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四▪P10

  ..續本文上一頁六波羅密。所謂出世間上上波羅密,便是說自覺內證一切法都是自心現量的妄想所生,自證此心的不二法門,便不再生分別妄想,也不在各類中執取非分之法,也不執著自心和內外色相的差別,爲了使一切衆生得到安樂,所以便生起布施波羅密。以上上的方便,而在一切外緣中不生妄想分別,這便是持戒波羅密。就此不生妄想分別,知道能忍和所忍皆無自性,自然隨順而能于忍,這便是忍辱波羅密。晝夜十二時中,精勤不懈,隨順修行于方便道,得使妄想分別不久,這便是精進波羅密。妄想分別都滅,而不墮在聲聞、緣覺的涅槃寂滅境界,這便是禅定波羅密。了切自心妄想,都無自性,以智慧觀察,不墮在空有二邊,淨化身心,輾轉增勝而不致壞滅,得到內證自覺的聖趣,這便是般若波羅密。”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空無常刹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燈種子。而作刹那想。

  刹那息煩亂。寂靜離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說刹那義。

  (這是說:念念皆空,一切無常,這便是刹那不住的道理,愚癡凡夫,卻在這裏産生空的妄想。譬如河流和燈光,都由前相後相,前念後念,刹那刹那之間,相續不斷而形成,粗看便有整個河流和燈光的存在,愚夫無知,卻在這裏産生現有的妄想。如果能在刹那之間,自息煩惱,得到寂靜的境界,遠離于一切能作和所作,一切內外諸法,寂然不生,這便是我說的刹那的道理。)

  物生則有滅。不爲愚者說。無間相續性。妄想之所熏。

  無明爲其因。心則從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間有何分。

  (這是說:萬物有生便會有滅,這卻不是愚夫們所能知了。人們所看見的萬物,生生不已,好像沒有間歇性似的相續不斷,其實這都是由念力妄想熏習而成,人們卻習慣地以爲萬物是恒常存在的。人們之所以如此,都因爲自心無明爲它的基本初因,于是分別妄想就由此連續生起。如果世間萬物色相,尚未産生之前,試問妄想又在哪兒停留,誰是我?我又在哪裏呢?)

  相續次第滅。余心隨彼生。不住于色時。何所緣而生。

  以從彼生故。不如實因生。雲何無所成。而知刹那壞。

  (這是說:妄想分別是念念相續,次第而生的,前念滅了,後念便接著生起。當色相不存在的時候,妄想又何所緣而生呢?因爲妄想分別,是依他而起的,是虛妄不實的,並無另外的生因使它生起。它也本來就沒有形成真實的東西,而只知它在刹那之間,必然會壞滅的。)

  修行者正受。金剛佛舍利。光音天宮殿。世間不壞事。

  住于正法得。如來智具足。比丘得平等。雲間見刹那。

  揵闼婆幻等。色無有刹那。于不實色等。視之若真實。

  (這是說:修行人所證得的叁昧正受境界,像金剛鑽和佛的舍利子,及光音天上的宮殿等等,這些在世人的眼光看來,好像都是永久不壞的。但是住于如來正法,具足如來智慧,已得平等性智的佛看來,也只是隨時偕進,程度的差別,實際上仍是刹那間會壞滅的。因爲萬物存在的久暫問題,只是時間上的比較觀念,千秋和一瞬,也都是刹那間的事而已。例如海市蜃樓,刹那之間,偶然形成色相,但本來沒有實在的色相可得。只是人們肉眼看來似乎有真實存在似的。)

  (注四十六)四住地無明住地:叁界見思之煩惱也。一、見一切住地,叁界之一切見惑也。二、欲愛住地,欲界之一切思惑也。叁、色愛住地,色界之一切思惑也。四、有愛住地。無色界之一切思惑也。于此加入無明住地稱爲五住地。皆言住地者,以此五法爲生一切之過,恒沙煩惱之根本依處故也。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世尊記阿羅漢,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與諸菩薩等無差別。一切衆生法不涅槃,誰至佛道。從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間不說一字,亦無所答。如來常定故,亦無慮,亦無察。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說識,刹那展轉壞相。金剛力士,常隨侍衛。何不施設本際。現魔魔業。惡業果報。旃遮摩納。孫陀利女。空缽而出。惡業障現。雲何如來得一切種智,而不離諸過。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爲無余涅槃故說,誘進行菩薩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薩行者,樂聲聞乘涅槃。爲令離聲聞乘,進向大乘。化佛授聲聞記,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記諸聲聞,與菩薩不異。大慧,不異者,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障斷,解脫一味。非智障斷。大慧,智障者,見法無我,殊勝清淨。煩惱障者,先習見人無我斷,七識滅。法障解脫,識藏習滅,究竟清淨。因本住法故,前後非性。無盡本願故,如來無慮無察,而演說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忘故,無慮無察。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大慧,心意意識,眼識等七。刹那習氣因。善無漏品離,不複輪轉。大慧,如來藏者,輪轉涅槃苦樂因。空亂意慧,愚癡凡夫所不能覺。大慧,金剛力士所隨護者,是化佛耳,非真如來。大慧,真如來者,離一切根量。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及外道根量悉滅。得現法樂住,無間法智忍故,非金剛力士所護。一切化佛,不從業生。化佛者,非佛,不離佛。因陶家輪等,衆生所作相而說法。非自通處,說自覺境界。複次大慧,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常見。自妄想故,不知本際。自妄想慧滅故,解脫。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一切過斷。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叁乘亦非乘 如來不磨滅 一切佛所說 說離諸過惡

