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眼,若聽到有人說佛法不好,那更氣得不得了!這都是愛憎之心,這都是我相根本。
“則知我相堅固執持”,人對我相抓得極牢,我見極深,不容易去得掉,“潛伏藏識”,生生世世潛伏在第八阿賴耶識裏,逢境遇緣就爆發。“遊戲諸根”,我相的根本存在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不曾間斷”,事情一來,魔境一來,就發作了。魔境並不一定是壞事,魔者磨也,磨練你,你過不去就是魔,你過得去就是佛了。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其實,要學佛修道很簡單—除我相,只要除我相就可以入清淨覺;不除我相,就不能入清淨覺海。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衆生壽命,亦複如是。】
接下來佛對大乘菩薩說,假如已經證得了我本來空,人家怎麼罵你、侮辱你都無所謂。其實,對修行人來說,人家罵你,侮辱你,折磨你,那是幫助你早點消滅罪業,早點清淨,早點成道,應該感謝他。各位看看“寒山拾得問對”,好得很!“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接下來還有一段:“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哈!這就是我空,這才是無我。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如果講經說法,還覺得我在說法,我是善知識,我在度衆生,那就是我相未斷。“衆生壽命,亦複如是。”衆生相、壽者相也是同理,不用多說了。
【善男子,末世衆生說病爲法,是故名爲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佛又進一步爲菩薩們說,不是爲我們說,我們還沒有資格。佛說其實只要“無我”就可以成道了,但是,我講了一句“無我”,末世衆生聽到“無我”,就死死抓住一個“無我”,這本來是治病的藥方,但是,衆生抓住這味藥拚命吃,這又變成病了。所以,在“金剛經”上說:“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說我所說的法如過河的工具,利用竹筏過河,上了岸,竹筏就不用了,就可以丟掉了。可是,衆生往往上了岸以後,還把船背著走,這不是瘋子是什麼?我們不學佛還好,一學佛以後,什麼八識啰!什麼密法啰!越抓越多,越抓越緊,是故名爲可憐愍者,所以說衆生真是可憐啊!不要以爲不學佛可憐,學佛以後更可憐啊!
“雖勤精進,增益諸玻”這話說得很嚴重,我們學佛本來是爲了治病,結果,衆生死死抓住藥方,把病情加重了,還多生出其它病來,你說可憐不可憐?“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是故不能成道。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終不成就。】
佛說末世的衆生去除不了四相,四相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其實,這四相就是一相——“我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即使佛經可以倒背如流,佛學的理論與見解都清楚,而且依照佛所說的方法修行,守戒修定作功夫叫作依教奉行,“爲自修行,終不成就。”這很嚴重哦!這話可是佛說的,不是我說的。假如是我說的,有九個頭都給人家打破了,這簡直是魔說嘛!照著佛說的去做還錯了,爲什麼呢?著相,著什麼相?執著法相。
【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衆生未斷我見,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佛說世界上還有些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尤其是現在,這類人多得很,無論禅宗或是密宗,大師級的人多得很,寫書啦!演講啦!看到這些現象,唉呀!沒辦法,要造孽就去吧!“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看到別人比他好,自然就嫉妒起來。人的嫉妒心理是天生的,每一個人都有,不只是女人嫉妒,男人也一樣嫉妒,看到別人地位比他高或比他有錢,心裏就不舒服。不要以爲你沒有嫉妒心理,有很多是自己檢查不出來的,看到別人拜佛拜得勤,趕快起來吃飯嘛!實際上是怕人家多拜兩下有功德。人如果不嫉妒的話,已經成道一半了,已經是菩薩了,已經是無我相了。要是沒有這種心理的話,那才叫修行。爲什麼衆生有這種心理?“未斷我見”,都是因爲有我的緣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佛再吩咐說,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的話,不要一心想求開悟,尤其是所謂的禅宗盛行,這個也是禅,那個也是禅,人人都想開悟,結果,都誤進去了,變成“唯益多聞”,道理懂得很多,越聽越亂。增長我見,我見越來越大,每一個人的本事都大得很。我見包括了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所謂見就是思想觀念,這是業力的根本。所謂修道成佛,就是修養到無我境界。
無我有兩種意義,一是人無我,一是法無我。人無我又分爲身無我與心無我。父母所生的身體是暫時合和而生,我們的肉體只是暫時借用而已,時間到了,就衰老壞去,這是身無我。心的無我,我們的思想每分每秒都不停留,如水中的波紋,如天空的浮雲,隨時變去。一般學佛修道的人,比較容易了解人無我,可是,在自己的修行方法上和修持境界上,認爲有一個佛可成,有一個道可得,有一個希求的觀念,認爲道修成功了,有一個東西永遠屬于我的,認爲我可以永生不滅,這屬于我見,把平常的我見,換成佛法的我見,換湯不換藥,還是落在我見之中,因此不能淨諸業障,不能調伏煩惱,不能入清淨覺海。那麼,怎麼辦呢?請看下文。
但當精進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佛說要努力精進降伏自己心念思想的煩惱,煩就是擾亂,惱就是困擾,討厭的意思。人生就是在困擾中過一輩子,人的一生都在煩惱中度過,甚至連作夢都還在煩惱,煩惱的根本就由我見來的。“起大勇猛”,就是發狠心。發狠心很難,現在學佛修道的人很多,那有幾個人真發狠心修行?無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打坐也好,那有人精進勇猛?都把學佛當消遣,想到的時候,或是遇到挫折的時候,才念念佛、打打坐,都沒有勇猛切斷的決心,世人都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不是大勇猛的人做不到。
“未得令得,未斷令斷”。得什麼呢?清淨圓明。要“得”容易,要“斷”可就難了。煩惱、我相、感惰、習氣斷不了,很多人學打坐問如何斷除妄念,其實,方法在你那裏,你想斷就斷,那有什麼方法?拿出勇猛心,說放下就放下。
斷什麼呢?貪心、瞋心、慢心,他沒有說癡心唷!因爲癡包括了整個,斷不了就是癡,智慧不夠,看不破,也忍不過。下面還有谄曲與嫉妒,谄就是獻媚,俗稱拍馬屁;曲,不直,轉彎,人是喜歡轉彎的唷!人都喜歡說假話,直心是道場的人非常少。做人很難,不谄曲不轉彎,太直的話又容易得罪人。人不只是對別人谄曲,也對自己谄曲;人不只是喜歡欺騙別人,也喜歡欺騙自己。你不要說我們修行人不谄曲不拍馬屁,哼!才拍得厲害呢!哦!我最近特別用功,每天打坐坐了叁次,拜佛拜了五百拜耶!這是不是對自己谄曲?
