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叁▪P4

  ..續本文上一頁

  境界于外現 是世俗心量 外現而非有 心見彼種種

  建立于身財 我說爲心量 離一切諸見 及離想所想

  無得亦無生 我說爲心量 非性非非性 性非性悉離

  謂彼心解脫 我說爲心量 如如與空際 涅槃及法界

  種種意生身 我說爲心量

  心理意識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別

  這時,大慧大士又請問:“什麼是虛妄不實的妄想現象?這些不實虛妄的妄想是怎樣生起的呢?爲什麼叫作不實的妄想?在什麼法中才是不實的妄想?”佛說:“世間種種的道理,和種種不實的妄想,都因爲執著妄想而生的。殊不知能取和所取的作用,都是自心和現識境界。因爲不識自心現識,所以就墮在有或無的二邊妄見之中,由此更增長了偏差的心理,增長了妄想的習氣,執著心外之法,産生種種的理論。心心念念,隨時隨地衍生了無數的妄想,而加深了我執和法執。”大慧又問:“依照這樣說來,世間種種的理論,都墮在有或無的二邊妄見裏。如果舍離了有和無的妄想自性,另外就沒有一個什麼自性可得,也沒有什麼可見的了。那麼,所謂第一義,也應當是這個道理。它是離心量和根塵等的範圍,也不是因明理則的譬喻、分析,或歸納所可以達到的。爲什麼卻說只要執著一處妄想,就有種種不同性質的執著妄想發生呢?那麼,說一個第一義,人們也就會執著第一義,豈不也是妄想嗎?若是這樣,豈不是佛也等于外道們的邪說一樣,說某一事理是生生不已的,某一事理是不生的哪?”佛回答說:“並不是說:有一生起的,便叫作妄想,另外一不生的,便是第一義。爲什麼呢?就是說:是有是無的任何妄想都不生,心外無法,離心以外,也不見有性或非性的存在。自覺內證,內外一切法,無非都是自心的現量境界,一切妄想,自然不生。大慧啊!所以我說一切無智凡夫,都是執著妄想,認爲種種妄想,便是自心的現象。面對種種現前的事實,又增長發生種種妄想,更加執著它的性質和現象。那麼這些愚癡凡夫們要如何才能遠離我執和法執的執著呢?那就是要遠離能作和所作的因和緣等的錯覺,證知一切妄想,無非都是自心和現量境界。由此身心轉變,就能徹底了解一切菩薩地和自覺的境界,那就可以舍離了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等的事理妄想自性作用。因爲這個原因,所以我說妄想是從種種虛妄不實的執著所生。如果了知自性本是如實無生的義理,就能解脫自心的種種妄想了。”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諸因及與緣。從此生世間。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

  (這是說:世間諸法,都由因和緣所生,凡夫妄想,不執著于有,便落于無,乃至非有或非無,而不知道我所開示的通相。)

  世間非有生。亦複非無生。不從有無生。亦非非有無。

  諸因及與緣。雲何愚妄想。非有亦非無。亦複非有無。

  (這是說:世間一切法(事物),並非從有所生處而來,也不是根本就沒有生。既不是有無互相發生,也不是非有非無的輾轉相生。總之,世間事物,都從因與緣的和合而生,緣起性空,何以一般凡愚們,卻在此中而産生妄想呢?性空緣起之中,既不是真實的有,也不是絕對斷滅的無,更不是有和無的輾轉相生。)

  如是觀世間。心轉得無我。一切性不生。以從緣生故。

  (這是說:由此觀察世間的事物,然後轉變妄心意識,就會證得無我的境界。其實,一切事物的自性,都是雖生而不生;因爲都是因緣所生的關系。)

  一切緣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過故。

  無二事過故。非有性可得。

  (這是說:世間一切事物,既然都從因緣和合而生萬法,所以就可知道它並不是自有的。一切事物的本身,因爲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所以一切事物並不能獨自發生。如果事物的自身能生自身,就發生果能生果的謬論;但因爲果不能生果,所以一切事物卻是仗因托緣而生,並無自性可得。)

  觀諸有爲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爲心量。

  (這是說:觀察世間一切有爲法,能緣和所緣,都根本不可得。因緣所生法,本身是無自性可得,一切都無自性可得,都只是唯一真心的現量境界,所以我說萬法唯心,只是說的這個心啊!)

  量者自性處。緣性二俱離。性究竟妙淨。我說名心量。

  (這是說:這個真如的現量境界,也就是萬有自性的根源,它是離一切因緣的作用,亦無自性之量可得。它的體性是究竟淨妙,具足圓成,所以我稱它是萬法一心的真心啊!)

