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五章 彌勒菩薩▪P2

  ..續本文上一頁、清淨、光明、快樂、自在、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不在迷蒙的生死輪回中轉,那麼,要如何切斷生死輪回的根本呢?如何跳出輪回的圈子呢?

  “于諸輪回有幾種性?”我們的生命都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圈子中轉,轉來轉去跳不出來,“西遊記”上形容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這種輪回有幾種性質呢?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要想修成佛道,大徹大悟,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其中有那些層次差別?

  “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塵勞是佛學上的名詞,我們生活的世界叫塵勞,在這個世界中生活的人都勞勞碌碌過一生叫塵勞。塵勞這兩個字,在文學境界上非常美,再加上煩惱兩個字,成爲塵勞煩惱,則更美,詩詞歌賦中經常用到這幾個字。假如我們爬到觀音山上看臺北,上面籠罩著一層塵埃,灰蒙蒙的一片,那不是紅塵滾滾,而是黑塵滾滾。紅塵滾滾的境界,如果你到大陸的黃河以北,開車經過,揚起灰塵,經太陽光一照,那種景象看了便可了解。

  爲什麼叫“回入塵勞”呢?諸佛菩薩自己跳出了叁界以後,爲了悲憫衆生,再回到苦海中渡衆生。當然,我們不知道哪位是菩薩再來,他也不告訴你。假如某某人告訴你,我是什麼菩薩化身,那你就留心了。我國有句老話:“半瓶水響叮當”,滿瓶水不會響,對不對?“學問深時意氣平”。真菩薩來,他不會讓你知道,都是等過後才露出一點痕迹訊息,而他已經不在了,有的甚至連走了都不告訴你。

  諸佛菩薩都以各種不同的姿態再來,在諸世間中教化衆生,而且不一定搞佛教,不要以爲在佛教中才有菩薩。依我看社會上許多大小不同的菩薩,做了很多好事,但往往絕口不談佛教,尤其是在亂七八糟的下等社會中,再來菩薩才多呢!“回入塵勞”就有這麼大這麼深的意義,難啊!一般人發了財,就不肯到窮人家裏去了,嫌他窮,嫌他髒,嫌他低俗,對不對?菩薩們重回人間,等于一個人發了財,還與以前的夥伴一齊討飯過日子,這樣,才能教化衆生。菩薩不只是再回到人間,甚至還變牛變馬變其他各種的動物,所以,我們吃肉要小心哦!是不是有時候吃到菩薩的肉呢?

  “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教育衆生的方法有多少種呢?希望佛大慈大悲,解答這些問題,使得一切修行的菩薩,以及末世衆生“慧目蕭清”,頭腦清晰,智慧明朗,心裏清楚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圓滿覺悟如來無上的正知正見,看清楚哪一條是正路。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彌勒菩薩把上面的問題提出來以後,跪下來磕頭,五體投地叁次,虔誠請法。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

  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谛聽,當爲汝

  說。】

  此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好的!好的!你們能夠爲了諸位菩薩及末世衆生,提出這些佛法中最深奧、最秘密、最微妙的問題,讓諸位菩薩智慧清明潔淨,以及使一切的末世衆生能夠永遠斷除輪回的根本,悟到如來道體、般若實相,也就是與諸佛之法身相應,切斷生死之流,得無生法忍。你仔細聽,我來爲你解說。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彌勒菩薩聽到佛要解答問題,非常高興,在座大衆也都靜默聆聽。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

  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女+(遙-走)欲而正

  性命,當知輪回,愛爲根本。】

  佛告訴彌勒菩薩,一切衆生生命的來源是種種“恩愛貪欲”,這是修行第一步下手處,所以,比丘、比丘尼的第一條戒律就是戒淫。欲分爲廣義的欲及狹義的欲,廣義的欲如求名求利以及其他一切貪愛等等,狹義的欲指男女兩性之間的愛欲。佛這裏所說的欲包括了廣義和狹義。

  講到欲念,很多老年朋友跟我談,這些年輕人學佛亂來呀!我說老兄啊!他們都是人,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是人,是人就有欲,你不能要求這麼高。他說像我們吃素很多年,我說你現在已七十幾歲了,並不表示你修行好啊!不吃乃是不能,非不爲也,這並不是持戒。他們被我說得一愣一愣的,講得坦白一點,叫作油盡燈枯,沒有這個貪欲的本錢了。

  但是,很奇妙,人到了臨死最後一口氣時,不管男女,欲念比年輕任何時候都強。注意!要了生死不是那麼容易(口+育)!斷了氣以後,變成中陰身,在人道中投胎,第一念是由欲念而來,男女兩人在性行爲時,與你有緣的話,雖在千萬裏之外,也一樣把你吸過來,就是因爲愛欲這一念,就投胎進去了。

