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諸佛,隨順入處,普爲衆生,如實演說,施設顯示于彼,隨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隨順自覺聖趣。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叁種自性、八識、二種無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當自方便學,亦教他人,勿隨于他。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五法叁自性 及與八種識 二種無有我 悉攝摩诃衍
名相虛妄想 自性二種相 正智及如如 是則爲成相
詳說名相等法的內義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的究竟道理,是怎樣分別的?”佛回答說“五法,便是名、相、分別(妄想)、正智、如如。如果修行的人,證入如來的自覺聖趣,遠離有和無等常見和斷見,現前證得法樂的叁昧正受之時,便可見到這些法相,始終不外一心。如果不自覺五法,叁自性、二無我等法,只是一心所現,卻在心外追求法性,那都是凡夫的妄想,不是聖賢的境界。”大慧又問:“什麼是愚夫的妄想所生,不是聖賢的境界呢?”佛回答說:“愚癡凡夫們,執著世俗的種種數字,以及名詞和現象,便隨妄心流浪,而不知所歸。如此流散不已,便産生種種現象,墮在我和我所有的欲求裏,而執著于微妙的色相。如此執著不休,就被無知無明所蓋覆障礙,于是産生染著。如此染著不已,貪、瞋、癡等所生的業力,便一直累積聚集。如此積聚不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便墮在生死海裏,流浪于無邊無涯的曠野中,猶如汲井辘轳,輪回旋轉不休。因爲愚癡無智,所以不能自知這些現象,正如浮光掠影,水中明月,都無自性。其實這些現象,本來都是離我和我所的,但凡夫們妄想執著,卻于其中以虛爲實。殊不知離了現象和現象的變化,所謂生、住、滅等等,也無非是自心的妄想所生,並非是自在天主,或時間,或物質,或是無比大神所産生的。無奈愚癡凡夫,只是隨名著相,流轉不休。大慧啊!所識相者,當眼識所照的,便名爲色,當耳、鼻、舌、身、意所照的便名爲聲、香、味、觸、法,這些統稱爲相。于是自心妄想,便對境依他而起,設立各種名詞,用它來表示這些現象。正如象馬舟車男女等等名稱,都是妄想分別所生。所爲正智呢?它不是名和相的境界,它是了知所表的名相本身,根本了不可得。名相和妄想分別等等,猶如往來過客,生滅不休,並無真實可得。如果—切識和妄想不生,本來不斷不常,就不會墮入一切外道和聲聞、緣覺之見了。因此,大乘菩薩們,只依此正智,而不執著于名相。可是也並非不立名相,只是要舍離有和無的二邊見解,既不主觀地執著,也不武斷地否定,因爲他們了知名相本自不生,這就名如如。大慧啊!住在如如之境的大乘菩薩們,因爲已達無所有的境界,所以得到菩薩初地的歡喜地。由此永離一切外道們的惡趣,安住在出世間的善趣,使種種法相逐漸成熟,善于分別一切法,得到內證自覺法樂的境界,遠離一切妄想,而見到諸法性相的差別,次第升進,乃至到達菩薩十地的法雲地。在這中間,得叁昧之力,開發自在神通,最後進入如來之地。從此種種變化,圓明朗照,示現世間,成熟一切衆生,降伏夢裏魔軍,大作空花佛事,善于究竟滿足十無盡句,乃爲種種尚耽誤在意解中的衆生,分別說法。但如如法身,畢竟是遠離心、意、識所起的作用,這便名爲菩薩進入如如所得的境界了。”
大慧又問:“是不是叁種自性,歸入于五法之中呢?或是各自有它的法相宗趣呢?”佛說:“叁種自性,以及八個識,和二種無我,都歸入于五法之中。因爲所說的那些名和相,都是妄想的自性。因爲依他而起妄想的心心諸法,是和心法同時生起的,猶如日光一出,便同時照見一切萬物。種種現象,雖然各別存在,但心卻能同時分別它們的差別,這就名爲緣起自性。大慧啊!只有正智是如如不動,不可壞滅的,所以便名爲圓成自性。複次,自心所現的各種妄想,有八種分別作用,就是藏識(阿賴耶)、末那識(俱生我執)、意識和前五識。所謂身相,只是一種不實在的現象,也是堅固妄想所形成的,只要使我和我所的二種執著和感受滅了,二無我的境界,便自然顯現。大慧啊!這所謂的五法,就是聲聞、緣覺,以及菩薩和如來內證自覺聖智的實際理地之相續次第,一切佛法,也都歸入其中。其次,再說所謂五法的名、相、妄想(分別)、正智、如如。所謂相,便是處所和形狀等等,例如色相等現象,都名爲相。如果有了這個相,人們就依相立名。例如有了瓶的形狀色相,所以便取名爲瓶,這個瓶的名,就是指瓶而言,並非其他等物所可通用。由此類推,設立種種的名詞,就是爲了表示種種的現象。能夠表示一切相猶如瓶等的作用,那便是心數的心法,也就是妄想。但是要追究名和相的根本,畢竟是不可得的。如果在名相的生滅界中,始終遠離妄覺,便不受一切諸法的輪轉纏繞。既然離了不實的妄想,那便名爲如如。如如之中,真實不虛,絕對無待,而語法自性,了不可得,那便是如如的境界。是我和諸佛隨順正理的入處,也就是我爲一切衆生,如實演說所顯示的法門。但于如如之境,隨著進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便是隨順自覺聖趣,乃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能得的境界,所以便名爲正智。因此我說,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以及一切佛法,都入于五法之中。這便是我勸你們應當尋覓方便而學習的法門,並且也以此教導他人,使他們不爲外道的教義而轉。”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五法叁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有我。悉攝摩诃衍。
名相虛妄想。知性二種相。正智及如如。是則爲成相。