  施設世谛我。彼則無實事。諸陰陰施設。無事亦複然。

  〔這是說:我隨世間一般習慣,也說這個我字。事實上,這個我,根本不像世間觀念認爲另有一個我的存在。就是身心的五陰,也是虛幻不實的假名而已。〕

  有四種平等。相及因性生。第叁無我等。第四修修者。

  (這是說:有四種自性平等之法,就是所謂:相、因、性、生。其中第叁種所謂的一切事物之自性,都是本來無我的。第四種所謂生和無生的境界,那是修行者真實修證的所得。自覺內證以後,方知這四種自性,都是平等而無自性的了。)

  妄想習氣轉。有種種心生。境界于外現。是世俗心量。

  (這是說:世間無智凡夫,因外境的鼓蕩,就依它而起,産生種種的意識妄想和外在的境界,這就是世俗的所謂心量。)

  外現而非有。心見彼種種。建立于身財。我說爲心量。

  (這是說:因爲有依它而起的意識妄心的作用,才見到外境種種事物。世間一切凡夫,就在此中執著建立我身和賴以生存的一切物質資糧等等,這就是世俗的心量。)

  離一切諸見。及離想所想。無得亦無生。我說爲心量。

  (這是說:遠離一切意識妄心的諸見,乃至于遠離能妄想和所起妄想曲作用。這個世俗妄心便了無所得,也就自覺內證而無生了。這就是我所說唯心的現量。)

  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離。謂彼心解脫。我說爲心量。

  (這是說:但離意識妄想,既無所謂自性之性,也非不是性,所謂性和非性等等意念,都要遠離,才能得到自心解脫,這就是我說的唯心的現量。)

  如如與空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爲心量。

  (這是說:離意識妄心以後,所謂如如、空、涅槃、法界,乃至意生身等,都是天然本具,本自現成,本自具足的,這就是我說唯心的現量。)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菩薩摩诃薩,當善語義。雲何爲菩薩善語義?雲何爲語?雲何爲義?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雲何爲語?謂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齒龂頰輔,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計著生,是名爲語。大慧,雲何爲義?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是名爲義。大慧,菩薩摩诃薩,于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是名菩薩摩诃薩善義。複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诃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複如是。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複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叁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緣言說義計著,墮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異妄想,如幻種種妄想現。譬如種種幻,凡愚衆生作異妄想,非聖賢也。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彼言說妄想 建立于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墮泥犁中

  陰中無有我 陰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 亦複非無我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若如彼所見 一切應見谛

  一切法無性 淨穢悉無有 不實如彼見 亦非無所有

  言語和語意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如佛所說,大乘菩薩,應當善于語義而說法。什麼叫作語義?怎樣是語?怎樣是義呢?”佛說:“所謂語:就是指聲音單字言語的組合,依咽、喉、唇、舌、齒、龂、頰等而發聲。這種言語的作用,是因爲言語妄想習氣的執著而發生,就總名它爲語。所謂義:就是離妄想的作用,和言說的語意,而是另有所指者就總名爲義。大慧啊!大乘菩薩們,得聞如來所指示的語義,獨居靜處,深思冥想,內證它的義理,而得智慧解脫。得到了內證自覺以後,便全心趣向涅槃之域。由此使習氣逐漸轉變了以後,在自覺的境界裏,觀菩薩初地以及上升入諸地的中間勝義相,是名菩薩善解義相。其次,大慧啊!真正善于語義的菩薩們,他看語和義,或義與語,雖是兩個東西而所表示的卻是一個義理。如果言語和義理是不同的,那就不能因爲聽到言語便能夠辨別它的意義了。事實上,人們都以從言語而了解它的義理。猶如燈能照色,燈雖然不就是色相,可是色相卻也因燈而被照見的啊!再其次,大慧啊!如來雖然說不生不滅、自性涅槃,叁乘、一乘、心、自性等等名言,如果人們只知攀緣執著言說名相和它的語意,而不親自內證語義的究竟,那就等于墮在誹謗佛法的知見裏,就不合于如來建立名言的本意,等于是另一種不同的妄想而已。這也就是凡夫妄想的境界,只是另外又生出種種佛的名言妄想罷了。譬如愚癡凡夫們,見到幻影而産生各種幻想,並自以爲實有,這都不是聖賢的境界。”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彼言說妄想。建立于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墮泥犁中。

  (這是說:一般凡夫們,執著世俗的各種言語妄想,而以爲是不易的法則,隨他執著而輪轉生死,接受天堂和地獄的苦樂等果報。)

  陰中無有我。陰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複非無我。

  (這是說:身心五陰之中,就根本沒有真我。也就是說:五陰並不是我。可是也不像他們所想象的,根本就沒有我的存在。)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見。一切應見谛。

  (這是說:一般的凡夫們,除了認爲根本沒有我的存在以外,有些人卻妄想認爲一切事物,都自有它的性能的,所以認爲人我也有一個自性的存在。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一切事物和人們,也應該確實見到有一個真谛的自性了。)

  一切法無性…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