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壞的。換言之,就是說一切諸法之性,除了無常的自性外,都不是恒常存在的。殊不知根本就沒有一法,能夠使一切法性至于無性的。如果有一無常之性,能使諸法無性的,那也只是像用杖棒等物擊破瓦石,使人們能夠見到它的作用啊!人們所看見的現前各種事物,都有它的同處,那所說的無常之性,就沒有能作和所作的差別,卻指不出來這是無常之因,那是事實之果的作用了。如果能作和所作是相同的,那一切諸法,性本是常,就沒有另外一個無因而生的無常之性了。大慧啊!一切諸法的自性,何以是無自性的?那是有它的原因的,但卻不是愚癡凡夫們所能了知。如果不是相同的因,卻能夠生成同類事實之果,那麼,一切諸法之性,便都是無常,那因果就不成立,能作和所作也就沒有差異。事實上,一切諸法,都可以見到它的異處。如果有一無常之性,那就墮在有一能作之因的性相之中。而且一切諸法之性,根本上都不是究竟的,那無常之性,它自身也便是無常的。既然無常之性,它本身也是無常,那就應該另有一恒常之體,能生無常之性了。
“如果無常也入于一切法性當中,那使墮在時間的叁世律裏了。那麼,過去時的色相,已經隨著壞滅而去,未來的還沒有生,現在的,卻和壞滅同時。而且色相是因爲四大(地、水、火、風)累積的差別所形成,四大和所造成的色相,現象雖有不同,而能造作色相的自性,卻並不變滅,它是超然于色相的異同。一切外道們,認爲四大是不滅的,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間,那是依于四大而造作一切色相,因此才知道色相都會有生、住、滅的作用。那麼,離了四大造作色相以外,外道們所說的無常之性,究竟要怎樣去思惟呢?如果四大本來不生不滅,那麼,能生四大的自性,就根本沒有壞滅啊!如果最初造作無常的,不是四大,是另有不同于四大的作用,那就各有它的不同情形。假使是各有它的自相,那就不是從差別法中所可求得的。倘使無差別,四大就不會造作色相了。有差別與無差別,都不能造作,當知四大原來是無常。
“所謂②形狀變滅,叫作無常。就是說四大種和所造成的色相,是不會滅的,而且是畢竟不壞的。大慧啊!你觀察物質形狀的究竟,分析至于微塵,畢竟還是會毀壞的。四大和所造成的色相形狀變異了,長短大小便有不同,所以他說四大種不壞,只是形狀的變滅,這是墮在數論中的見解。所謂③色相便是無常。殊不知色相只有形狀和位置的變異,說名叫作無常,並非是四大中性是無常的。如果四大種性是無常的,那在普通世俗的理論裏,也是說不通的。因爲世俗理論所說的性和非性,只是一種空言。他們對于所說的性,但有名言理論,並不能親自見到它的境界。所謂④轉變便是無常。殊不知轉變只是色相形狀的事,種性還是現前的, 並非是四大種性也跟著轉變了。 例如金子做成各種東西,只是形狀色相的轉變,只是裝飾的器具和位置壞了變了,卻不是金性有了壞滅。同樣的,其余四大種性的轉變,也是這個道理。大慧啊!諸如此類的外道們,對于無常的見解,各有他們分別妄見的理論。他們妄認劫火洞燃,燒及四大之時,四大的自相,還是不爲所燒。他們認爲四大的各種自相,如有毀壞,四大創造色相的作用,便會斷滅。
叁界唯心心外無法
“大慧啊!我所說的法,認爲外物,既不是絕對的常,也不是絕對的無常。爲什麼呢?因爲外物的性能,是沒有絕對性的。我只說叁界唯心,唯心精微,能造叁有,卻不說一切相是有生有滅的。四大緣合,就造成色相的差別,四大和所造的色相,它的能造和所造,部是唯心妄想能取和所取的功能。如果了知能所二種,那是妄想,就會舍離物性有無的二種妄見了。只要覺知自心現量,便知所有妄想,都是由自心所造成的行爲所生,離了唯心自性,卻本無妄想的自性。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諸法,同樣的,既非是常,包不是無常。 如果不能覺知一切諸法, 都是自心現量,就會墮在有無二邊的惡見裏,相續不休。一切外道,不能覺知自心妄想,所以便說他們是凡夫,不知根本的了義,所以對于我所說的,世間的、出世間和出世間的上上法,都是妄想所生的話,他們就茫然無所適從,根本無法覺知真谛。”這時,佛就歸納這些意思,作了一篇偈語說:
遠離于始造。及與形處異。性與色無常。外道愚妄想。
諸性無有壞。大大自性住。外道無常想。沒在種種見。
(這是說:外道們愚妄分別,不了解四大種的性能,看到形而下萬物所生的色相,形狀和位置的變滅,都受另一無常之性的支配。這種見解,都是凡夫的妄想。豈不知物理四大種的性能,並無壞滅,只是色相形狀的變易而已。外道們,對此而作無常之想,只是看見外物種種情形,自心就被外物現象所沈沒了。)
彼諸外道等。無若生若滅。大大性自常。何謂無常想。
(這是說:又有些外道們,也說一切諸法,都是不生不滅的,既然四大的性能,本來是常在的,那麼所謂無常的,又是什麼啊!)