  爲諸無間智 及無余涅槃 誘進諸下劣 是故隱覆說

  諸佛所起智 即分別說道 諸乘非爲乘 彼則非涅槃

  欲色有及見 說是四住地 意識之所起 識宅意所住

  意及眼識等 斷滅說無常 或作涅槃見 而爲說常住

  關于佛的存在和佛法與唯識的幾個懷疑問題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您曾提示阿羅漢們(注四十七)說他們將來也會得到無上正等止覺,和一切諸大菩薩們平等,並無差別。而且一切衆生和諸佛,本來就法爾涅槃,並不是另有一涅槃境界可以出入。然則又有誰能成佛呢?您又說:從開始成佛,到最後進入涅槃,在這中間,並沒有說過一字,也沒答過一句。因爲諸佛如來,本來常定,無思無慮。可是,您爲什麼說:有化身佛的妙用,化做種種佛事?爲什麼又說識的作用,是刹那輾轉壞滅之相呢?您又說:如來的法身,本際難知。而且又有密迹金剛力士,經常維護如來。爲什麼您不現出本際的妙用,消除苦惱,自己卻也遭遇魔難,還受惡業果報的困擾,例如被旃遮婆羅門女,孫陀利外道女,冤誣毀謗您玷汙了她。以及您到婆羅門村中,竟乞食不到,結果空缽而出。在這個時候,爲什麼金剛密迹不來維護?既然如來已得一切種智,卻也逃不了業障,離不了這些禍患呢?”佛回答說:“因爲世間諸人,有些專志于小法,以得到聲聞、緣覺二乘的有余依涅槃,便自以爲滿足。諸佛如來爲了化度他們進入大乘的菩薩道,所以用種種誘導,使其進入佛道。至于爲聲聞、緣覺等人的授記,那只是說化身佛的化法之事,都不是法身佛究竟本際的事。因爲這樣,便告訴他們聲聞和菩薩一樣。所謂一樣,是聲聞、緣覺,和諸佛如來,都是斷了煩惱障,在煩惱中得到一味解脫,但還沒有斷除所知障。所謂所知障,就是見到一切諸法的本體,原來無我,轉了第六意識,便得殊勝清淨之果。所謂斷了煩惱障(包括我執),是指無始以來的人我習氣已斷,證得人無我的境界。轉了第七末那識(俱生我執),滅除煩惱,再進而使人法二障都得解脫,藏識(阿賴耶)的習氣根本轉滅,便得究竟清淨。而且一切衆生和諸佛如來,都本來住在自性清淨之中,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法爾常住。所以這前後所說的,無非都是教化的方便,並非自性有了差別。諸佛如來,都以自發的無盡本願之力,所以在無思無慮之中而演說一切法門,雖然在演說各種差別的法門,但仍然是正智的開示,並非妄念所生,依然住在無思無慮之中。因爲諸佛如來已經斷了四住地和微細頑固的無明住地的習氣,根本煩惱和隨煩惱的兩種煩惱也已經斷了,而且已經遠離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證覺人無我和法無我,這二障之業都完全斷除。大慧啊!末那(俱生我執)、意和眼、耳、鼻、舌、身等七個識,都由習氣所生,念念之間,刹那不住,除了證得無漏善果,才能遠離虛妄習氣,再也不受輪轉所苦了。至于如來藏的藏識,便是生死涅槃(寂滅),和苦樂等所依的因,只因一切凡夫們不覺不知,而且執著它是空的,誰知執空仍然是墮于虛妄顛倒之中而不自覺。大慧啊!密迹金剛力士所追隨護衛的,是化身佛的事,並非指真如境中的如來法身的事。如來在真如境中的法身,遠離一切根、塵、量,不是一切凡夫、聲聞、緣覺以及外道們所能測度的。用爲根塵識量都滅了,真實如來才得現法樂,住在無間法智法忍之中,鬼神亦難窺其境界,也非密迹金剛力土之所能維護的。並且一切化身佛,並不從業力而生,化佛並非真佛,但也不離于法身報身之所化生的。譬如陶工製器皿,只是用模型製物。同理,化身佛乃幻生衆生的形相,來示現說法。大慧啊!愚癡凡夫們,依于七個識身的作用,認爲七種識是有滅的,便生起空無所有的斷見。或者因爲不自覺知藏識的作用,便生起永恒存在的常見。這都是由于妄想的緣故,所以不能了知心識的本際。如果自身慧力滅了妄想,便得解脫,如此乃至四住地,頑固的微細無明住地等的習氣也根本斷滅,那才能斷除一切過患。”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叁乘亦非乘。如來不磨火。一切佛所記。說離諸過惡。

  爲諸無間智。及無余涅槃。誘進諸下劣。是故隱覆說。

  (這是說:佛法所說的大小叁乘:聲聞、緣覺、菩薩等,並非真實有乘的存在,無非都是法界自性的差別,佛就加以方便說法。自性如來,本來便是不生不滅,無物可以磨滅的。一切諸佛所說…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