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叁章 普眼菩薩▪P3

  ..續本文上一頁過,必須先修止,得止得定後再修觀,不要以爲道理懂了就忽略過去,否則成爲虛妄觀,“楞嚴經”上稱爲乾慧。假的智慧,沒有定水滋潤,不能發芽結果。

  在此觀中,“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把物質的肉身空掉了,在“禅秘要法”中,最後也把白骨化爲流光空掉了,初步只能做到自己感覺此此身沒有了,別人看你仍是存在;真正修成的話,別人看不見,整個都空掉了。這是空幻成就,不是理論上的;這才是“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身滅了之後,虛幻的心態作用也跟著消滅了。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身體空掉,心也空掉,但是,物質世界還有。再進一步,身心外面的塵世界也把它空掉,這才是佛法一切唯心的道理。佛在“楞嚴經”上說,“心能物轉,即同如來。”這不是理論,要確實做到才行。不然,只是心理意識上覺得一切如夢如幻,這不算是求證。所謂證是把整個身心投進去,徹底做到空掉身心;外面的物質世界也空掉,一步一步空下去。大家千萬不要認爲這是理論,做不到,而忽略了此心不可思議的力量,這在諸佛菩薩而言,謂之心力;在凡夫而言,謂之業力。諸佛菩薩的智慧神通有多大,一切凡夫的業力也有多大。業力把它轉過來,則是神通功能,它是同樣的東西。像最近發射的先鋒十號,已經脫離地球到太空去了,但是電訊仍然傳回來,這是人的幻想業力造成的,此幻想業力就有如此之大。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到了這裏,已不是科學,而到了形而上的哲學境界。外界的物質世界也空掉之後,外面那個能空的東西還是假相,最後,要把法執空掉,能空的也空掉。至此,“幻滅滅故,非幻不滅”,有個東西不是物,也不是心,非空非有,這個東西不生不滅,這才是明心見性、得道。佛怕我們這些沒有修持過的人不懂,作了一個比喻,“譬如磨鏡,垢盡明現”。我們的心性本來像明鏡一樣,光明潔淨,可是被自己的業力障礙了,無始劫來蒙上了無數層的汙垢,必須靠修行把這些汙垢一層一層地擦拭幹淨,像磨鏡一樣,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佛告訴普眼菩薩說,應當知道生理、心理都是自性上的塵垢與假相,塵垢就是假相,所以洗得掉。可是,要洗掉這些塵垢,也要有很好的清潔劑,否則,洗也洗不幹淨。衆生有種種不同的塵垢,所以,佛提供了八萬四千種不同的修行法門,每個人的根性、業力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我們的身體以及能夠感覺思想的心,在形而上的本體來說,皆是附著其上的塵渣而已。假如把這些塵渣洗幹淨的話,便“十方清淨”。注意!“圓覺經”在這裏說是“十方清淨”,十方包括所有空間。而“楞嚴經”講得則是“圓明清淨”,此二者差別在哪裏?理由何在?各位想想看!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

  實有五色。】

  摩尼珠是無價之神珠,它本身沒有顔色;什麼顔色的光照射,它就顯現什麼顔色來。佛以摩尼珠比喻我們的生命,本來是清淨的,因爲無始劫來的習氣造成我們思想不同,感情不同,遭遇不同,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現象,好像我們這些愚癡的衆生看到摩尼珠上的五光十色,誤以爲摩尼珠上的顔色是實有的。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蠢者,說淨圓覺實有如

  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

  佛又進一步說,我們衆生的圓覺覺性,與諸佛菩薩一樣的圓滿覺性,絕對潔淨的自性,他到底在哪裏呢?各位不要到外面去找,就在我們自己的身心上面;就在我們的生命裏--“現于身心”。我們的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腦子能夠思想,無非是他的作用所呈現。我們那麼多人,每人的個性不同,可是,本性是不是相同呢?相同,但“隨類各應”而已。每個人多生累劫以來的習氣、業力不同,所有個性不同,思想不同,長相不同,但是,圓滿覺性還是相同,絲毫不受影響。然而沒有智慧的愚癡衆生找不到本來的淨圓覺性,如同惑于摩尼寶珠上的光色,執爲實有,把自己的思想或者身體當作自性,錯了。

