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普覺菩薩
---圓覺經略說
誰是善知識
學佛應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如何發心
【于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淨諸業障菩薩之後,就是普覺菩薩;業障清淨之後,就悟道了。“圓覺經”裏菩薩出場的順序就告訴了我們修行的方法。原文不再重複解釋了。
【大悲世尊,快說禅病,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普覺菩薩提什麼要求呢?佛在前面說過必須把貪嗔癡慢疑拿光了以後,才可以修行,才可以學禅。但是,真正學禅還有許多岔路。所以,普覺菩薩請求佛說禅病有那些?也就是所謂的“走火入魔”。希望後世的修行人不會走入岔路,此心此意空蕩蕩,了無罣礙,得到真正的平安。
【世尊,末世衆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衆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雲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接下來是申訴理由。普覺菩薩說佛啊!將來末世的衆生,離開佛的時代越來越遠,聖賢菩薩們都不容易被發現,旁門左道和邪魔歪道越來越多,使得想要學佛的人不知“求何等人?”學佛要依善知識,那個是善知識呢?“依何等法?”是修止觀好呢?還是參禅好呢?還是修密法好呢?還是學唯識對呢?持戒,持那一種戒?菩薩戒?比丘戒?菩提心戒?“除去何病?”修習禅定會有那些病?“雲何發心?”發心並不是出錢,發心是發菩提心、道心,菩提心的用是大悲行,菩提心的體是覺悟。發心非常重要,學佛修道沒有起大悲心,想要成就,那是不可能的。就我所知,一般學佛的人都是自私的,都沒有真發心。
想想我們學佛,“求何等人?”那一個是善知識?你分得出來嗎?“依何等法?”你知道嗎?“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都不知道。所以,普覺菩薩稱爲群盲,一群瞎子,然後,瞎子牽瞎子,以盲引盲,結果,都掉入水溝裏去了。衆生就是這麼可憐,所以,普覺菩薩心生慈悲,希望佛指示一條大道,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這是求佛說法的禮儀。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谘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令彼衆生得成聖道,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此時,佛告訴普覺菩薩說:好的,好的,你們能夠詢問如何成就佛道的修行方法,給予末世一切衆生智慧之眼,不再盲目修行,使一切衆生得成聖道。你現在好好注意聽,我來爲你們說。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此時普覺菩薩聽了非常高興,以及其它大衆均默然而聽。
【善男子,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說善男子,末世的衆生“將發大心”。什麼是大心呢?菩提心,菩薩心又名大心,換句話說,發大心的人就是菩薩,唯有菩薩才有資格稱得上大心衆生,大心就是抱大希望,打大妄想,在這裏的大希望、大妄想是什麼呢?就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如何成就正等正覺呢?首先第一步就是求善知識,那一個是善知識呢?接下來“圓覺經”在此描述了一個善知識的榜樣。“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正知很難,什麼叫正知?我們曉得佛有十個名號,其中有一個叫正遍知,不但是正知,而且是遍知,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才真叫作博士,這也是儒家所標榜的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恥”。正見則更難了,正見是見道,證得菩提了,不只是見出世法,同時,也見世間法。
那一位是正知正見的人?你看得出來嗎?你分辨得出來嗎?分辯不出,怎麼辦?佛說“心不住相”,心不住相,這可難了。我們每一個人都住相,出家人是出家相,我是在家相,男人是男相,女人是女相,當教授有文質彬彬的書生相,當軍人有威武相,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不同的相,學佛修道的人最容易住相了,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就是住相,你學廟裏菩薩低眉閉眼的樣子,住相了。注意!要“心不住相”,心不被外形所限製祝
第二,這位善知識不走小路,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聲聞是小乘道羅漢境界,緣覺是獨覺佛,也叫辟支佛,屬中乘道;唯有走大乘道才有資格稱善知識。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走大乘道的善知識,你不容易看得出來,因爲他與一般人一樣在塵勞煩惱中。但是,他的心卻在清淨中,這就是佛教的標志蓮花的精神,出汙泥而不染。
