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五章 彌勒菩薩▪P4

  ..續本文上一頁,皆輪

  回故,不成聖道。】

  知道了一切愛欲的可怕,而心生厭惡,因此跑去修道,如同前面提到宗教徒難免有回避男女愛欲的問題。要舍棄愛欲是很難的事,有些修行人,東躲西躲,到後來碰到了冤家,照樣掉進愛欲裏去。

  那麼,厭惡愛欲,舍棄愛欲,是不是問題就解決了呢?是不是就可以超脫輪回了呢?沒有那麼簡單,“還滋愛本”,愛還是在。愛什麼?愛修道,愛清淨,愛道德,這也是愛,這種果報叫“增上善果”,即使你修到無色界天,到達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沒有跳出輪回,不能成就聖道。

  【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佛告訴彌勒菩薩,衆生若想要了脫生死,免受輪回,“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第一步要斷除貪欲,還要更進一步,斷除更深一層的愛。愛如同口渴,非常需要,故名“愛渴”。

  如何斷除貪欲及愛渴呢?在小乘方面,初步先剃除鬓發,爲什麼呢?因爲人之所以覺得漂亮,就是頭上這幾根草,這幾根草花樣可多了,可以變處上百種的名堂來。人有頭發,如同天人有花冠。天人衰老是由花冠開始萎謝,人也是一樣,人老了,頭發開始白了或是掉了。所以,出家先要剃除愛欲的色相,其次就是穿壞色衣,不穿花花綠綠的衣服,免得引起愛欲。在大乘方面,那就難了,那是要滾進愛河裏面去修行。跳入苦海茫茫中去磨練的。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

  欲而入生死。】

  大乘的菩薩們爲了救度衆生,以各種不同的形態重回世間,自己得了道以後,再回到人間來,我們一般人修行是爲了“超凡入聖”,菩薩則是“超聖入凡”。至于變化的道理,各位可以參閱“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菩薩是爲教化衆生而來,換句話說,菩薩是最偉大的教育家。

  菩薩來到人間,並不是因爲貪愛,而是爲了慈悲衆生,爲了讓衆生舍棄貪愛,而菩薩投胎的時候,又假借貪欲的作用而入胎。這話說得多高明,但是,我們說句良心話,難道慈悲不是情嗎?慈悲也是情啊!把小我的貪欲擴大了就是慈悲,慈悲乃菩薩之累,佛教有兩句名言:“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一般學佛的人講究“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可是要善于運用,不當的慈悲容易衍生禍害,而且落在有情之中。菩薩的全稱叫菩提薩土+垂,菩提者覺悟也,薩土+垂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來就是覺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這就叫菩薩。菩薩是因慈悲而有情,在此舉清朝雍正皇帝贊觀世音菩薩的偈子:

  “叁十二應現全身,拯救衆生出苦津,

  砒霜當作醍醐用,翻將覺海作紅塵。”

  這首偈子正是“圓覺經”此段話的寫照。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

  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注意!這裏有一個秘密:假如一切末世的衆生,能夠舍棄一切欲望,以及滅除憎恨癡愛之心,就可以永遠斷除生命的生死輪回。佛在這裏講得很輕松,但是,如何斷除呢?這又是一個秘密。而其實本經前面一開始便早已透露過了。

  另外還有一個大秘密。不要認爲永斷輪回之後就可以成道,還要“勤求如來圓覺境界”,還要悟後起修,精勤向道,求得佛的大圓覺境界。如果有這樣的立志發心,才有資格稱爲學佛的人。很多人問我是不是佛教徒,我說不是,我沒有資格,所謂菩薩道,我一點都做不到。什麼是菩薩?你的眼睛壞了,需要一只眼睛,好!我給你,馬上拿,考慮一秒鍾,就不算菩薩。這個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怎麼有資格說是佛弟子?

  此段這兩種秘密,我只提出來,不予作答,答案在你們那裏,請自參究。

  【善男子,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

  障而現深淺。】

  現在講到學佛的基本,爲什麼一般人學佛得不到清淨呢?因爲都在貪欲中,連學佛的動機也是貪欲,想成佛是不是貪?這個貪可貪得大呢!學密宗想念個咒子馬上成佛,是不是貪?學打坐求長壽健康,這是“壽者相”,也是貪。很多人問我:老師啊!我打坐半年了,怎麼沒有反應?怎麼沒有消息?貪欲!貪欲!以有所求心修無爲之道,此乃背道而馳,非學佛也。假如你能做到一無所有,這是世上第一等人,連佛也不求,你看這人偉大吧!釋迦牟尼佛看到,大概馬上拱手讓位。