  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因爲沒有明心見性,所以不能明了身心都是幻化,不能脫離幻化。我們的身體雖是幻化、虛假,然而,跟著我們幾十年可真實的很,想丟還丟不掉呢!佛說:我要告訴你們,我們現在的身體以及能思想的心理作用,皆是本性上的塵垢,是幻化假有。但是,真與假,實與幻全是對立的,能夠脫離這些虛假的塵垢,我們稱之爲菩薩。把贓的洗幹淨,即無所謂淨垢,“垢盡對除”,也無所謂凡夫與菩薩,“即無對垢及說名者”。那叫什麼?到此不須有什麼名稱了。稱爲得道、成佛都是多余。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現在請大家特別注意!釋伽牟尼佛在告訴我們修行的程序。第一步是要如何擺脫身心的虛幻,我們學佛修道都知道身體是假的,可是每個人都放不下、空不了。打坐坐久了,兩腿發麻脹痛,你說兩腿是假的,把它空掉,空得掉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要痛,佛號念歸念,痛還是通,或者你念“圓覺經”,說自己是幻化,是塵垢,他也照痛不誤。你若真能把痛的感覺空掉,脫離幻化,那是菩薩境界。

  佛法與科學一樣,講究求證,你說一切皆空,那麼你空給我看看!叁天不吃飯,你試試看!餓的感覺能不能空掉?做不到,不要隨便吹牛。道理會說,經典會講,到時候空不掉了,一點用也沒有。要證得“諸幻滅影像”,世間的一切都是幻化才行。我們現在的長相都只不過是影像而已,都是自己業力的反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人有每人不同的業力,所以每人的長相也都不同。

  假如能夠滅掉這些影像,佛說“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無方則不限于西方極樂淨土,每一方都清淨。東、西、南、北、上、下無論哪一方,處處清淨,處處都是淨土。宋朝道家張紫陽真人說:“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頂後有光猶是幻,雲生足下未爲仙。”修道修到頭頂放光,這只是虛幻影像,算不了什麼,即使能騰雲駕霧,那也只是神通不是道。那麼,要怎麼樣才算成道呢?張真人又說:“心內觀心覓本心,心心俱絕見真心,真心明徹通叁界,外道邪魔不敢侵。”這個道理與剛才佛所說的是不是一樣?你說他是道家?是佛家?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

  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悟了道以後,心清淨了,眼睛所看到的物質世界都是幹淨的,此地就是淨土,內心沒有煩惱,跟著肉體的眼根也轉過來,“眼根清淨”。再進一步,眼睛內在的知覺--眼識也清淨,再接著耳根、耳識、......乃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都清淨了,將整個肉體都轉成清淨之身。

  密宗標榜即身成佛,或說報身成就,想辦法修通氣脈,把有形的身體業力轉化,脫胎換骨,將凡夫身上的幾十斤臭肉變成佛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老實說,你轉得了嗎?你變得了嗎?如何轉?如何變?“圓覺經”在這裏都告訴你了,從“心清淨”開始,“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連意根也清淨。那麼諸佛菩薩有思想嗎?有意念嗎?有啊!但所起的作用都是至善,沒有一點惡,沒有一點無記,也沒有一點無明。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複

  如是。】

  佛再說,“根清淨故”,根是指生命的機器,六根--眼耳鼻舌意六件機器,外界的物質世界則有色聲香味觸法與之相應。因爲由心清淨,人體的六根清淨了,人體的六根清淨,外界物質世界的六塵也清淨了。所以要注意看清楚第一步,須先從智慧上悟,心念轉變,再修持轉化肉體,因爲肉體轉化了,才影響到物質世界的環境也跟著轉化,一步一步秩序井然,多圓滿!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

  複如是。】

  接下來,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四大物理世界全都清淨。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地水火風四大清淨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共十二處,加上六識所構成的十八界,處處清淨。二十五有乃指欲界十四種層次、色界七種層次、無色界四種層次,也無處不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叁十七助道清淨。如是

  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十力助是:(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二)知叁世業報智力。(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四無所畏是:(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叁)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四無礙智是:(一)法無礙。(二)義無礙。(叁)辭無礙。(四)樂說無礙。

  十八不共法是:(一)身無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禅定。(六)無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無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七)欲無減:佛常欲度諸衆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退。(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叁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

《圓覺經略說 第叁章 普眼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