一切唯心量。二種心流轉。攝受及所攝。無有我我所。
梵天爲樹根。枝條普周遍。如是我所說。唯是彼心量。
(這是說:須知一切諸法,只是自心現量所生,能取和所取的兩種境界,都無非是此心的流轉現象。此中既沒有我,更沒有我所作的依存。叁界之中,上至梵天,乃至萬有一切諸法,正如我所說,皆是心外無法,都是自心之所顯現。)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滅正受次第相續。若善于滅正受次第相續相者,我及馀菩薩,終不妄舍滅正受樂門。不墮一切聲聞緣覺外道愚癡。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佛告大慧:六地菩薩摩诃薩,及聲聞緣覺,入滅正受。第七地菩薩摩诃薩,念念正受,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聲聞緣覺。諸聲聞緣覺,墮有行覺,攝所攝相,滅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無差別相。非分得種種相性。覺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無善念正受。大慧,八地菩薩及聲聞緣覺,心意意識,妄想相滅。初地乃至七地菩薩摩诃薩,觀叁界心意意識量,離我我所,自妄想修。墮外性種種相。愚夫二種自心,攝所攝,向無知。不覺無始過惡,虛僞習氣所薰。大慧,八地菩薩摩诃薩,聲聞緣覺涅槃。菩薩者,叁昧覺所持,是故叁昧門樂,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來地不滿足。棄舍一切有爲衆生事故,佛種則應斷。諸佛世尊,爲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聲聞緣覺,叁昧門,得樂所牽故,作涅槃想。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識相。善修我我所,攝受人法無我,生滅自共相。善四無礙,決定力叁昧門地。次第相續,入道品法。不令菩薩摩诃薩,不覺自共相,不善七地,墮外道邪徑。故立地次第。大慧,彼實無有若生若滅。除自心現量。所謂地次第相續,及叁界種種行,愚夫所不覺。愚夫所不覺者,謂我及諸佛,說地次第相續,及說叁界種種行。
複次大慧,聲聞緣覺,第八菩薩地,滅叁昧門樂醉所醉。不善自心現量,自共相。習氣所障,墮人法無我。法攝受見,妄想涅槃想,非寂滅智慧覺。大慧,菩薩者,見滅叁昧門樂。本願哀愍大慧成就,知分別十無盡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離攝所攝妄想。覺了自心現量,一切諸法,妄想不生。不墮心意意識。外性自性相計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隨智慧生,得如來自覺地。如人夢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覺。覺已思惟,爲正爲邪,非正非邪。余無始見聞覺識、因想、種種習氣、種種形處,墮有無想。心意意識夢現。大慧,如是菩薩摩诃薩,于第八菩薩地,見妄想生。從初地,轉進至第七地,見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攝所攝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薩,涅槃方便不壞。離心意意識,得無生法忍。大慧,于第一義,無次第相續,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量無所有 此住及佛地 去來及現在 叁世諸佛說
心量地第七 無所有第八 二地名爲住 佛地名最勝
自覺智及淨 此則是我地 自在最勝處 清淨妙莊嚴
照曜如盛火 光明悉遍至 熾焰不壞目 周輪化叁有
化現在叁有 或有先時化 于彼演說乘 皆是如來地
十地則爲初 初則爲八地 第九則爲七 七亦複爲八
第二爲第叁 第四爲第五 第叁爲第六 無所有何次
大小乘入滅盡定的差別境界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希望佛再說明菩薩和聲聞、緣覺們,他們所入滅盡定的情形。”佛回答說:“大乘的六地菩薩(現前地),與聲聞、緣覺們(辟支佛),他們是入滅盡定的。七地菩薩(遠行地),念念之間,不離叁昧正受,他們是住于遠離一切有性無性的自性叁昧正受之中,卻不是如聲聞、緣覺們境界。因爲聲聞、緣覺們的境界,是墮于覺有滅盡,和有所取著滅盡的叁昧正受。七地菩薩的叁昧正受,是得到一切諸法,都無差別之相,住于無分別之個,而是善巧了知種種諸法的性相,覺知一切法的善和不善,性相如如的叁昧正受。所以說:七地菩薩,並非以一善念作爲叁昧正受的境界。至于八地菩薩(不動地)的境界,更非是聲聞、緣覺們的心意識等妄想所能了知的,因爲他已經轉了心、意、識的作用,滅盡妄想了。大乘的初地菩薩(歡喜地),乃至七地菩薩,他們已觀察到叁界唯心。叁界一切諸法,無非是心、意、識的現量,從本以來,就是離我和我所的。如果不了解自心,而依妄想起修,便執著心外的種種相。愚夫無知,大都不執于有,即著于空的兩種妄見,卻從來不知這些謬見,部是無始以來的過患,被虛妄習氣所熏習蒙蔽。大慧啊!八地菩薩,同于聲聞、緣覺們的涅槃(寂滅無爲)境界,但大乘菩薩道的叁昧境界,心持正覺,所以雖得叁昧之樂,而不入于涅槃。如果菩薩們不心持正覺,如來地的功德,便不能滿足,那就會舍棄一切衆生,不…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