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叁▪P2

  ..續本文上一頁,和忿、恨、覆等的隨煩惱(二煩惱),這就名爲佛的知覺境界。如果那些修聲聞、緣覺的人們,得到這種境界,他也就是佛了。所以我說佛法只有一乘之道。”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覺。

  (這個偈語的意義,已經如上文所說,不必再加解釋。)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衆中唱如是言:我是過去一切佛,及種種受生。我爾時作曼陀轉輪聖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鳥,釋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經說。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于大衆中唱如是言。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雲何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種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于大衆中唱如是言。雲何字等?若字稱我爲佛,彼字亦稱一切諸佛,彼字自性無有差別,是名字等。雲何語等?謂我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如是。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無增無減,無有差別。迦陵頻伽,梵音聲性。雲何身等?謂我與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無有差別。除爲調伏彼彼諸趣差別衆生故,示現種種差別色身,是名身等。雲何法等?謂我及彼佛,得叁十七菩提分法,略說佛法無障礙智,是名四等。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于大衆中唱如是言。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以此四種等 我爲佛子說

  佛爲什麼說生前的因果事迹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說:“爲什麼您在許多經典上,說過去什麼佛等就是您的前生,又說您的前生也做過天帝和人間世的轉輪聖王等,又說您也做過善眼仙人,和變過六牙大象及鹦鹉等類衆生,這是什麼道理呢?”佛回答說:“有四個原因,我才這樣說的。哪四個呢?就是所有的文字意義是平等的,所有的言語意義是平等的,所有的法門意義是平等的,所有的身命意義是平等的,因此我才這樣說。什麼是文字意義的平等呢?就是說:例如稱得正覺之道的我, 爲佛陀, 但無論用任何一種文字,來表示這個意義,也都是相同的意義。文字雖有不同的形態,但它表示的意義性質是平等沒有差別的,這就名爲文字意義的平等。什麼是言語意義的平等呢?就是說:例如古印度的梵文,有六十四種不同的音韻,但用它們來說,卻都是表達相同的旨趣,這就名爲言語意義的平等。什麼是身命意義的平等呢?就是說:一切證得正覺者的法身(自性的本來),和包身的相,都是同等的。而且宇宙間生物的形形色色,色身雖有差別,也無非是法身佛(自性的本來),爲了教化衆生而隨類示現,(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會萬物于己者,惟聖人能之,便是此意。)這就名爲身命意義的平等。什麼是法門意義的平等呢?就是說:我和一切佛所廣說的叁十七菩提道品,以及略說的無障礙智,都是相同的,這就名爲法門意義的平等。綜合上面所說的這四種平等意義,所以我才有這種生前因果事迹的說法。”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迎葉拘留孫。拘那含(注見前十七)是我。以此四種等。我爲佛子說。

  (這個偈語的意義,已經如上文所說,不必再加解釋。)

  大慧複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間,乃至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不說是佛說。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說。雲何二法?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說。雲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字二趣。雲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成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大慧,于意雲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種種樂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過去一切諸佛,法界常住,亦複如是。是故說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某夜成道 至某夜涅槃 于此二中間 我都無所說

  緣自得法住 故我作是說 彼佛及與我 悉無有差別

  佛證得什麼道和說的什麼法

  大慧又問:“如您所說的:于某天的夜裏證得正等正覺。乃至于說:在某夜進入涅槃。可是又說:在這中間,並未說過一字。而且還說:過去已說的,現在正在說的,和將來要說的,都不算是佛說的,這些道理,又是什麼原因呢?”佛說:“我因爲根據兩種法門,才有這樣的說法,這兩種法門:①就是根據自得的內證之法。②就是本來常住之法。所以才有這樣的說法。什麼是自得的內證之法呢?就是說:過去諸如求所證覺的心法,我也同樣證得了。而且過去和現在,乃至未來的證得者,都無遲早增減的分別。因爲如來的心法是不增不減的,這種自得內證的心法境界,是離言語和妄想,也沒有名和相對分別的。什麼是本來常住之法呢?就是說:自古至今的聖道是始終不變的,猶如金銀的性能,無論變成哪樣的器具,它們始終不失金銀的本性。(借用現代術語來說:真理只有一個,而且是亘古不變的。) 如來證得的正等正覺之法,也是常住于法界而不滅。(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總名爲法界。)無論是有佛出世與無佛在世,此法是本來常住不滅的。譬如某一個城市,它是始終存在某一地區的,假定有一個人,當他踯躅于蒼涼的曠野裏,忽然看見了通向這個古城的一條大道,他就馬上踏上這條正道,走向這個城市,去享受其中種種的安樂。大慧啊!你以爲如來所證覺的大道,也同世間的觀念和世俗的生活一樣,具有一個法城,具有種種世俗的快樂嗎?”大慧說:“那當然不是這個意思。”佛又說:“我和過去諸佛一樣,證得本來常住的法身,也是這個道理,(所謂撒手到家人不識,了無一物獻尊堂。)所以我說:我從某夜得最上正覺,乃至到了其夜進入涅槃,但在這段過程中,不曾說著一字,也沒有過去說的、現在說的和未來說的。”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

