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要轉回到佛原來的地方。
因爲轉不回來,無法認清圓明覺性,所有無法明白爲什麼衆生本來成佛又生出無明?假如無明是衆生本有的,如來又爲什麼說本來是佛?衆生本來是佛,“何時”又複生一切煩惱?于是産生前文已提到的這叁種疑惑。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
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于空時,不
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
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華翳。】
佛在這裏又作比喻,他知道這樣講,這些菩薩大衆們還是沒有懂。你看我們現在聽了,每個人都“入定”,愣在那裏。說不懂嘛,又好像懂一點,說懂嘛,又說不出所以然來,是不是這樣?你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真痛苦啊!講了老半天,從學生的眼睛中曉得沒有懂,只好再動腦筋,再舉個例子,想盡辦法讓學生懂。
佛經不可以隨便注解,佛法也不要信口亂道,然後自己冠上美麗的名稱叫作“弘法度衆生”。唐代有位南陽慧忠國師,他的一個學生跑來跟他說要注解佛經。忠國師說注解佛經必須了解佛的意思才可以,于是叫侍者盛了一碗水來,裏面放了七粒米,上面放了一支筷子,問這是什麼意思?這個學生無言以對。這下子南陽慧忠國師瞪起眼睛罵人了,老僧的意思你都不懂,何況佛的意思?
“圓覺經”的文字很美,不要以爲知道詞意這樣就看懂了,或者木魚一敲,“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就磕過去了,最後也變成呆呆硬硬的木魚。
“譬如幻翳”,翳是指眼珠上長出遮蔽瞳孔的薄膜,眼睛患了這種病,就會看到虛空中有花朵出現。“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等到眼翳去掉了,你不能說這眼翳已經消滅,也更不能說它是什麼時候起這種病?
“何以故?”爲什麼呢?“翳花二法非相待故”。眼睛有病,所以才看到虛空裏有花朵,換句話說,虛空裏的花朵不是真的花朵,那是眼睛有毛病所看到的幻相,所以這個翳,眼睛的病,與病眼所看的花朵,二者不是相對的。在佛法上這眼翳其實也是“虛幻”的。
“亦如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就像眼病複原了,眼睛好了,空花自然也就消失了,這個時候,你根本不能說虛空中那假花是什麼時候生起來的。
“何以故?”什麼理由?“空本無華,非起滅故”。虛空中自始自終本來就沒有花朵,虛空本來就沒有生出花朵來,因此更沒有所謂消滅。本來就是沒有。怎麼能說起滅呢?那是你的眼睛出了毛病,無端起了幻相,誤以爲虛空有花朵,其實,虛空本來就是虛空,何曾有花?
“生死涅槃同于起滅”,一切衆生想修行解決生死,想悟道證得涅槃,是不是?佛在這裏告訴你,生死的現象就如同剛才所說的花的起,涅槃就如同空花的滅,事實上,空花有起有滅嗎?空花根本就是假的,哪有什麼起滅?有滅嗎?空花根本就是假的,哪有什麼涅槃可證?所以“楞伽經”上說:“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一切都是夢幻,一切都是你心中的幻想,只要你病好了,只要你心清淨了,自然無生死可了,亦無涅槃可得。
那你說我生起病來,可真痛啊!感冒流鼻涕又頭疼,頭疼鼻涕等于空花,我空不了呀!對不對?是啊!這是業報,因爲我們的業還執著在這上面,我們自己的業把自己困住,把自己綁的牢牢的。因此給你許多方便,修氣呀!修脈呀!修這樣,修那樣,叁脈四輪不夠,再加上叁脈七輪;念佛不夠,再加上持咒;持咒不夠,再加上觀想,都給你加上去。然後再來個生死、涅槃、菩提、真如等等,這些是不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幻相?是不是這樣?到底真相如何?那就得靠我們自己去悟去證實了。
“妙覺圓照,離于華翳”,在自己的妙覺圓照、清淨性海中都沒有這些花樣。至于大徹大悟以後是什麼境界呢?就像蘇東坡的一首詩: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末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在江西九江,風景太美了,浙江省的錢塘潮,非常壯觀,這一輩子沒有去的話,死了都不甘心,非去不可。等到到了廬山,又看到了錢塘潮,本地風光,圓明清淨,悟道以後,就是這樣。
沒有悟道以前,拼命地學佛呀!跑廟子呀!磕頭呀!各種花樣都來(口+育)只要有功德,要怎麼苦行都無所謂,要怎麼刻薄自己都可以,“未到千般恨未消”啊!“及至到來無一事”,真的大徹大悟了,怎麼樣呢?“廬山煙雨浙江潮”,原來如此。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複如來圓覺隨順而爲虛空
平等本性。】
眼前所見無障礙的叫虛空,這個空不是暫時有,也不是暫時沒有。其實,虛空永遠是虛空,雖然有東西障礙顯現,但是這東西一拿走,虛空仍舊是虛空。這是以物理世界的虛空來比喻,你說它是暫時存在,不對;只是多個東西,虛空未因而減少;而東西拿掉時,虛空也未因而增加。這個東西的存在與否,皆不礙及虛空的本性。
