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五章 彌勒菩薩▪P5

  ..續本文上一頁來。所以,佛在“楞嚴經”裏,對聲聞緣覺乘大加呵責,斥爲外道種性。

  “永舍貪欲,先除事障”,這八個字做起來很不容易口+育!也許五輩子八輩子還做不到。假如一個人能夠斷除一部分貪欲,貪目+真癡慢疑這五個根本事障變薄了,不是沒有了,而是減輕了,柔軟了,再加上定力,證得羅漢初果後,然後至多七返人間,便可達到無生。二果羅漢需要一返人間,叁果羅漢則不再生于欲界,四果羅漢在這一生就了了。“圓覺經”在此只是大略地說,詳細情形要研究各種經綸,“瑜伽師地論”中的欲地到聲聞地,對于由欲境修到聲聞乘間的身心變化過程有詳細的解說。出家的朋友同時還可參考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了解如何由人乘修到天乘、聲聞乘。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假如末世的一切衆生,想要到佛的大圓覺中遊曆一番,先要發願精勤斷除理障與事障。未來工商業越來越發達,人也越來越忙,事障更難斷。即使斷了外務的事障,身體的疾病也都去除了,達到絕對健康,才去掉事障這一半,然後還要再去掉心理的所知障,把學識上的理障去掉。你說我把現在的境界與“圓覺經”對照,看看對不對?這已經落入理障了。到了“二障已伏”,只是已伏而已,沒有斷除,能夠製伏,讓它柔順一點。這樣才能夠悟入菩薩境界,但也還只是悟入,了解而已,還沒證道。

  【若理事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假如事障與理障已經永遠斷滅,再不生起障礙,就可以進入如來微妙圓覺境界,到此才算證得菩提,到達常樂我淨的大涅槃境界。

  【善男子,一切衆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

  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佛又進一步說,實際上每一個衆生都可以證得圓覺而成佛,但是,必須要遇到善知識的啓發,得到明師的指點,依照他指導的“因地法行”去修習。什麼是“因地法行”呢?就是發心、立志,動機的出發點是爲什麼?例如有人學佛的動機是感到人生很痛苦,想要脫離痛苦,這樣的“因地法行”修得好所得到的是什麼呢?小乘之果。假如有人學佛修行是爲了拯救世人的苦難,這樣的發心是大乘的“因地法行”。所以,同樣的學佛,不論是出家或在家,不論是修何種宗派,最重要的是看你的動機爲何?又如我們現代的教育很普及,但是大學生求學的目的何在呢?大部分是爲了自己將來的出路,這樣的出發點乃是自私的功利思想。很多人來找我學打坐,我都會問爲什麼要學打坐啊!爲了使身體健康一點,爲了求福報安樂,有的甚至莫名其妙,只是覺得好玩,這都是因地上的偏差。

  “爾時修習,便有頓漸。”由于初發心的不同,因此,修行便分爲兩路,一是頓悟,一是漸修。“圓覺經”在這裏只講大綱,其中的道理包括很多,若要詳細研究,必須融通大小乘各種經綸。不過話說回來,佛在世現身說法,其教育手法又與一般善知識不同,他接著補上一句:“根無大小”,只要按照佛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方法,都會成佛。爲什麼根無大小都可以成佛呢?諸位可以參考“法華經”做個研究。

  【若諸衆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爲外道種性,邪師

  過謬,非衆生咎,是名衆生五性差別。】

  假如有些人雖然一心一意尋找明師,但是,一個凡夫哪能知道誰是明師呢?佛經上說:得了法眼淨的人才能分辨哪位是善知識。法眼就是擇法之眼,選擇正法的眼睛,這個眼睛當然不是指肉眼,而是智慧之眼,中國有句話叫作“慧眼識英雄”,也是這個道理。假如自己沒有擇法之眼,碰到了見解不正確的人,就被引到歪路上去,無法得到正悟,這樣叫作“外道種性”。什麼是外道呢?心外求法叫作外道,這個觀念要把握住,外道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一貫道……,即使是佛教徒,你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種性再加上前面所講的聲聞乘、緣覺、菩薩、佛四種種性,就是衆生的五性差別。

