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叁章 普眼菩薩▪P2

  ..續本文上一頁試驗叁年。我請助教把她們兩位找來,我問她們現在服裝改成這樣?她們說是呀?老師覺得如何?我說好是好,不過會給你們帶來困擾和麻煩,你們以前所穿的製服,等于是軍隊門口的衛兵,人家知道你是修女,不敢隨便亂碰,現在你們穿得和普通人一樣,你不侵犯別人,別人可要侵犯你,她們說目前還很好,還沒有什麼事,自己還覺得自己是修女。我說不行啊!等到人家追你,你說我是修女,不要追,到了那個時候就來不及了,不能碰的呀!所以說那件衣服等于是戒,戒是自己築一條防線,不能越過這條線,把自己困住,限製在一個範圍,以此漸修得定。

  那麼“圓覺經”在此處爲什麼不先堅持禁戒,再來談奢摩他行?而是“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再“堅持禁戒,安處衆徒,宴坐靜室”,這是什麼道理呢?真正的大乘佛法,心專一得定就是戒,沒有起心動念,何須有戒?不得定,不是真正守戒,不得定,不是真智慧,那是散心、妄想。得了定,妄想即可轉成般若智慧,其行爲自然中規中矩,自然在戒中。所以,佛說“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先求止,心定之後,再談戒。戒不只是指外在的行爲,起心動念都是戒。得定之後會不會犯戒?也會(口+育)!稍稍失念,離開定一下子就是犯戒。因此,得定之後,要堅持禁戒。

  菩薩有很多跟著他學的徒子徒孫,所以講到這裏要“安處徒衆”,要帶領徒衆修行打坐,“宴坐靜室”。身心寂靜叫宴坐,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提到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是名宴坐,”這是大菩薩境界,身體感覺空了,心裏沒有任何雜念妄想,最後連空也空了,這不是止、觀、定、慧所能範圍。到達這個境界已經很高了,不過,還有更奧秘的。須菩提尊者乃佛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他有一天在山洞中宴坐,天空中忽然散落許多鮮花下來,須菩提便問是誰散花?所爲何事?空中聲音回說:我是梵天,因爲尊者善說般若法門,所以雨花贊歎。須菩提說:我坐此,一字未說,何有說法?梵天回說:尊者以不說而說,我以不聽而聽。這就是無上大法。所以天人要散花供養,這位天人也是悟了道的,與須菩提唱雙簧演了這一幕,這是宴坐的典故。

  記住學佛的第一步就是修奢摩他行--修止。後世持名念佛,必須念到一心不亂--得止,此是淨土法門最初一步,最基本的一步,也可以說是最後一步。任何法門都必須先修止,才會成就。這個道理在“圓覺經”這一段用很簡單幾個字便交代過去。在這裏,佛沒有告訴我們應該修哪一個止法,其實,隨便哪一個止的法門都可以,“處處洛陽皆系馬,家家有路到長安。”無所謂好壞、高低,只要你“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衆徒,宴坐靜室”,就可以了。

  那麼,是否修止、得定就是究竟呢?是否打坐能夠入定,坐上幾十天,佛法就不得了呢?不,定是共法,即使能坐上一萬年也沒有用。佛法還有不共法,此爲其他宗教及一切外道所無,那就是般若智慧--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功夫的累積。由修止以後再修觀,由觀而成就慧,觀是慧之因,慧是觀的果。證得菩提,覺悟道體,這叫般若。佛告訴我們先要得止,然後起觀,如何觀呢?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得了止之後,在止的境界裏起觀想。佛在這裏教白骨觀,所以,我一直告訴你們趕緊修白骨觀啊!好好修白骨觀才是正路,可是,你們始終不懂。得止以後,作白骨觀,觀現有的肉體是假的,由地、水、火、風四大湊合而成。哪四大呢?頭發、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骨、髓、腦、汙垢,色這些屬于固體的地大;口水、鼻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液、尿、屎這些屬于液體的水大;體溫和熱量屬于火大;身體的活動、呼吸則屬于風大。只要把“白骨觀”修好,身體內部的各種結構都清清楚楚。佛在此說“四大各離”,各有各的單元,譬如腎髒不好,割掉一個也無妨,因爲四大各離。人是由骨骼、肌肉、五髒六腑等等拼湊而成,等于由各種不同的器官組合而成的機器人。“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在這個止的境界中,看著我的身體到底在哪裏?哪一樣是我?心髒?腦?都不是,這只是零件,暫時讓我使用而已,以上所說的四大沒有一樣是真正的我。

  注意!我們不要忽略了第一句“恒作是念”幾個字,恒作是念並不是說懂得了這個道理,有了這個觀念想法之後就可以了事,須有實際的功夫。恒作是念的“念”等于佛的念,心中始終牽挂、惦記著一件事,例如自己的父母親快要死了,可是,還必須要在外面辦公、應酬,盡管在處理事情或者在講話,而心中則惦念著家裏的親人,沒有刻意去想他,念頭卻始終在心中挂著,這叫作“念”。念佛是要在心裏念著、止住,並不是嘴巴幹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裏想著股票,那是念念在股票,不是念佛。

