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道見,不能傾動,是名住菩薩不動地。得十叁昧道門樂。叁昧覺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自願。不受叁昧門樂,及實際。向自覺聖趣。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賢聖種性道及身智意生,離叁昧行。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藏識名。大慧,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大慧,然諸凡聖,悉有生滅。修行者自覺聖趣,現法樂住,不舍方便。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非諸如來。大慧,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大慧,我于此義,以神力建立。今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七識俱生。聲聞計著,見人法無我。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說如來境界。非聲聞緣覺,及外道境界。如來藏識藏,唯佛及余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薩摩诃薩,于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甚深如來藏 而與七識俱 二種攝受生 智者則遠離
如鏡像現心 無始習所薰 如實觀察者 諸事悉無事
如愚見指月 觀指不觀月 計著名字者 不見我真實
心爲工伎兒 意如和伎者 五識爲伴侶 妄想觀伎衆
唯識的精義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請佛爲我們解說身心五陰(色、受、想、行、識)、十二入、十八界的生滅作用,既然都是無我,那又是誰在生滅呢?一切愚夫們,只依于生滅的流轉,卻不知盡滅苦因,所以不識涅槃,流浪于生死。”佛說:“如來藏(阿賴耶識)是善和不善的因,它能創造六道衆生生死的因緣,譬如能變幻術的伎師,變化各種人物,他所變現的各種東西,卻沒有我和我所作的作用。一切愚夫們,因爲不自覺內證其中事理,所以遇根、塵、識叁緣和合,就隨業力而入各種種類的生趣了。外道們不知比理,便執著另有一造物主的存在,這都是因爲無始以來,被虛妄惡習所熏,才有這些妄見。其所以名爲如來藏,或藏識,是由于和無明等七識同則俱生(第七識名爲末那,即是俱生我執意根和異熟等作用,合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共爲七個識。)猶如大海中的波浪,重重連續,長生不斷,如果遠離了生滅無常,覺知無我,便內證自性無垢,畢竟清淨了。其余的諸識,是有生有滅的,意識等等的念念起滅,便形成了七個識,它們都是因爲不實的妄想所生,執著各種境界,執著各種形狀和名相,不能覺知諸法色相那是自心所現。愚夫們不知此中苦樂之因,所以不得解脫,只是被各種名相所縛,由貪戀浮生塵境而生貪著。如果不起妄想攀緣的因,那些根塵覺受都滅,識相次第不生,自心妄想不起,便不生苦樂等覺受,于是就進入受想都滅了的滅盡定中,便得四禅了。
四禅的滅盡定
如果是善于修行真谛解脫者,他不生解脫的妄想,殊不知不離不轉,才名爲如來藏。識所藏者,才名爲藏識。藏識含藏七識,流轉不滅,其所以生起流轉者,都是因爲妄想的攀緣作用,才引起諸識的生滅。這就不是聲聞、緣覺們所修行的境界。因爲不知人無我和法無我,及自他的共相攝受,使有了身心的五陰、十二根塵、十八界的生滅。如果證見如來藏,所謂五法、叁自性、人無我和法無我,(此處諸名相,詳見前叁卷),便寂滅清淨了。由此從菩薩地依次相續轉進,就不會被其余的外道謬見所動搖,便能進入菩薩的第八不動地,可以得到十種叁昧的道門樂,純粹在叁昧正覺所持的境界中,觀察不可思議的佛法,只緣願力自發不願享受叁昧之樂,不住寂滅的真際,所以不趨向自覺聖趣的如來地。這種境界,是不同于一切聲聞、緣覺,以及外道們所修行的途徑。這是得到菩薩境界的十賢聖的種性道,及如來的意生身之智,離叁昧行的無爲之樂,得無功用道。所以說:修大乘菩薩道的人,要求上上勝進者,應當自覺內證清淨的如來藏,轉了識和藏的作用,不被名相所縛。大慧啊!如果沒有藏識的現象和作用,所謂如來藏的體性,就本來了無生滅的。可是一切凡夫和聖者,都是有生滅的作用,一般大乘的修行者,因爲了知識藏的關系,雖然自覺內證聖智,現前使能住于法樂境界,但他們仍然不舍功德方便,勇猛精進而不休息。一切聲聞、緣覺們,雖然也知道了如來藏和識藏的道理,但他們卻只是一心要入涅槃。可是本來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受無始以來客塵煩惱的汙染,雖一再用心求證,但所見的仍是不淨的識藏而已,卻非如來現證的境界。大慧啊!所謂如來,只是親證的現前境界,猶如掌中看阿摩勒果一樣,曆曆分明。我對于這個道理,曾以神力宣揚令勝鬘夫人(注四十四),及利智滿足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闡揚藏識等名相,和前七識是同時俱生的,爲解脫聲聞等的執著。使他們切實證得人無我和法無我,所以勝鬘夫人秉承佛的威神,演說如來的境界,卻不是聲聞、緣覺及外道們的境界。如來藏和藏識的微妙差別,唯有佛及其他的利智依義菩薩們的智慧境界,才能分明了知。所以要你和其他修大乘的善薩們,當勤加修學,切莫但憑多聞知覺,便作知足之想。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
(這是說:所謂如來藏的意義和境界,是很深奧微妙的,它是和末那(俱生我執)、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同時俱生的。它具有産生能取和所取的兩種功能,顯現空無和幻有的作用。唯有大智大慧者,才能遠離現象而證得如來藏。)
