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叁▪P9

  ..續本文上一頁我回答他說:那是第十—種世論。他又問:一切是無記的或是有記的呢?有我或是無我呢?有此世或是無此世呢?有他世或是無他世呢?有解脫或是無解脫呢?一切是刹那?或不是一刹那呢?一切是虛空呢?或不是緣盡而滅呢?是不生不滅呢?或有主宰或無主宰呢?有中陰身,或無中陰身呢?我回答說:你這些所說的,都是世論,都非我所說的,我只是說衆生們自無始以來,因爲虛妄的習氣,而生起諸惡的叁有(欲、色、無色)之因。人們卻不能覺知自心現量,只生妄想分別,攀緣外性,如外道們的說法,說我與根(身心的機能)塵、意等叁緣和合,才産生了智。我卻不是如此,我既不說因,也不說無因,只說妄想的能攝和所攝作用,設施說爲緣起而生諸法;卻不是你和其余那些墮在我相中者所能覺知。大慧啊!涅槃、虛空和寂滅.並非是叁種境界,只是名數上有叁而已。當時,那個婆羅門又問我說:是由于癡愛業爲因,才生叁有嗎?或是無因而生叁有的呢?我當時回答說:你所問的二點,也是世論。他又問:一切性都能列入自他的共相嗎?我又回答說:這也是世論,乃至心意流動而執著外境,都是世論。當時,他問說:又有什麼不是世論的呢?我婆羅門是—切外道的正宗,說種種文句意義,因緣譬喻等,極爲莊嚴。我回答說:婆羅門啊!有是有的,卻非你們所有,既非有爲,也非非宗,也非有說,但也不是不說種種句義,也非不因譬喻而得莊嚴。他又問:什麼才是非世論、非非宗、非非說呢?我當時回答說:有非世論,但你和其他諸外道都不能知。因爲你們只求心外之性,執著不實的虛僞妄想。我是說:一切妄想不生,覺了有和無,都是自心的現量。妄想既然不生,就不受外塵所染汙,從此妄想永息,就名爲非世論。這就是我所說的法.卻非你們所有。婆羅門啊!我再爲你略說這個識,它是似來似去,似死似生。似苦似樂,似溺似見,似觸似執等種種法相,似和合相續,似愛著諸因緣。例如這些相對的推論,就是你們的世論,卻不是我之所說。大慧啊!這就是當時那個世論婆羅門,這樣的問,我就這樣的答,于是他就默然不辭而退,他心想:釋迦的出世法,是出于通外,說的無生無相無因之法,已自覺內證妄想的現相,因此妄想不生。

  “大慧啊!這也就是你剛才所問我的,爲什麼說習近世論的種種辯說,只能攝受貪欲,卻不能接受正法的道理。”大慧又問:“所謂攝受貪欲,以及正法,是有哪些不同的道理呢?”佛回答說:“所謂貪者,例如取和舍,感觸和嗜味,凡是系著外塵境象,墮在或有或無的二邊見解裏,因此産生苦陰,乃至生老病死,憂愁苦惱等。所有這些過患,都是從愛的一念而起,這都是由于習近世論和創造世論者,所以我及諸佛稱之爲貪。這也就是所謂攝受貪欲,而不接受正法。大慧啊!什麼是接受正法呢?就是說,善于覺知一切都是自心現量,證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善知菩薩種種上上地相,離心、意、識,得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足攝受十無盡句,對于一切法,無須待他力啓蒙而能自在自得,這就名爲法。也就是所謂不墮在一切見、一切虛妄、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之中。大慧啊!有許多的外道癡人,墮于二邊之中,例如斷見、常見等的黠慧者;因爲接受一切無因論就産生常見,又因爲見到緣盡則滅,就起斷見。我法是見本來就沒有生、住、滅的,所以名爲佛法。這也就是說明貪欲和佛法的不同,你和其余的大菩薩們,應當修學。”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一切世間論。外道虛妄說。妄見作所作。彼則無自宗。

  惟我一自宗。離于作所作。爲諸弟子說。遠離諸世論。

  (這是說:一切世間的世論學說,都是虛僞妄想所生的理論而已。他們妄見有一能作的和所作的,根本就沒有自宗。佛說只有佛法一自宗,是離于所作和能作的妄想,所以佛教弟子們,必須遠離一切世論之學。)

  心量不可見。不觀察二心。攝所攝非性。斷常二俱離。

  乃至心流轉。是則爲世論。

  (這是說:世論之學,是不能究竟了知自心現量的,而且也觀察不到妄心對待的二邊,更不能了知能攝和所攝的,部是非性,也不能遠離斷見和常見。總之,一切在妄想心中流轉不止,這就名爲世論。)

