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東西和生命如何生起?例如人從哪裏來?無論東西方文化、宗教、哲學、科學,討論了幾千年,也鬧了幾千年,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據說人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又是誰生的?達爾文進化論說人是從猿猴進化而來,你相信人類的祖先是猿猴嗎?還有現在猿猴爲什麼不變成人呢?
在佛經也提到人類的來源,既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猴子變的,而是另外一個世界--“光音天”下來的。這地球原來沒有人類,我們的老祖宗從光音天來的時候,起初都會飛,等于有人認爲外太空人飛到地球這個星球上來玩,在地球上玩久了以後,喜歡在地上抓些東西吃吃,結果,一吃就吃壞了,飛不起來,便留在地球上。
那麼,我們要追問,光音天的人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光音天是色界天中的一個天,以科學來講,那是銀河系統外,另一個外銀河系統。假如說色界天的人是由無色天來的,那麼,無色界天的人又從哪裏來?如此追問下去,問題就大了,沒完沒了。
前後,時間有沒有前後?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說明時間是相對的,早在二千多年以前,釋伽牟尼佛就說過宇宙間每個不同的世界,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就不同。月球的一天等于地球的一個月,太陽的一天等于地球的一年。所以,時間前後的問題究竟存在不存在?
有無,這也是哲學,科學所探索的問題,物質究竟滅還是不滅呢?唯物論說物質是萬物的根本,宇宙唯一的實體,那麼物質是絕對不滅的嗎?人的生命是有?沒有?滅?不滅?
聚散,空中的濕氣遇冷則聚成水滴,地上的水也可因日曬而散發掉,世間的一切無論是物質或生命、人際關系、種族關系等等,均在無常聚散中,你能找到一個永恒不變的嗎?
起止,這個宇宙世界從哪一天開始?到哪一天停止?我們的生命何時結束?人類的煩惱又何時了結?這些都是問題。
看“圓覺經”不可隨隨便便看過去,這句經文包括了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等等那麼多問題。
“念念相續,循環往複”。你看!奇怪啊!剛才提到“世界始終、生滅......”這些問題,到此卻歸結到念念相續的心理問題。我們心理的思想,每一念、每一念連接而來,前一個思想過去了,第二個思想你不用想它,它自然會生起來,相續不斷。你說我睡覺就不想了,真的沒有想?不是,還是念念在想,做夢就是想,有些夢自己知道,有很多夢醒來就忘掉了,以爲沒有夢,沒有想,不對的。甚至睡覺那個境界就是念,我們一切衆生如果沒有睡眠的習氣,沒有睡覺這個念,就不會有睡覺這個現象出來。睡眠這個現象也是一念,這一念也就是無明來的。所以真正悟道、證道的大阿羅漢、大菩薩們斷除了這一念,自可不必睡覺。你說我們人的心理現象就是念念相續,像流水一樣接連不斷,煩惱也是一樣,想停也停不住,抽刀斷水水更流。如此“循環往複”,就像繞圈子似的,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循環往複”這四個字是從中國的“易經”裏面引用出來的,這個思想觀念是中國文化本有,並非從佛學而得。不僅是人的心理狀態如此,在太空裏的物理現象也是如此,丟出去的東西,繞一圈又可以回到原來的地方。
“種種取舍,皆是輪回”。因爲我們有念頭,有貪、(目+真)、癡、慢、疑等等念頭,所以有所喜好,有所厭惡,有取有舍,有些東西丟得開,有些東西則抓得很牢,“種種取舍”,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于是就形成了輪回。輪回就是在那裏轉圈子,忽東忽西,此上彼下,昏頭轉向,沒完沒了,跳不出來。
“末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同流轉”。成佛就是跳出這個輪回,不在這個圈子裏轉了。但是,佛說一切凡夫想了解成佛的境界,等于是迷迷糊糊在圈子裏轉,而想要了解整個繞圈子的事,怎麼可能看得清楚呢?除非你跳出圈子外面來看,才會了解。沒有跳出圈子,即使向你解釋,你也無法明白,就如蘇東坡描寫廬山的名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人在廬山裏始終看不清廬山整體的實況。在沒成佛以前,所討論的佛境界,修行的境界,都墮在輪回中,都是輪回裏的觀念。
“若免輪回,無有是處”。佛答複金剛藏菩薩的問題說:你若對衆生本有之圓明覺性認識不清楚,在輪回流轉中妄測圓明覺性,那麼所有修行永遠是走錯路,想要跳出輪回,根本不可能。
這個問題很嚴重。假如當時我在場的話,聽了佛這樣的答複,我一定挾了書包就跑,爲什麼?因爲不管你修淨土也好,禅宗也好,天臺也好,密宗也好,不管你怎麼修,你還是沒有跳出輪回,你還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就無法認清佛的境界。很多人認爲悟了道就有神通,能夠看到什麼光啦!可以聽到什麼聲音啦!甚至打坐會飛起來,乃至認爲入定是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可以不吃飯、不喝水,這些都是空話!都是凡夫的臆想、妄想、亂想。你要認得清楚的話,除非成佛。可是我既然成佛,又何必再跟你學?