  恒作是念是止以後,觀行的開始。觀此身乃“四大和合”,而達到“四大各離”,肌肉、骨骼、心、肝、肺等等樣樣都觀清清楚楚了,然後,接下來就是內觀、反觀,道家稱之爲“內視”。“今這妄身當在何處?”現在再看看我真正的身體在哪裏?“即知此身畢竟無體”,沒有一樣是我真正的身體,都是零件組合而成的,變成現在如此一個人相,而實際上則同幻化,幻化並非沒有,現在是有,如同做夢,在夢中的種種感受不能說它沒有,做夢時感覺很真實,夢醒以後才知是假。其實,我們現在也在做夢,只要內觀成就了,看自己,看別人,一切都是假的。

  我當年修持這個法門的時候,很怕看見兩件事,一是怕看到人家笑,一笑,露出白色牙齒,整個白色骷髅的影像就出來了,很可怕。第二我怕看人家吃飯,每個人有一個洞,什麼東西都往裏面塞,而且塞得很快,拼命的塞進去,這個動作也讓我感到很害怕。所以,那段時間很怕看到人,尤其怕看見女人,因爲女孩子口上擦口紅,白色的牙齒加上紅色的嘴唇,馬上想到白骨觀裏白色的骨頭和紅色的血,那是什麼滋味?各位可以想想看。白骨觀觀成之後,看到人都是一堆堆白骨,一堆堆血,只要你修白骨觀,都會有以上的經驗。

  我們的身體乃是幻軀,由地、水、火、風四種因緣假合而成,在這假合的身體上妄有六根,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意是意識思想。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及地、水、火、風四大,內外湊和而成此身--這部機器。這部機器靠什麼活著呢?“妄有緣氣于中積聚”,靠一口氣活著。釋伽牟尼佛有一次問弟子們:生命短暫快速到什麼程度?有位弟子答說:今晚睡前卸衣、脫鞋,放在床前,明朝能否起來再穿上則不得而知。當然還有其他許多的答案,不過都不切題,只有一位弟子答對,他說:生命在呼吸間。這口氣呼出去,不再吸進來,就死了;生命之短暫無常就在這一來一往的呼吸之間。我們活著就靠這股氣維系著。一口氣不來,就死了。

  嚴格來講,人的呼吸不只是鼻子在呼吸,九竅都在呼吸,甚至包括全身的皮膚都在呼吸。空氣由鼻子經氣管吸入肺裏,經過新陳代謝作用,提煉氧氣,排出二氧化碳。近來醫生喜歡給將死的病人上氧氣,一上氧氣後,全身都死了,就是腦細胞不死,拖延時日,那多痛苦啊!

  “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一般人所謂氣脈通了,看到光,看到種種境界,說穿了,不過是氣的作用,而且氣與心是合一的,心動,氣就動;氣動,心就動,剛才講到修止要截斷衆流,把一切思想雜念停掉。若想真正做到這一步,必須把氣也停掉,那才真得奢摩他。所以,修禅定,務要達到“氣住Ⅵ停”。“似有緣相,假名爲心”,這個“似”字用得好極了,好像有個生命的作用在身體裏面,它能思想,能感覺,凡夫稱之爲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

  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啊!這個思想、感覺的心理狀態,不是真心,叫妄想心,此心與氣有關,有呼吸之氣存在,則有此心,稱爲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塵是指外在的物質世界,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若無此六塵,此虛妄心便沒有了。“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這句話看起來像唯物論對不對?不是的,這還有更深一層的心物一元的道理存在。心是物理世界六根六塵的緣影作用,是物理世界的反映現象,此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形而上的本體,佛會慢慢講出來。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將地、水、火、風四大再分解,將物質分析到最後的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最後是空的,因爲空,所以有爆破的力量。釋伽牟尼佛說過微塵尚有七分,哪七分呢?色、聲、香、味、觸、法、覺。此覺不是知覺,是指感受。所以,原子彈、核子彈爆破的時候會發光,有聲音。“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學佛修道在理論上容易,但是,打坐要達到真正的空很難。假如合成此身之地、水、火、風這四種元素各歸散滅,呼吸停止,心跳不跳,體溫也沒有了,最後腦細胞死亡,整個人就死了,思想也沒有了,到此“畢竟無有緣心可見”。現在,我們可再問一個問題,此分散的地、水、火、風,究竟散到哪裏去?是否完全毀滅了?其實,物與心是一樣的,非空非有,沒有完全散滅,它由質轉換成能,質能互變,能量還是存在。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

  塵滅故,幻滅亦滅;幻塵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這是由止而修觀的境界,剛才再叁講…

《圓覺經略說 第叁章 普眼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