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叁十七助道品爲:
(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對已生之惡爲除斷而勤精進,2.對未生之惡使不生而勤精進,3.對未生之善爲生而勤精進,4.對已生之善使增長而勤精進。
(叁)四如意足:1.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發而起)。2.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發而起)。3.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專注,依心之力,故定引發而起)。4.觀神足(于加行位觀察理,依觀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四)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1.信力(信根增長,長破諸邪信)。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5.慧力(慧根增長,能破叁界諸惑)。
(六)七覺支:1.擇法覺支。2.精進覺支。3.喜覺支。4.輕安覺支。5.念覺支。6.定覺支。7.行舍覺支。
(七)八正道: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上解可查佛學辭典,並仔細思惟體會)以上所以一切佛法悉皆清淨。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一切清淨”,陀羅尼爲梵音,翻成中文是總持的意思,一切的大總綱。密宗把咒語都稱爲陀羅尼,因爲每一咒語所包含的意義太多,一時解釋不完。咒語能不能解釋呢?可以。將咒語解釋出來,就成爲經典。咒語一般均不解釋。爲什麼呢?免得你胡思亂想,自行推理,亂加注解。爲什麼有八萬四千陀羅尼呢?因爲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每一煩惱就有一對治之陀羅尼。悟了道之後,就可把八萬四千煩惱轉爲八萬四千陀羅尼,前面提過佛在“大神變經”說:“一切音聲皆爲陀羅尼”,就是這個道理,煩惱既是菩提,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
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何謂一切實相?--凡夫的一切境界都是佛的境界。實相者無相也,一切心性本體本自清淨。所以,“一身清淨”,一人自身清淨,“多身清淨,許多衆生也跟著清淨,如是乃至十方所有一切衆生都清淨了。那麼,我們看看哪一位法師最用功,我們大家投資,請他好好修行,只要他圓覺清淨,我們也跟著清淨了,我們就不用修了,是不是?這是什麼道理?大家參究看看。佛不僅在此經典這麼說,在“楞嚴經”上也說:“一人虛空都銷毀了。甚至道家也說過得道的境界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沈。”與此是同樣的意思,整個十方虛空皆是自性淨土。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
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到最後不只是十方所有一切衆生清淨,連衆生所住的地球、太陽系的星球也都清淨,乃至于整個宇宙,擴展到無邊無際的整個虛空都清淨,不僅現在的虛空清淨,還包含過去和未來的一切空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一切平等,都一樣清淨不動。
各位看看!這是何等偉大的境界,從顯心清淨開始,六根清淨,六識清淨,六塵清淨,四大清淨......一路清淨下來,到此所有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清淨,什麼都空了。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
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
動。】
所有都空了,空到哪裏去?都沒有空,都擺在那裏,“虛空如是平等不動”,它本來就空,不是你有意去空它才空。它本來是平靜的、平安的、平凡的、等持的、叫作平等。空與不空都一樣叫平等,來與不來都一樣叫平等,虛空本來就是如此平等不動。如何證到虛空平等不動呢?美國的虛空與中國的虛空是否一樣?臺中的虛空與臺北的虛空是否一樣?都一樣對不對?只要你心不動念,在哪裏都一樣。
不僅是物質的虛空平等不動,心理的覺性也平等不動。知覺自性的空不是物質的虛空,這是兩層意義,要搞清楚。有人看到眼前的虛空,愣住了,認爲這樣已經空了,這是物理世界的虛空,這虛空裏還有東西。心理覺性的空與此物質的空有所不同,這是兩種空、兩重空。佛在這個地方交代得很清楚,所以,不要把有相的虛空,當成自性的虛空。
佛又說“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最後又回到“心物一元”的道理。物質的空與心理的空有所不同,現象不同,但是,本質相同,實際上是一體。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所有八萬四千法門都無差別,平等相同,到此,才真正進入圓覺境界。現代人喜歡講禅,到此地步才算是禅宗的開悟。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