“示有諸過,贊歎梵行”善知識並不是沒有毛病,甚至比一般人更多。但是,你仔細探究他的行爲,他的戒律清嚴,“贊歎梵行”,梵行就是清淨之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他教導衆生講究人格修養,守規矩,守戒律。“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找到這樣的善知識,就可以大徹大悟。研究這一段可參考“維摩诘經”。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複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佛說後世的衆生,假如找到了善知識,“應當供養”,如何供養呢?“不惜身命”即使累死了,被整死了,都不在乎。如此爲法忘軀,怎麼做得到?各位看過西藏密宗的密勒日巴傳吧!密勒日巴替師父蓋房子,千辛萬苦蓋好以後,還被師父痛罵一頓,誰叫你蓋在那裏的?拆掉!密勒日巴只好一塊一塊拆下來,重新蓋過。蓋好以後,又被罵一頓,再拆掉,重新再蓋。如此蓋了四次,師父就是這樣整他,他的師母看了不忍心,直哭。他走了沒有?他就是不走。
其實,你看看中國的高僧傳與禅宗語錄,這些高僧悟道的經過都不簡單,都不是那麼容易。你看禅宗二祖神光去找達磨祖師,就砍下了一只手臂。各位曉不曉得雲門祖師怎麼悟道的?賠上了一條腿。雲門去找睦州和尚的時候,睦州也是不理他,不讓他進門。雲門不死心,來了幾次,跪在門口,睦州看到他就把門關起來。假如是我們的話,早就破口大罵了,雲門沒有,他是來求道的,他還在參禅呢!有一天雲門想到一個方法,又來叫門。睦州開門見到雲門,又准備把門關上,雲門一個箭步上前,趕緊把一只腳伸進去,這下子你總關不了門了吧!睦州禅師可絕了,硬是狠狠地把門關上去,結果,雲門的腳斷了,哎唷一叫,哈!開悟了。
什麼是善知識?善知識很難辦,善知識就有脾氣,奉勸各位學佛盡管學,千萬不要去找善知識,否則遭遇很慘,不小心一條腿就去掉了。佛法不一定在口頭上,而是在行爲上,他在行爲上折磨你。禅宗祖師的喜笑怒罵,那是他的教育法,有時整得讓你真受不了。道理是什麼呢?他告訴你,道在你自己那一邊,不在佛那裏,也不在善知識這裏。善知識只是想辦法把你所有的妄念都打斷了,都憋住了,憋到你開悟爲止。你看孔子的教育法也是這樣,孔子對每一個學生的答案都不一樣,問仁,對這個說是這樣,對那個說是那樣,用現代的觀念來說,沒有一個標准。孔子說他的教育法是“不憤不啓,不悱不發。”逼著你發憤,你說我不會,我偏要弄會給你看,先刺激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啓發他。不悱不發就是故意引起他的懷疑,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現代的教育則是鼓勵鼓勵,結果許多都鼓勵壞了,成不了大器。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所謂真正的善知識,在他的日常生活行、注坐、臥當中,身心內外都是清淨,也就是說隨時隨地都在清淨中。
“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善知識與我們普通人一樣,很難分辨。中國人有句話說:“英雄見慣亦常人”,法國的拿破侖也說他在妻子與老勤務兵面前,永遠稱不了英雄,說得極有道理。不要以爲善知識就像廟裏塑的菩薩一樣,永遠慈眉善目,永遠紅光滿面,永遠都是對的。善知識也是人,也是有過患。但是,盡管他有許多過患,然而,“心無憍慢”,他沒有憍慢之心,永遠慈悲,永遠愛護人。
心無憍慢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說不要看到善知識有了過患,你就覺得善知識也不過如此,你就憍慢起來了。不要如此,你還是要謙卑,誠懇去學。像我一生,算算有九十多位老師,有讀書的,有學武功的,有學道的,有學佛的;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一生欠了九十多個帳,現在一無所成,經常想到“紅樓夢”上批評賈寶玉的兩句話:“負父母養育之恩,違師友規訓之德。”
你說這些老師都對嗎?也有不對的。人在叁界中,就有叁界中的煩惱。像我以前有位老師,他沒有兒子,看到自己的朋友生了一個兒子,他高興得眼淚都掉下來。在回家的路上,我跟老師說:老師!您還沒有看開耶!我這個人向來調皮搗蛋。老師把我的手抓住,說:你認爲我不應該動情?我說:對呀!老師問:你讀過“中庸”沒有?你背背看!在路上,我就把“中庸”背出來,背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我停下來。老師說:你怎麼不背下去?我說我懂了,老師笑了一笑。背到這裏,我已經挨了一棒了。吃棒子,可不是拿棍子在頭上敲。下一句:“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聖人也有情啊!菩薩大慈大悲就是多情人,怎麼說是無情?後來,老師到了家,作了兩句詩:
“誰謂英雄不灑淚,人情兒女最關懷。”
所以說善知識也有過錯,不過,善知識還是善知識,如果要在雞蛋裏挑骨頭,則天下無完人,我們要看老師的好,對父母也是一樣。以前宋儒講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我公開反對的,如果是在過去八十年前反對這句話,那不得了,一輩子不…
《圓覺經略說 第十章 普覺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