再來就是嫉妒,我們上次講過,人的嫉妒心理非常可怕。人類這些貪、瞋、慢、谄曲、嫉妒的心理,是人性中最壞的一面,與生俱來,每一個人都有。乃至于這個人很清高,與社會都不來往,這是嗔心大,因爲他討厭這個世界,討厭人家做壞事,討厭人家追求名利。譬如有些人說你有錢又怎麼樣?你有地位又如何?我又不求你,有錢有地位是你家的事,這也是嫉妒,這也是慢心。把這些心理都拿掉,此心才能平靜,如古人所講的“人平不語,水平不流。”你說我打坐的時候很清淨,這些心理都沒有,不算本事!你到外面做事,與人接觸一下看,“圓覺經”這裏說要“對境不生”,碰到人家欺負你、侮辱你、取笑你,這個時候看你心動不動?你說我一個人住在山裏頭,在佛堂裏燒個檀香,看的是菩薩,菩薩又不惹你,當然清淨!什麼是修行?要在這些地方下工夫。
“彼我恩愛,一切寂滅”。既沒有恩,也沒有愛。既沒有怨,也沒有恨。這是學佛第一步,這是學佛的基本修養,也是做人的基本修養,做到這些基本的修養,儒家叫作君子、道家叫作真人,佛家叫作菩薩。假如拿小乘道來講,能夠做到“精進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已經到家了,那是羅漢境界。以大乘道來講,還不夠,還須“漸次成就”,再求進步,還要“求善知識,不墮邪見。”這是佛對淨諸業障菩薩作最後吩咐,就是中國人所講的求明師指點。是明師,不是名師;名師容易找,明師難啊!沒有明師指點,容易墮入邪見,這也是由小乘道轉入大乘道的關鍵。
【若有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嘿!你看佛說話多有意思!剛才吩咐說求善知識,這裏卻又講心裏有所求就是煩惱,只要有一點想成佛成道的觀念存在,已經不對了。只要有一點下意識有所求的觀念,不是愛心就是憎心,喜歡就是貪愛,就是占有,就是我相。討厭就是憎,就是怨恨,爲什麼討厭?我不喜歡,還是我相。我討厭這樣的人生,所以喜歡學佛修道,這裏就有了憎與愛。有了憎愛,就不能入清淨覺海。學佛真難呵!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時,佛准備重新歸納作結論。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于心 谄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吾剎 先去貪嗔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淨業汝當知】 淨諸業障菩薩你當知道,
【一切諸衆生】 一切所有的衆生,
【皆由執我愛】 都是因爲執著我相,
【無始妄流轉】 無始以來在生死輪回中流轉。
【未除四種相】 未能去除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不得成菩提】 所以不能成佛。
【愛憎生于心】 心中有貪愛憎恨之心,
【谄曲存諸念】 谄曲也是自己內心所生起,
【是故多迷悶】 自己製造了許多煩惱,所有一切煩惱都是庸人自擾,
【不能入覺城 】 所以不能成就。
【若能歸吾剎】 如果能夠歸依清淨莊嚴之佛土,
【先去貪嗔癡】 先去除自己內心貪嗔癡,
【法愛不存心】 連有法可得有道可成之心也去除,
【漸次可成就】 慢慢就可以成就。
【我身本不有】 如果明白本來沒有我,
【憎愛何由生】 怎麼會有憎愛之心呢?
【此人求善友】 再一進步求善知識指導,
【終不墮邪見】 才不至于墮入邪見之中,因爲中間岔路很多呀!
【所求別生心】 還不能存有所求之心,
【究竟非成就】 否則永遠不能成佛。
《圓覺經略說 第九章 淨諸業障菩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