所有佛講這句話很嚴重,他告訴金剛藏菩薩,這是一個最大的秘密,你懂了這個秘密才可以成佛。佛在這裏講這句話,等于禅宗的祖師們一樣,你一股求道的熱忱進來,一棒子往你頭上劈下去,打得你天旋地轉,打得你不知如何應對。好在金剛藏菩薩打不倒,動都不動,還是求佛繼續說下去。
【譬如動目,能搖湛(zhan4:深;清。)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
這幾句話多美!散發著高超的文學意境,多少詩人詞家都借用了這些句子。“雲駛月運,舟行岸移”這些詞句,是否美得又要令一些人懷疑“圓覺經”是假的呢?
什麼是湛水?就是清水,一清到底,沒有一絲汙染,水底的沙子、石頭、遊魚等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一點波紋都沒有,波平如鏡,清清湛湛。
怎麼“能搖湛水”?各位不妨做個實驗,站在清湛的池水前,看著清水,將眼珠左右搖晃,你就會感覺到池水開始搖動了。事實上,水有沒有動呢?--沒有,根本是你的眼睛在動,而感覺上是以爲水動。這是一個妙不可言的比喻。
佛在說法的時候,用了很多的比喻。你沒有到達那個境界,要告訴你那個道理是很困難的,連對菩薩們都無法講清楚,何況一般凡夫衆生。所有佛說法婆心特切,你沒有辦法懂,還是想盡辦法舉了很多的比喻讓你懂。可是,衆生聽了比喻,懂了沒有?
這裏有一個故事--一個瞎子問人家說:“你們講白,白是什麼樣子?請你告訴我。”那個人告訴他:“白就像冬天的雪一樣。”瞎子沒見過雪,還是不懂白是什麼樣子,又去問人家。另一人告訴他:“白呀!白就像面粉一樣白啦!瞎子也沒有見過面粉是啥樣子,又去問另外一個人。剛好有只白鵝在那裏,這個人就告訴他:“雪和面粉像白鵝一樣白。”然後拉著瞎子的手摸摸白鵝的樣子。這個時候白鵝“嘎!嘎!”叫了兩聲,瞎子恍然大悟地說:“哎呀!早不說,白就是”嘎”!”嘎”!嘛!”。
接下來,佛又作了第二個比方。“又如定眼,由回轉火。”不知各位小時候有沒有玩過香?把拜神的香在眼睛前面繞圈圈,就看到前面有個火圈。這個火圈是真的還是假的?學過物理的就曉得這是視覺上的假相,這個道理和看電影的道理一樣。
“雲駛月運”,這是第叁個比喻。夜裏,我們擡頭望月,看到月亮在動,其實,所看不是月亮動,而是旁邊的雲在飄,感覺上好像是月亮動。現代人把這個道理應用在舞臺上,將人物後面的布景轉動,看起來則像是舞臺上的人在動。
“舟行岸移”,坐在船上,不感覺船在動,只看到兩岸的樹往後移。大家都有搭火車的經驗,火車剛開動時,沒有感覺火車動,只看到車站及建築物往後移動,甚至看到隔鄰那節火車開了,結果是自己這邊的火車開動。
各位看釋伽牟尼佛的這四個比喻妙不妙?他沒有解釋無明怎麼生起的,衆生本來是佛,又怎麼生起無明變成凡夫?這些他都沒有講,他只講了四個比方,最後加上四個字“亦複如是”,說這些事情也是這個樣子。這四個例子可以當禅宗的話頭來參,真的,要好好去參。我經常告訴學科學的青年,先不要學佛法,把科學學通了,等于通于佛法了。這四個例子都是物理科學自然的現象,佛拿來當比喻,比喻得妙極了。
【善男子,諸旋末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
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複,是故汝等便生叁惑。】
因爲大家都沒有懂,所有佛又再解釋。他說“諸旋末息”,一切的東西,包括物理和心理,都在轉動不停,都在旋轉輪回,一切都在動,整個世界都在動,有個東西你叫它先停住不要動,做得到?“尚不可得”,不可能嘛!
現在我們都坐在這裏,好像都停在這裏沒有動,對不對?不對,地球在動。再說內在,就當作我們打坐入定了,你覺得不動了。不動?身體裏的心髒還在跳動,血液還在流動,細胞還在生滅,腸胃還在蠕動,都在動啊!五陰裏的行陰,你停不了呀!“諸旋未息,彼物現住”,這是不可能的!
何況一切衆生都在輪回當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自己做不了主。內心裏面的汙垢、髒思想、壞念頭多得不得了,好像臺北晚上的垃圾車,播放著“少女的祈禱”美妙悅耳的音樂,裏面則裝一大堆贓東西。我們若未曾清淨過,沒有得到清淨境界,沒有達到佛的境界,怎麼能夠懂得佛的道理呢?
“觀佛圓覺而不旋複”,自己沒有達到清淨的心,自己不了解一切衆生的清淨本性,如何回到本來清淨的本性就不知道了。
旋複就是轉回到原來的地方去,譬如門鎖,往右轉是鎖起來,往左轉回來就打開來,就叫“旋複”。地球在轉,太陽也繞著銀河系轉,整個天體都在轉。我有時想大自然轉得很有意思,地球由西向東轉,東方的中國人寫字,從右邊寫到左邊,西方洋人寫字則從左邊寫到右邊。旋複就…
《圓覺經略說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