  妄想不轉者。是人見自心。來者謂事生,去者事不現。

  明了知去來。妄想不複生。有常及無常。所作無所作。

  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論通。

  (這是說:如果不起妄心,不隨妄想流轉,便可以見到自心現量了。所謂來的現象,是指自心現量境生起事相而說。去的現象,是對自心現量境事相消散而說。如果明了自心,而知無所從去,也無所從來,那妄想分別就不再生起了。至于推求事物的有常性或無常性,有主宰,或無主宰,乃至此世他世等等。這些都是世論之學,與自覺內證的宗通,都是了不相關的。)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說何等法名爲涅槃。而諸外道各起妄想。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如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隨順涅槃。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見壞,名爲涅槃。大慧,或以從方至方,名爲解脫。境界想滅,猶如風止。或複以覺所覺見壞,名爲解脫。或見常無常,作解脫想。或見種種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于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作涅槃想。或有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有性不壞,作涅槃想。或謂我人、衆生、壽命一切法壞,作涅槃想。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爲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或謂福非福盡。或謂諸煩惱盡。或謂智慧。或見自在,是真實作生死者,作涅槃想。或謂展轉相生,生死更無余因。如是即是計著因。而彼愚癡不能覺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或見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異,俱不俱,作涅槃想。或見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作涅槃想。大慧,或有覺二十五真實。或王守護國,受六德論,作涅槃想。或見時是作者,時節世間。如是覺者,作涅槃想。或謂性,或謂非性。或謂知性非性。或見有覺,與涅槃差別,作涅槃想。有如是比,種種妄想,外道所說不成所成,智者所棄。大慧,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若生若滅。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論。智慧觀察,都無所立。如彼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一切無有得涅槃者。

  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于四句,見如實處。不隨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見所成。愚于真實,不應攝受。棄舍彼已,得自覺聖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淨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如影幻等,諸深叁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大慧,汝等及余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外道涅槃見 各各起妄想 斯從心想生 無解脫方便

  愚于縛縛者 遠離善方便 外道解脫想 解脫終不生

  衆智各異趣 外道所見通 彼悉無解脫 愚癡妄想故

  一切癡外道 妄見作所作 有無有品論 彼悉無解脫

  凡愚樂妄想 不聞真實慧 言語叁苦本 真實滅苦因

  譬如鏡中像 雖現而非有 于妄想心鏡 愚夫見有二

  不識心及緣 則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則不生

  心者即種種 遠離相所相 事現而無現 如彼愚妄想

  叁有惟妄想 外義悉無有 妄想種種現 凡愚不能了

  經經說妄想 終不出于名 若離于言語 亦無有所說

  如何是究竟涅槃和各種外道不同的見解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所謂涅槃,究竟是怎樣的境界?可是一般外道們,也都有他們的涅槃妄想啊!”佛說:“一般外道所說的涅槃,都是妄想,他們並非由于妄想不生,而證得涅槃。大慧啊!有些外道們,說五陰——色、受、想、行、識,十八界,十二入等身心作用完全入于滅盡,于一切外境界上,完全離欲,見一切法是無常的,各種的心境善法不生,也不念過去本來現在等境界。一切感覺的陰影已盡,猶如火盡燈滅,也猶如種子的毀壞,說一切妄想不起,他們就把這種情形認爲是涅槃境界。他們並不是見到一切法本自寂滅,而名爲涅槃的。大慧啊!有的或者認爲由這一方到達那一方,便名爲解脫,那時,一切境界妄想都滅了,就如風平浪靜。有的或者認爲看不見能覺和所覺的境界生滅,便名爲解脫。有的或者認爲對于常和無常不起分別,便名爲解脫。有的或者認爲世間的種種現象,都是妄想所招來,作爲生命的苦因,都只是思惟意識而已,由于不善于覺知自心現量,而畏怖一切現象以求無相之境,執此深愛不舍,而以爲是涅槃的境界。右的或者認爲只要覺知內外諸法自他的共相,以及過去未來現在叁世中,確有一不壞滅的自性,使以爲這是涅槃的境界。有的認爲舍棄我、人、衆生、壽命等一切法,便是涅槃的境界。還有的被邪見所燒灼,認爲確有一自性和人物而並存,人與萬物,互相變化,只是時間空間上的間隔,但都出于自性的作用。不過他認爲在最初,自性只是許多物質原素,這些原素才是創造萬物的主體,他們就以此爲涅槃的境界。有的或者認爲罪惡或福報都銷盡了,或說一切煩惱部盡了,或說只有智慧,或自在天主,才是真實創造衆生的主宰,便以此爲涅槃的境界。有的說,萬物是輾轉相生的,生死更無其他的原因,但不知這樣便是執著有因了!可是他們愚癡無智,不能自己覺知,因爲不自覺知,便以此作爲涅槃的境界。有的外道,說自己得到真谛之道,便以爲是涅槃的境界。有的以爲見別能…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