如鏡像現心。無始習所熏。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
(這是說:如來藏正像一大圓鏡,依他而起,便會顯現物象,我們也名它爲心。其實,這個心的作用,都是無始以來,受習氣染汙熏習而生,如果依實相來觀察,這一切都本來無事的。)
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
(這是說:佛所說的法,也無非都是直指本來無事的法門,猶如以手指月,只希望人們因指見月而已。無奈一般愚夫,便誤認指頭爲月亮,只知執著名相,卻不能見到名相所指的真如實際。)
心爲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爲伴侶。妄想觀伎衆。
(這是說:萬法唯心,一切唯識,八個識便是妄心的分層作用,而妄心也就是八識的總名。所以依心論識,妄心猶如工于演戲的技師,意識猶如戲中的配角,而前五識的作用,猶如一群善于變演戲法的戲劇班子,出這些人物的組合以演出身心的種種現象。于是自己的妄想,又來欣賞自己,或悲歎自己,所以說妄想是演員又是觀衆。其實,演員和觀衆,幕前和幕後,堂上和堂下,那是一群劇中人,曲終人散,依舊是一片虛無。)
(注四十四)勝鬘夫人: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嫁阿窬阇國爲王妃。佛在給孤獨園,波斯匿王夫人共致書于其女阿窬國王妃勝鬘夫人稱揚佛德。勝鬘得書歡喜說偈,遙請佛來現,佛即現身。勝鬘說偈贊歎其德,佛爲授記。勝鬘複發十弘誓願,感天花天音,乃至說大乘了義,廣明二乘不了義。佛贊印是放光升空而還獨園,告阿難及天帝釋結名付屬。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相。我及余菩薩摩诃薩,于一切地次第相續,分別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來自覺地。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分別趣相者。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來自覺聖趣。離于斷常有無等見。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大慧,不覺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自心現外性。凡夫妄想,非諸賢聖。大慧白佛言:世尊,雲何愚夫妄想生,非諸聖賢。佛告大慧:愚夫計著俗數名相,隨心流散。流散已,種種相像貌,墮我我所見,希望計著妙色。計著已,無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貪恚所生業積集。積集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井輪。以愚癡故,不能知。如幻、野馬、水月,自性離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實妄想。離相所相,及生住滅。從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時節、微塵、勝妙生。愚癡凡夫,隨名相流。大慧,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爲色。耳鼻舌身意識所照,名爲聲香味觸法。是名爲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設衆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大慧,菩薩摩诃薩,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故,得菩薩歡喜地。得菩薩歡喜地已,永離一切外道惡趣。正住出世間趣。法相成熟,分別幻等一切法。自覺法趣相。離諸妄想。見性異相。次第乃至法雲地。于其中間,叁昧力自在,神通開敷。得如來地已。種種變化,圓照示現,成熟衆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滿足十無盡句。爲種種意解衆生,分別說法。法身離意所作。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世尊,爲叁種自性入于五法,爲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叁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時生。如日光俱。種種相各別,分別持。是名緣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複次大慧,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攝受滅、二無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覺聖智,諸地相續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複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是名爲相。若彼有如是相,名爲瓶等,即此非馀,是說爲名。施設衆名,顯示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始終無覺,于諸法無展轉,離不實妄想,是名如…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