(這是說:所謂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的道理,包括了大乘的法門。名和相,都是虛妄不實,由妄想分別所生都是無自性的。唯有正智和如如,才是圓成實相。)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句。過去諸佛,如恒河沙。未來現在,亦複如是。雲何世尊。爲如說而受,爲更有余義。惟願如來,哀愍解說。佛告大慧:莫如說受。叁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過世間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計常,外道妄想,長養惡見,生死無窮。欲令厭離生死趣輪,精勤勝進故。爲彼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昙缽華,難得見故,息方便求。有時複觀諸受化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昙缽華。優昙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來者,世間悉見。不以建立自通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昙缽華。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彼諸凡愚,所不能信。自覺聖智境界,無以爲譬。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爲譬。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恒沙,無有過咎。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魚龜,輸收摩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自性清淨,無諸垢汙。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妄想。如來寂然,無有念想。如來本願,以叁昧樂,安衆生故,無有惱亂。猶如恒沙,等無有異。又斷貪恚故。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與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燒想,而地不燒,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來法身,如恒沙不壞。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來光明,亦複如是無有限量。爲成熟衆生故,普照一切諸佛大衆。大慧,譬如恒沙,別求異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無生死生滅。有因緣斷故。大慧,譬如恒沙,增減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熱衆生,不增不減,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壞。如來法身,非是身法。如壓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衆生,逼迫如來。乃至衆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叁昧願樂。以大悲故。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隨涅槃流。是故說言如恒河沙。如來不隨諸去流轉。去是壞義故。大慧,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雲何說去。大慧,去者斷義,而愚夫不知。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衆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雲何解脫可知。佛告大慧:無始虛僞過惡妄想習氣因滅。自心現,知外義,妄想身轉,解脫不滅。是故無邊,非都無所有。爲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觀察內外,離于妄想。無異衆生,智及爾焰。一切諸法,悉皆寂靜。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若識則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察諸導師 猶如恒河沙 不壞亦不去 亦複不究竟
是則爲平等 觀察諸如來 猶如恒沙等 悉離一切過
隨流而性常 是則佛正覺
叁世諸佛的有無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您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猶如恒河裏的沙子,多至無量無數,這個道理,是否可信,或者另有涵義呢?”佛回答說:“關于這個問題,你不要只聽我說,不術語意的真谛。所謂叁世諸佛的數量,並不止如恒河裏的沙數那樣多。爲什麼呢?凡是一件事情,越過了世間的見聞,便不是臂喻之所能比了。因爲凡夫們,執著希望于生命的長存,外道們又以邪見,增加他們的妄想,所以便流浪生死,輪轉無窮。現在爲了使他們厭離生死而得解脫,努力精進而證真谛,便向他們說,諸佛是很容易見的,並不像優昙缽華(注四十五)一樣難得看見。有時爲了止息他們太過隨便的心理,又說佛是很難見到的,猶如優昙缽華一樣。其實,世間偶爾亦現顯優昙缽華,可是世人幾曾親見此花,或者失之交臂而不能見。所以有的便認爲此花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個都沒有見到的可能。但如來出世,世間都能見到,只因人們不能內證自覺,所以便不能建大如來的自通境界,因此又說如來出世,猶如優昙缽華一樣,千載難逢。
佛與恒河沙的譬喻
大慧啊!所謂建立自通的境界,那是超過世間所能想象的,也不是一般凡夫們所能夠相信的。須知內證自覺的聖智境界,實在是無以爲譬的。…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