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叁章 普眼菩薩▪P5

  ..續本文上一頁不可數等一切佛都在玩花樣、玩把戲,示現種種方便。阿彌陀佛或是藥師佛都如空中之花朵,“亂起亂滅”,此時,才有資格可以呵佛罵祖。但是,你可不要亂罵(口+育)你罵的話,嘴巴立即長瘡。以前有位禅宗祖師把八十八佛寫在褲裆裏穿,他的徒弟也學他,結果,下半身都爛了。那麼,這位祖師爲什麼把八十八佛的名字寫在褲裆裏穿呢?因爲他看到這些人太著相了,一身佛味,滿臉佛氣,太令人受不了。他爲了破這些人的執著,他可以這麼做。但是,你沒有達到這個地步,不要說得尊敬佛菩薩,連一個護法或者是鬼神、土地公都要尊敬,甚至任何人、任何小孩,都得尊重。

  對于一切事物及佛法,不去追求,也不刻意擺脫,“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當體即真。沒有人綁住你,也不需要解脫。

  到了這個時候,才知道“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但是,你看了這段“圓覺經”,不要亂來,以爲自己本來就是佛,就不用修了,那你就大錯特錯。注意!普眼菩薩問佛如何修行?如何思惟?如何住持?如何開悟?佛則從應當正念,遠離諸幻開始,然後心清淨,一身清淨,多身清淨,一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一路下來,到最後才說衆生本來成佛。

  各位!如何解脫生死?生死不須解脫。什麼是涅槃?涅槃?只不過是昨夜的一場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

  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

  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這一切皆如昨夜之夢,所以應當知道生命無所謂生死,亦無涅槃?可得,“無起無滅,無來無去”。“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謂之如來。”

  一般所謂證道,證個什麼呢?是不是有個什麼境界可得呢?是不是要抓住一個境界呢?佛在此說:“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心經”上亦說:“無智亦無得”。有人打完坐,哭喪著臉跑來問我說:老師,境界掉了,好不好笑?注意!無得無失,有得有失就不對了,表示你還沒有悟。“無取無舍”,一般人學佛都想抓住一個境界,想抓住一個空或清淨,這些都是有取,都是貪。很多人學佛越學越煩惱,爲什麼?我的妄念好多好可怕,拼命想要去除妄念,但是又去不掉,所以煩惱不已,痛苦不堪。佛在此告訴你,無取無舍,妄念本來就留不住,何必去舍呢?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無所謂修,亦無所謂得定,亦無所謂任運自在,亦無所謂生生滅滅。

  “無能無所”,能證者是道體,所證者是境界。于此真正的證悟之中,無能證者,亦無所證者,所以說“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上面所講的是無修,這裏所講的是無證。佛講到無修的結論是什麼?無證的結論又是什麼?這非常重要,這是點眼之處,不可忽略過去。我在這裏把這個秘密告訴各位,千萬記祝佛講到無修的結論是:“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無證的結論是:“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

  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好!你們就按照上面所講的如是修行,就這樣修行,這樣一步一步有秩序有層次地修行,要如此反複思惟,要這樣保持定在那個境界上,這個方便、方法都告訴你了,什麼方法?觀心,就這樣開悟。

  假如這樣還不開悟,怎麼辦呢?不必著急,不必害怕,“求知是法,亦不迷悶”,只要依照這個方法,慢慢行去,細水長流,總有一天會開悟的。你看佛多麼慈悲!多麼會安慰人!多麼會鼓勵人!

  到此,釋伽牟尼佛對普眼菩薩所提的問題,全都答複完了,最後再作一個偈子總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爲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叁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衆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普眼汝當知】

  普眼菩薩你應當知道,

  【一切諸衆生】

  十方所有一切的衆生,

  【身心皆如幻】

  生理心理皆如幻化。

  【身相屬四大】

  身體乃四大和合而成,

  【心性歸六塵】

  心理精神乃六根六塵相互爲緣所起的作用。

  【四大體各離】

  地水風火四大體性各自分離,

  【誰爲和合者】

  生命的主宰到底是誰呢?

  【如是漸修行】

  如是漸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一切心、身、世界都清淨。

  【不動遍法界】

  自性不動遍滿法界,

  【無作止任滅】

  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亦無能證者】

  亦無悟道能證的人。

  【一切佛世界】

  所有一切諸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猶如虛空中的花朵。

  【叁世悉平等】

  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佛與衆生悉皆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到最後的境界是無來亦無去。

  【初發心菩薩】

  剛發心學佛的人,

  【及末世衆生】

  以及末世的衆生,

  【欲求入佛道】

  想要修行有所成就,

  【應如是修習】

  應按照這個方法順序去修習。

  諸位有心學佛的人士,若能把普眼菩薩這一段多多反複參研,深入細心體會,一定修證成功,早日圓成佛道。

  

  

《圓覺經略說 第叁章 普眼菩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