  然而,是不是都是以愛欲的表現進去的呢?不是的,有時候感覺到狂風暴雨,被人家追,有仇人或是魔鬼要抓你,拼命逃,看到一個茅蓬或是一個洞可以躲,一鑽就進去了,就如此入胎了。在這種情況入胎的,生出來窮苦,或是五官不全。何以會有如此境界?--業報所生。或是感覺天氣晴朗,到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看到一幢建築物,心生喜愛,一進去就入胎了。此因愛欲而入胎,妙不可言。哪怕你男女愛欲都沒有了,只愛我手上這只表,完了,這一念就是生死根本。或者你喜愛抽煙,到那個時候,看到一支香煙,伸手一拿,進去了。或者你說我什麼都不愛,只愛山水,說不定你就投胎變成猴子,整天就在山上。愛鈔票的,說不定就看到一堆鈔票好高興,也進去了。你看我們活著,有多少人爲了鈔票自殺、坐牢?一般人爲了鈔票忙了一輩子,最後就這樣勞碌而死。

  “人爲財死,鳥爲食亡。”鈔票誰不愛?我不要,沒有這回事!清朝才子袁枚說:“不談未必是清流”,倒是一天到晚在這裏面打滾的人有時反而無所謂,一輩子清高的人只是不爆發而已,一爆發出來,比誰都厲害,很多人說我不要名不要利,那是你沒有資格要,達不到那個高位,等到你坐上那個位子,許多人擁護著你,許多人服侍著你,那種滋味是很舒服、很迷人的,這個時候叫你下來,你就舍不得了。對此真不動心的,世上只有兩個人,一個已經死了,一個還沒出生。錢財不一定指鈔票,我送你一件貴重的東西,別人沒有的稀世珠寶,有錢還買不到,你要不要?一定要。人就是玩這一套,是不是?

  貪欲是多方面的,例如欣賞藝術品、欣賞字畫,也是一種貪欲,像我自己喜愛讀書,也是貪欲,說不定將來看到書就投胎進去了。請大家千萬注意!一切貪欲都是生死輪回的根本,你看“圓覺經”說:“種種恩愛貪欲”,種種包含的範圍太廣、太大了,要細心體會。

  諸位年輕的同學們很喜歡贊歎愛情,而覺得欲則是墮落的。天主教及基督教的聖經裏提到亞當與夏娃的故事,他們兩位本來極純潔而善良,由于受到蛇(魔鬼)的誘惑,吃了蘋果,因此有了煩惱,生育了人類。我們姑且不論這個說明人種來源的故事是對是錯,透過這個故事的描述,表達了“欲”是人類痛苦煩惱的根本。

  我們所生存的欲界乃是以欲爲根本;到了色界,則偏重于愛;到了無色界,則升華爲情。宇宙中的叁界衆生,都在情、愛、欲的困擾中。古人有首詩說得極好:

  “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

  如果沒有情愛則不會到這個世界上來做人,只要有嗜好終究是生活的拖累。上次我們也提到過嗜好就是愛,佛經在這裏則說明此乃輪回之根本。

  學佛修道要想“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非常困難!其根本問題就是情、愛、欲難分難解。據我所了解,一般的宗教及其修行的方法,對于這個問題,除了逃避和壓抑,別無方法。曾經有位學者,在幾十年前,寄來一篇討論人類性欲的論文,要我加以評論。他提出“性無罪”,就是說性欲本身無罪,我不敢隨便表示意見,此事必須加以分析,此欲若屬于生理自然的變化,例如嬰兒及少年人的陽舉現象,這是純生理的荷爾蒙變化,沒有加上人爲的欲念,我問他所謂的“性無罪”是不是指這一部分?他說是這個意思。其實這個問題很難下定論,在佛學上講,不稱爲罪,而叫作“業”。業是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屬于無記之業,沒有加上自己主觀意識的作用,屬于莫名其妙的懵(MENG2:糊塗,不明白事理。)懂狀態。

  又如青少年的問題,每個人到了幾十歲這個階段,煩惱特別多,如同“西廂記”上所說的“無故尋愁覓根”,莫名其妙地覺得任何事情都不對勁,看到花落下來,也要傷心掉眼淚,“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閑愁萬種”這四個字真用絕了,你說人生愁什麼呢?說不出道理,沒有理由,定不出名稱來,叫作“閑愁”,此閑愁還不只一種,有萬種。“無語怨東風”,什麼東西都看不順眼,連東風也要埋怨,這種情緒其實也是由愛欲來的。

  佛告訴我們必須解決這愛欲的問題,才能成佛。至于如何去了脫愛欲的方法,雖未明講,但在經典中卻仍有迹可尋。一般宗教指出“欲”的罪過,而人類在認其爲罪,在無可奈何的尴尬下,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結果,都被老虎吃掉了。

  佛教裏有個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找不到一個適合修道的傳人,因爲一般人都被世間汙染得太厲害了,因此,他到孤兒院去找個幼兒,帶上山去撫養。這個小孩長到幾十歲後,什麼事情都不懂。老和尚什麼都不教他,只管穿衣吃飯而已。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剛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來探望,看到小和尚事事無知,連一般待人接物的禮貌也不懂,于是就教他如何問訊、行禮等等。等到老和尚回來,發現有異,問明原因,唉!氣死人了,花了十幾年的心血,就是要將他養成猶如白紙般的純淨,結果,被那家夥教壞了。既然如此,就帶他下山去走走吧!下山之前,特別吩咐他要小心一樣叫老虎的動物,長得跟你我差不多,頭發長長地在頭上做個髻,看到這種東…

《圓覺經略說 第五章 彌勒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