才有資格稱爲善知識。

  【雲何四病?一者作玻若複有人,作如是吉: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爲玻】

  那四種病呢?第一種是作玻什麼是作病?就是認爲圓覺成佛是造作出來的。我們的一切修行不是在造作嗎?何以說造作是病呢?因爲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和佛的自性一樣,何必還要修呢?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你修個什麼呢?再怎麼修還是一樣不增不減,修並未增加,不修亦未減少。認爲有修有證,有佛可成,這是作玻

  這是圓覺境界,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大家可不要聽了以後,都不修行,都不造作,那不可以,我特地在此強調一句,因爲諸位沒有這個氣派,沒有這個膽識,沒有這個智慧。假如諸位有的話,就不來搞“圓覺經”了。“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我們所有的一切修行,都是本心第六意識的造作,以此有修有證求圓覺境界,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境界,永遠達不到。爲什麼呢?佛說“彼圓覺性非作得故。”真正的清淨圓明自性是本有的,不是造作出來的,不是修得起來的。所以說有所造作,有所修有所證,這是病態。

  【二者任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玻】

  第二種病是任病,任者放任自然。中國的古人常講學禅宗容易狂,所謂的狂就是任病,不作功夫。現代世界各國講禅學的很多,其實,我們以前那有聽過什麼“禅學”這個名詞?學禅就是學禅,甚至連禅宗都很少提。現在處處都是禅學,可是,連個狂禅之流的人都沒有。過去我們所看到狂禅之流的人,假如現在在這邊的話,這一班人就不要談禅學了。現在搞禅學者,對“指月錄”、“五燈會元”也許能倒背如流,但是,你要他盤腿打坐,則一點功夫都沒有。他認爲不需要作功夫呀!懂了就悟了,狂得不得了,上不見佛,下不見衆生,這是狂禅之流,這是任玻

  佛說“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有什麼可怕?死了就死了。但是,臨死之前痛苦不痛苦呢?當然痛苦。我以前有一位老朋友,學問好,禅也學得好,臨死前,我去看他。“怎麼樣呀?老哥,這個時候還痛不痛啊?”“當然痛啊!”“那你一輩子學佛——”“那有什麼關系?”他答複得很自然。他也真有這個氣派,他的見地也不能說不到,可惜,沒有下過禅定功夫。所以說任病也是不對。有些人認爲不用斷生死,也不需要求涅槃,因爲“涅槃生死等空花”,那你去等等看吧!

  “任彼一切隨諸法性”,一切放下,任其自由自在,如果這樣就可以圓覺成佛的話,永遠不可能。因爲“彼圓覺性,非任有故”。剛才講過你有意去修成一個佛,不對;相反,不修而能成佛,也不對。

  【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玻】

  第叁種止病是我們一般學佛最容易犯的,總認爲學佛修行是把妄想雜念完全停止,認爲妄念不能停止,就不能學佛。尤其大家都想把妄想止息了,“永息諸念”,什麼都不動念了,那麼就達到“寂然平等”,認爲這就是空。有沒有人做到呢?在修持上也有人做到,中國禅宗稱之爲“枯禅”,枯木是不能生花的,這是不對的,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所以無論學顯教也好,學密教也好,假如教理搞不清楚,一切修行都是徒勞無功,那真是“涅槃生死等空花”,成佛毫無希望了。

  佛說如果以這樣的觀念來修行,要想成佛,“彼圓覺性,非止合故”,並不是說把妄念停止了,那就是圓覺自性。即使打坐坐得好,能夠定千萬年也沒有用,“法華經”上講“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一定定了十劫,夠久了吧!結果如何呢?“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佛在這裏說:“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玻”

  【四者滅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爲玻】

  第四種是滅玻止和滅有什麼不同呢?止是用意志力硬是把它壓住,猶如石頭壓草,根柢還在,石頭下面不長草,但是住石頭邊長上去。滅是認爲自己永斷一切煩惱,永遠沒有煩惱了;“身心畢竟空無所有”,身體與心靈徹底空了,“何況根塵虛妄境界”,身體空了,心也空了,六根的作用沒有了,外在的六塵也不相幹了,也沒有什麼境界,“一切永寂”。這總該是佛境界了吧!釋迦牟尼佛說這也不是,因爲“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自性本來清淨,你有一個寂滅相,那是你造出來的境界,不是自性清淨。

  以上所講的是上上乘佛法,可以以此來檢驗自己在修行上是否犯了這些毛玻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佛說如果能夠離開這四種病——作病,任病,止病,滅病,才真正知道自性本來清淨,不假修證。要離開這四種病,好像很難,造作修行也不對,放任自在也不對,止息妄念也不對,滅盡煩惱也不對,那怎麼辦呢?不知諸位是否記得“圓覺經”前面講過“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各位對這幾句話多加體會,自然曉得怎麼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再提示各位一句,這也是“圓覺經”前面講過的,“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你知道一切妄念、思想、感受,這些都是假的,痛苦是幻,快樂也是幻,“知幻即離”,知道這些是幻就不去管它。“不作方便”,這中間沒有方法,用一個方法來離開妄想幻境,這一個方法本身也是幻,也是妄念。“離幻即覺”,離開了這些妄念、感受等等,就把知覺自性擺在那裏,“亦無漸次”,這個中間沒有第一步、第二步、第叁步。很簡單,平常心就是道,不用增加,也不用減少,不用吃補藥,也不用吃瀉藥。

  我們爲什麼不能證道?因爲人都不肯平常,拚命好奇去求這個道,求那個法,花一萬五千元買一個咒子,結果把自己給“咒”死了,何苦呢?佛說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當年我在峨眉山閉關的時候,有魔障,廟裏的師父拚命念咒子,沒有用。我說算了,算了,不要念了,我念一個咒給你聽。于是,我往桌子一拍,開始罵起來,叁字經、六字經都罵出來了,好了,沒事了。師父問我說你這是什麼咒子?咒者咒也,我咒他嘛!萬法唯心,心正念正,什麼魔都怕你。…

《圓覺經略說 第十章 普覺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