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
門遍滿法界。】
覺性無所不在,在佛堂裏有佛性,在廁所裏也有佛性,一切處皆有佛。覺性清淨不動,不垢不淨,不增不滅,而起圓滿沒有邊際。“當知六根遍滿法界”,佛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遍滿整個虛空,這就更稀奇了。我們的眼睛、耳朵平常被牆當住,所看有限,所聽也有限。然而到此圓覺境界,眼則無所不見,耳則不所不聽,六根可以互相爲用,這是功夫,一切衆生本自具足。
“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任何一點就是總綱,總綱就是一點,那一點悟到了,整體都通達了,一通一切通,這不是理論,還要實證。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
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我們修行須修到這樣的境界才叫妙覺,妙覺既是佛。由于大徹大悟到達妙覺以後,才曉得徹底的心物一元。我們的六根與外界的六塵本來就沒有毀壞過,不死亦不生,亦無雜亂。如是乃至所有一切陀羅尼門均無壞無雜。這個道理就如同室內點一百只、一千只燈,每一只均發光,各有各的範圍,但是,彼此均沒有妨礙,此光與彼光均可互照互入,一切衆生與一切諸佛菩薩之性靈都像這樣彼此相通,連物質世界與心靈世界亦無阻礙。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
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
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
無憎愛故。】
由于大徹大悟的緣故,菩薩不會被世法或出世法所束縛,也不去求一個解脫的方法。本來無縛,何須解脫?若有一法可修,若有一法可得,則法執猶在,被佛法困住,不算真解脫。
悟了道的菩薩“不厭生死,不愛涅槃”我們凡夫都怕生死,所以趕緊學佛修道,想求涅槃而不死,對不對?其實,我們人類很有趣,你爲什麼怕死?你死過?沒有!既然沒有,那有什麼好怕呢?莊子說過一個很滑稽的比喻,以前鄭國(山西、陝西一帶)有一位美女,皇帝想娶她當妃子。這位美女聽說要離開家鄉到皇宮,痛苦不絕,擔心害怕不知到皇宮要過什麼樣子的日子。結果,進了國都,當了妃子以後,日子過得舒適無比,想起當年痛苦,實在沒有道理。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害怕死亡,萬一死後,比現在更舒服,那麼,現在的害怕不是多余嗎?我們學佛修道都怕生死,想求涅槃,什麼是涅槃?涅槃很難解釋,有翻譯成寂滅,不很恰當,有翻譯爲圓寂,也不很適宜。佛在“涅槃經”說是:“常、樂、我、淨。”這還是一面,再加上“清淨圓明”,這便是涅槃的境界,也是悟道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一切衆生自性的境界。菩薩“不厭生死,不愛涅槃”。若厭生死,則尚未解脫;若愛涅槃則法執猶存。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敬持戒,憎毀禁”,每人都拿一把尺去衡量別人,都拿道德標准去要求別人,從來不反省自己,從不要求自己,是不是怎樣?然後,聽到某人學佛吃素,好!有善根!好像不信佛就是壞人、魔鬼、不屑與之爲伍。這些都不是學佛者所持的態度,真正的學佛是“不敬持戒,不憎毀緊”。做人本來就應該道德好,道德不好的人更值得同情,更應該幫助他,這才是慈悲的精神。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我們經常聽到人家問:你學佛多久了?二十年,呵!馬上肅然起敬。其實,二十年有什麼了不起,學了二十年還沒有成就,那不是很糟糕?對于剛學佛的人也用不著看不起他,一切衆生平等。
何以故?菩薩爲什麼可以到達這樣的修養見地呢?因爲大徹大悟的人,看一切衆生一體平等,誠誠懇懇、自自然然尊重每一個人。佛在此作了一個比方,譬如眼睛看見前面的東西,不管美醜淨穢均一一映入眼簾,任何事物均可看見,光體本身普照一切,無選擇,無愛憎,悟道之人視衆生均與佛同等,無二無別。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
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祗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
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佛再度告訴吩咐普眼菩薩,以及未來末世的衆生,如何才能達到圓滿覺性呢?很簡單--觀心。修習此心就可以有所成就,而最後明心見性以後,則無修亦無成就,一切衆生本來就是佛,無所謂修與不修。亦無所謂得道與不得道,無所謂成佛或不成佛。“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此時到處都清淨,處處圓融無礙。
悟了道以後,才知道一百、一千、一萬、一億,乃至不可說…
《圓覺經略說 第叁章 普眼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