  緣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說。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

  (這個偈語的意義,已經如上文所說,不再加解釋。)

  爾時,大慧菩薩複請世尊:唯願爲說一切法有無有相。令我及余菩薩摩诃薩,離有無有相,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此世間依有二種,謂依有及無,墮性非性,欲見不離離相。大慧。雲何世間依有?謂有世間因緣生,非不有從有生,非無有生。大慧,彼如是說者,是說世間無因。大慧,雲何世間依無?謂受貪恚癡性已,然後妄想計著貪恚癡,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靜,故謂諸如來聲聞緣覺,不取貪恚癡性,爲有爲無。大慧,此中何等爲壞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貪恚癡性,後不複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貪恚癡性非性爲壞者,于聲聞緣覺及佛,亦是壞者。所以者何?謂內外不可得故,煩惱性異不異故。大慧,貪恚癡,若內若外,不可得。貪恚癡性,無身故,無取故,非佛聲聞緣覺是壞者。佛聲聞緣覺自性解脫故,縛與縛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縛者,應有縛是縛因故。大慧,如是說壞者,是名無所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說甯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大慧,無所有增上慢者,是名爲壞。墮自共相見希望,不知自心現量,見外性,無常刹那展轉壞。陰界入相續,流注變滅。離文字相妄想,是名壞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有無是二邊 乃至心境界 淨除彼境界 平等心寂滅

  無取境界性 滅非無所有 有事悉如如 如賢聖境界

  無種而有生 生已而複滅 因緣有非有 不住我教法

  非外道非佛 非我亦非余 因緣所集起 雲何而得無

  誰集因緣有 而複說言無 邪見論生法 妄想計有無

  若知無所生 亦複無所滅 觀此悉空寂 有無二俱離

  有和無兩種錯誤見地的分析

  這時,大慧大士又請問說:“請佛爲我們說明一切法的有和無的真谛,使我們與未來修大乘菩薩道的人們,能夠離有離無,迅速地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回答說:“在這個世間的人們,都不離兩種根本的思想,就是根據有或無的觀念,來推究形而上和宇宙萬有的本體。其實,他們所說的自性,就根本不是真理,因爲他們都是爲了想見自性才去離相,縱使無相,仍然還未離相。大慧啊!什麼叫作世間思想的依于有呢?就是說:他們認爲的確有這個世間的存在,而且世間一切的事事物物。都從集合各種因緣(因素)而産生的,並非是沒有的啊!這一切的事物,的確是從有而生,也並非無中生有的啊!他們這些觀念,是認爲形成世間的一切,根本另外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緣(因素)的存滅,而發生有和無的現象。又,什麼叫作世間思想的依于無呢?就是他們感覺到人們確有貪、瞋、癡的心理作用,但是卻認爲那是心理上妄想執著所發生的不同形態,根本無所謂有真實貪、瞋、癡的自性根據。所以只要不執著真實有自性的作用,那麼心理上的自性和現狀,就畢竟寂靜無爲了。所以他們認識所謂如來和聲聞、緣覺等的得道人們,也不過是把這些心理上的作用掃除淨盡罷了,使有歸于無而已。大慧啊!你說,這種觀念,其中哪裏是具有徹底破壞性的斷滅見解呢?它的錯誤在哪裏呢?”大慧回答說:“就在他們先承認有一個貪、瞋、癡等的心理作用,後來又要舍棄它,不執著它,于是又否定它們有自性的根本。”佛說:“善哉!善哉!你能夠有此見解。根據這種理論,不但貪、瞋、癡等心理狀態是沒有根本的自性,當然可以打消它。須知即使打消了它以後,…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