  那麼,這個錯誤、罪過由誰來負呢?當老師的人要負這個責任。所以,主意啊!我們不要隨便冒充善知識,不要認爲自己有所得,很高明了,就到處去教人家,賣弄佛法。在此請各位不要認爲我是老師,我自己一輩子都不覺得自己是老師,你們客氣叫老師,那是你們的德性,與我不相幹,我自小一直以學生自居,希望自己一生永居學生之位,活到老學到老。我平常只是隨緣而對遇到的一些朋友講一些該說的話罷了。孟子有句話講得極好:“人之患在好爲人師”。每個人都有傲慢好勝的心理,都想比人家好,都想教訓別人,都想指導別人,這是人的毛玻這是什麼心理?在佛學上是屬于貪、嗔、癡、慢、疑中“慢”的作用,也就是貢高我慢,由我見而來,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認高明,那這種“邪師過謬”是很嚴重的!尤其是在佛法是自認爲是老師,自認爲有所得而教人家,會出差錯的。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尊師重道”,但是,到了現代似乎已經沒有了。小學裏還有一點,小學生剛上學,老師早,老師好,那是真的,到了五六年級就差了一點。等到了國中、高中又更差了。至于在大學這一階段那就更談不上了。有許多同學在路上遇見老師,假裝沒看見,假如跟你翹個下巴,那已經很了不起了。因此,有很多教授對他的學生全不記得,當然這種現象教授本身也有責任。像清朝的年羹堯之所以能夠成爲大元帥,他老師的教育關系很大。所以,他對教師非常尊重,不只是敬重自己的老師,對請來的教兒子的家庭教師,古人所指的西席先生,也極爲尊重。他特別在西席先生的門號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下聯是“誤人子弟,男盜女娼”,包含了兩方面警世的含義。他只要在家裏吃飯,一定陪著西席先生吃。有一次,廚子端上一盤鴨掌燒豆腐,是這位師傅喜歡吃的,太燙了,把老師給燙著了。年羹堯把筷子一放,眼睛一瞪。過了一會兒,廚房端出一個人的人頭出來,另一說法是一只手,那位廚子被砍了,當然這是年羹堯威風的過度膨脹,卻也可作爲尊師重道的一個襯托、比喻。即使你考取了狀元,當了宰相,回鄉來見啓蒙老師,還是要把官服脫掉,跪下來向老師磕頭,表面是禮貌,其實是感恩。你不這樣做,別人看不起你。現在不一樣,錢多了,地位高了,學問就好了似的,其實學問是金錢能買得到或地位能換得來的嗎?

  講到師的邪正如何分辨?實在很難。我們學佛要謹慎,自己沒有擇法之眼,不要隨便跟著人家亂學,或者人雲亦雲。而自己當老師的人更要小心,不要誤人子弟,斷人慧命。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

  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這裏講到學習大乘佛法的正題。大乘菩薩的唯一動機是大慈大悲救人救世,大悲心也叫大菩提心,大乘道的第一動機是發大悲心,沒有救人救世的悲願而來學佛,那是自私自利,修不成佛道的。

  “大悲方便”,行菩薩道,除了大慈大悲之外,還要有方法。方便可以勉強解釋爲方法,不要以爲慈眉善目才是慈悲,手持寶劍,金剛怒目也是慈悲。像回教的教主默罕穆德一手拿經一手拿劍,信不信?不信、不做善事就修理你,這是中東地區沙漠國家的做法,姑且引用來對大悲方便作爲一種類比的說明。

  在座各位特別注意!“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大乘佛法只有以“大悲方便”入世,而非出世。而且菩薩入世是不拘形式,沒有一定的形象,也不一定以佛學的名相來講佛法。民國叁十九年,我剛到臺灣時,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告訴我,我的一位同鄉死了。怎麼死的?我這位同鄉得了肺病,搭船要到澎湖,航行到夜晚,碰上臺風,船被刮得觸礁,快要沈沒。他的朋友找個救生圈給了這位太太,叫他趕緊帶著孩子走。過了一會兒,他的朋友看到他還站在那裏,又去找一個救生圈給他,叫他趕快跳。他看看,有一位年輕人沒有救生圈,又把自己手中這個救生圈送給年輕人,最後自己跟著沈下去了。什麼是菩薩?這就是菩薩。菩薩在哪裏?就在人世間,就在社會裏。

  菩薩永遠是濟世救人,教化人家。“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這就要看“華嚴經”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事迹,善財參了五十叁位大善知識,有做屠夫的,有做皇帝的,有做妓女的,有做比丘的,有作比丘尼的,有賣唱的,也有修外道的。真正的佛法不拘于形式,並不一定非要剃個光頭,披個袈裟,敲個木魚,才是對的。

  什麼叫“逆順境界”?順境界者,慈悲教化,就像許多佛公公、佛婆婆們,碰到人就阿彌陀佛,你好啊!我好啊!一臉佛像,滿口佛話,這是順的教化。逆境界者,逆的教化,比如橫眉豎目做強盜的,就像今天報紙刊登有八個搶銀行的,臨刑前忏悔,叫年輕人不要幹這種事,這也是一種以身說法,反面的教材。當年我在四川,與袁老師去一個廟宇,沿路上都是朝山的人,叁步一拜的善男信女非常多,走都沒有辦法走,路的兩邊則跪滿了討飯的乞丐,沒有鼻子的,瞎一只眼的,斷一只手的,各種怪模怪樣都有,有些長得真不敢看,我身上裝的錢,一路走,一路丟。後來,我的老師問我,你看到菩薩沒有?我說沒有呀!老師說你是瞎子!我說我真的沒有看到,他說跪在道路兩邊的都是菩薩,你還送錢給他,供養他,與他結緣呢!這也是逆境界,告訴你人生是那麼的苦。

  菩薩就是與這些窮苦的人生活在一起,“與其同事,化令成佛”,這是具有菩薩種性的人,從無始以來,就有這種清淨願力。假如沒有這種清淨願力,沒有發起這種大悲心,光是盤腿打坐,吃吃素,念念佛,嗡隆嗡隆念幾個咒子,這樣就想成佛,成嗎?

  若諸末世一…

《圓覺經略說 第五章 彌勒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