  由于貪欲,發揮無明之性,顯出了衆生五種不同差別的種性,哪五種性呢?而這五種差別,乃因爲兩種障礙而有深淺程度不同,這些佛在後面有所解釋。

  【雲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哪兩種障呢?“一者理障,礙正知見”,知識越高,學佛往往越難,佛學的知識越多,成佛反而越有障礙。爲什麼呢?主觀的成見多,本來腦海裏很單純,學了佛或是信了宗教以後,看別人都不對,唉呀!怎麼不學佛?怎麼不來信教?好像不學佛、不信教就是犯罪似的。然後,拿了一個宗教的尺度到處去衡量別人,批評這個人這裏不對那裏不對,比如什麼學佛又不吃素,差勁啦!甚至把吃素叫作吃齋。吃素是不吃葷,葷是蔥、蒜、韭、興渠五葷,這是五種刺激性的植物,並沒有包括肉。但是爲的意思並不是要你吃肉,請別搞錯。不吃肉是不殺戒,爲了培養慈悲心。至于齋呢?這是莊子提出來的“心齋”,“禮記”上有“齋戒沐浴”,心念清淨恭敬叫作“齋”,一些人搞不清楚,就以有沒有吃素來估計這個人有沒有修行,忽略這個人的貪欲心如何?慈悲心如何?貪嗔癡慢心如何?于此,我恭勸大家,學佛修道要“嚴于律己,恕以責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中國人講道德,結果,往往都以道德標准去要求別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實道德是要恕以責人,別人有錯要包容,盡量寬恕別人,原諒別人。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事障又叫煩惱障,有事就有煩惱,心中煩惱多、貪欲多,所以打坐靜不下來,功夫修不上路。事障也就是業力習氣,它是一股力量牽引著你,讓你在生死中輪轉不已。

  【雲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什麼是五性呢?善男子,假使理障與事障沒有了結,就不能成佛。這段文字很簡單,不再解釋了。

  【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

  能顯住菩薩境界。】

  佛在這裏所說的五性,五種分類,乃是指聖賢位而言,一般凡夫不包括在內。

  “若諸衆生永舍貪欲”,衆生要做到永舍貪欲是很難的。若以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來說,人類的所有行爲都與性有關系,這說來也有他一部分的道理。以佛學的觀點來看,我們衆生乃以貪愛爲本,所有,出家第一條戒律就是戒淫欲。講到這裏,順便跟各位提一下所所謂“漏丹”的問題,譬如遺精,沒有動欲而自然遺漏精液,爲何會有此現象呢?這是業識的根本習氣,還是由貪欲而來的。又如入山專修的在家或出家人,離開了塵世,避開了家室,能不能永舍貪欲呢?也沒有那麼簡單。假如能做到了“永舍貪欲”,就可證得聲聞乘的羅漢果。

  “永離貪欲”那麼困難,如何舍呢?一切有靈知的生物,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離苦得樂,即使有些生物沒有思想,但是本能也促使他往這個方向追求。例如餓了想吃,因爲餓得很難過,吃飽了就舒服;即如學佛修道,也是同此一理。

  苦與樂是相對的,你舍掉苦,就得到樂了嗎?不見得,這一舍不也苦嗎?永舍貪欲如何舍呢?關鍵在于轉化,把貪欲轉化升華了,成爲大喜樂的境界。所有佛教密宗裏有所謂大喜樂的修持方法。大喜樂境界也是成佛的境界--常、樂、我、淨,我們現在的我是假我,生命的真我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永恒存在,不是世間的無常之苦,而是永恒之樂,那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樂,真正的清淨。

  現在這裏所提的“永舍貪欲”,是成佛的初步,乃是有限度的永舍貪欲,譬如有人要受出家戒,和尚問你盡形壽能守持否?只問你形體壽命還存在的這一生,能不能守這個戒,這是屬于聲聞戒,又叫別解脫戒。菩薩戒就不只是盡形壽,甚至不只論你的行爲,連夢中有所維越也是犯戒,平常偶爾想一下就是犯戒了。不要以爲大乘菩薩道容易學,其實最難最難。菩薩戒是菩提心戒,比丘戒或是比丘尼戒有幾百條,而菩薩戒則有八萬四千條,而且還沒說完呢!起心動念都是戒,所有“永舍貪欲”的範圍極廣,佛在這裏所說的,是指這一生或多少生?佛沒有注解。

  “先除事障”,什麼是事障呢?例如很多人打坐,兩條腿發麻發脹,痛得坐不住,這也是事障。另外有一種人學佛學道幾十年,打坐可以坐上幾個鍾頭,雖然腿不痛,但是,並沒有得樂,這叫枯禅,像一根枯木愣在那兒,這也是事障。

  這裏有一個科學性的問題,人必須斷除狹義男女間的性欲問題,以及廣義的貪欲斷除了一部分,才能把生理轉化過來。何謂轉化“生理”?就是打通身體的七經八脈,這樣才能斷除事上的障礙以及功夫方面的障礙。也就是說在功夫方面斷除了性愛,打通七經八脈,才能使身體發樂得定,這樣才能斷除事障,達到羅漢境界。

  但是,到了這個階段,認爲清淨這一方面是道,守住清淨,不敢稍有動心,如此便落在所知障,所有說“未斷理障”。到此階段,也是四果羅漢的境界,叫作聲聞乘的種性。比聲聞乘高一點,就是緣覺乘獨覺佛的境界,然而卻始終不能證得大乘菩薩道的境界。

  這一段所講的是天生屬于聲聞緣覺乘根器的人,能夠做到這一生永舍貪欲。永舍貪欲是修持的因,果是斷除事障,但是,卻未斷除理障。等于說很用心學佛的人,住在深山中,萬事不管,在外表看起來,比一般人威儀莊嚴,好象很有道的樣子,但是,以真正的佛法看來,只是屬于聲聞乘的衆生,他不敢入世,即使入世,他的功夫也會垮,事障有會起…

《圓覺經略說 第五章 彌勒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