以上所說是指物理世界的虛空,而每個人本有的涅槃空性、圓覺空性,則比物理世界的空更空靈、更廣大。這一段可參考“楞嚴經”上佛答複阿難的問題:“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自性圓覺之虛空乃是無量無邊。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
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複如是。】
接下來,釋迦牟尼佛爲了解釋如來圓覺自性,又作了比方。原始金礦含有其他金屬雜質,經過鍛煉,把雜質銷熔,煉出黃金。黃金本來就存于金礦中,不是經過鍛煉銷熔後,才産生黃金,鍛煉銷熔,鍛煉銷熔只是把雜質去掉,讓純金顯露出來而已。黃金從金礦中鍛煉出來之後,成爲純金,此時,純金就不再是金礦了。經過無窮久的時間,黃金的金屬性質永遠不會改變,即使在未鍛煉成純金前,黃金的金屬性質乃是本來就存在于金礦之中,不應說未鍛煉成黃金前的金礦,沒有黃金的金屬成份。
如來圓覺自性,也是同樣的道路。圓覺自性不是修出來的,你本來就是佛,修行只是把金礦中的雜質銷熔掉而已,只是經過加工鍛煉而已,佛性永遠是佛性,始終沒有改變。
那麼如何修行呢?我們的自性本來空,本來清淨,但是,現在的我們卻空不了,因爲現在是金礦,裏面有很多雜質,妄想、煩惱一大堆,所以很多人想用念佛、念咒來消除這些雜質。那麼,念佛、持咒,修到某一個程度,念不起來了,什麼妄想都沒有了,在這當中,既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讓他清淨下去,不要一直求空。空真的顯現了,也不要被嚇住,感到恐懼害怕那就顛倒了。如果在這境界相續後,又有念頭飄浮出來,怎麼辦?念頭來了,就又開始念佛、念咒,念沒有多久,念佛念不上來,妄想也沒有了,就又讓它如此靜下去,如果妄念又來了,再念佛。這種方法叫作肉包子打狗,妄念雜想是狗,念佛念咒是肉包子。到後來,狗也跑了,包子也沒了,一切清淨,此既是唯心淨土,心淨則國土淨。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圓覺經”如此直接徹底地點出宇宙生命的究竟,可說是無上大密法。“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此心既是佛,佛心既是汝心,所以誠意敬信就感應。在這圓覺心體上,沒有什麼菩提、涅槃,煩惱既是菩提,“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無所謂成佛不成佛,衆生個個都是佛,本來就是佛。也沒有什麼輪回不輪回,自性本空,永遠在叁界中,在一切有中;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須出叁界,亦不須入叁界,本來自在。佛在“圓覺經”上,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真是禅宗,亦是大密宗。
注意!佛在這裏所講的這幾句話很嚴重。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你學什麼菩提道呀!不是白搞了嗎!亦無成佛及不成佛,那麼你還學什麼佛?打什麼坐?念什麼咒?對不對?“無妄輪回及非輪回”,這是什麼話呢?佛在這裏把一切都化掉了、擺平了,這是真正成佛的境界。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
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那麼,假如沒有達到剛才所說的圓覺境界,但是也證到了空性,只是所證的空性不圓滿,也得了道,得什麼道呢?中、小乘道。中、小乘包括聲聞及獨覺乘。聲聞乘偏重出世,不敢入世。緣覺叫辟支佛,或者佛覺佛,沒有佛出世的末法時代,有些修行人因爲過去學佛的種子暴發,因緣成熟,自悟本性,稱爲緣覺。佛法或分叁乘,或分五乘,其中還有好幾種歸納,一般而言,羅漢屬于小乘道,菩薩屬于大乘道。
佛說:“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聲聞乘所得的圓覺境界是不是真的圓呢?不太圓,是平面的圓,不是立體的圓。只見到空的一面,禅宗稱之爲擔板漢,只看到板子的這一半,另一半看不到。
什麼是羅漢聲聞所證的境界呢?身心語言皆悉斷滅。這很不容易哦!身體感受空掉了,妄想也不起了,這是小乘偏空之果。一般修行人可不要看不起小乘,很多人動不動就搬出大乘來,中國佛教講究大乘,但是,大乘乃是以小乘作基礎的呀!請問那麼多學禅、學密的人,有哪幾個修到“身心語言皆悉斷滅”?既然自己沒有做到,就不要看不起小乘。不過,佛可以罵,我們不可以罵,佛的境界我們實在難以望其項背。有些人皈依了佛法,其他神就不拜了,不過,我照拜不誤,這是對有德者一種純乎自然的尊敬,爲什麼呢?聰明正直死而爲神,這可不容易,我還不一定做得到。並且對一般凡夫,我們做人都還要尊重他,合乎禮,如果我們一皈依了叁寶之後,突然間自己就偉大了起來,那小神拜他做什麼?這都是…
《圓覺經略說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