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即無義故。自生即獲得自體,如有了體性要再生的話,即無意義了,因爲因已經有了,果還有何意?(反)已經有的體性和再生不矛盾,生是顯現義,體性未變。舉苗爲例。(駁)則苗會自己再再生,有無窮之過患。(反)因爲還未顯現,潛在之自體需要生如果顯現的東西不需要生了。(駁)顯現本來已經成立的話,不要再生了。顯現再生的話變成無窮了,顯現如果以前有的是不對,顯現以前沒有的觀點是錯的。已經生的必須要生的話,生的機會是沒有的。(反)自性種子和苗不可分,有個轉化的問題。種子滅壞,苗則産生,所以苗不是從苗生,體性是一,是兩種狀態,這樣苗不會使種子壞滅。(駁)以前就有苗了,從苗生苗,苗之出現,不會使種子滅壞。種子和苗一個體性的觀點也要駁斥。不會一個樣,體性是一,在一切方面一樣。(反)只是兩種狀態,種子狀態失去,苗狀態成立。(駁)種子自體和苗自體不一樣。當種子狀態之法消失後,有苗的狀態法産生。所謂種子狀態法和種子是一回事,除了種子狀態外,沒有其他種子了。苗的狀態下,不能認識種子,同樣不能認識苗,或在苗狀態下,能認識種子狀態。體性是一,不同特點,性質不同。(參考《入中論》)。
他生(勝論):同時破有「自性」之他生和他性,黑暗應火焰中生,一切果從「非因」生,因果是「自性」相異的話,變成沒有關系的自他,果是從沒有關系之他而生,則也可以從「非因」中生出來。因爲「非因」和果相異,有「自性」就和有關系相矛盾。果和因如果是「自性」相異的話,則一因能生多果,或多因生一果。(反)不是一切物可以産生一個東西,只是某果之因(親因)的同一相續。(駁)因爲果和因是有自性相異的話,則果和因是有實質的,則相互沒有關系,不能稱爲同一相續,如稻麥種對于各自生出來的東西沒有差異,是自性相異,異性是名言上有。有自性之他生不存在,種子和苗不是異性,不是同時而有的。如果有自性的話,不會受到其他影響,但現在不是這樣,是相互影響的。(有自性的他生和有自性的他性請參考《入中論》《廣論》《略論釋》)
共生:兩種缺點都存在。
無因生:有的事看不出來是有原因的,故持戒無意義,見到的東西容易使人相信。佛弟子認爲尖刺是從尖刺之種子而生,因爲在某些地方産生,本身即依于條件,這些條件本身就是因。很微細之因,只有用佛之智慧觀察,否則種田就無意義了,如果任何事産生任何事,法的産生是隨意的話,芒果樹不會生芒果了。
緣起性之苗非自性生,也是緣起有。宗:謂詞「非自性生」,除去常邊。因:緣起除常邊。緣起破一切常執。佛超過一切大師。龍樹贊偈:因緣所生法,不生亦不滅,四加行,熄滅諸戲論。(能所二相,自性有之戲論,現證空性時能所二相熄滅)。
《入中論》,《宗派論》講述緣起之構成。
緣起有叁個詞:叁層不同意思。(1)由因而生(有爲法)。各派相同,果從因生,非中觀派認爲緣起反而是谛實有,而不是谛實空。(2)有爲法和無爲法依止支分而得到他們的空性,應成派用此法證明谛實空。如一幢屋子(總體)有十間房間(支分)光有房間(支分)而無屋子(總體),連房間(支分)也不會存在。(3)一切法依于能安立之心而安立的。(最細的)。沒有心來安立法之有,他們這些法不能出現了。常人認爲一切法是客觀的,從客觀那邊反映過來,而不是由顯現,由心之安立在境上面去。第一,第二應成派也接受了。月稱論師認爲緣起之事是依因緣而起的,這裏因緣不光指親因(陽光、種子、煩惱),還指了支分與能安立境有之心。起不光有生義,還有有義,及成就義。
《中論》講到:做者依于所做之事,所做之事依于做者而有,除此以外,不能看到安立之心。很鮮明指出不是兩個東西産生另外一個,由心安立而得到體性。
緣起性的一切法非自性有,因緣起故,依他安立故。由確定因能除斷邊,緣起斷一切邊執,一切法無自性獲得能避免一切常邊,能知道一切法依他而有,不是自性而有的,一切法無自性之證悟,能確定緣起除斷邊,能確定因除常邊。宗因二者如何?越深入,就越來越細。緣起是正理之王。
月稱在《入中論》中講到緣起,非是無因生,或大自在天生,或從共生,是從緣而生。
世界上或事實上不是由七個方式(七項觀察)而有,不分析的話,是以它的支分而成立的。
(金剛屑因,參考《藏傳因明學》)
一般人認爲緣起和空性是對立的,空性時緣起不順,緣起時空性不順。中觀師破出自性有,與一般人觀念相違背的,他了知凡是自性有的,就不會緣起了。(叁主要道中講)。
對緣起很熟悉的話,能引申對空性的認識。因果之教法到處都講,將來生中碰到因果,就又能轉化到空性上來,不斷不斷地進步。
緣空性修止觀雙運入于加行道,先得空性見,先緣其他境修定,《廣論》推薦觀像,修止之條件,反複止觀雙運,平衡。
不加造作的菩提心,任運而起,程度和座上修一樣,則進入資糧道。止觀雙運 暖位 頂位 忍位 世第一。修菩提心是多劫教授中心。斷所知障要很大的福德資糧,對于聲聞乘講聲聞乘法是成佛之方便。先發菩提心,得止後修空性。
暖位是指無分別智不久將要生起,如火將生前之暖。前兆生起,有分別之空性生起,有分別是指心裏之影像總義,空性見不到,是心中之影像,非常清楚之情況。頂位善得止,如同棉花球,根不斷。忍位不墮惡趣,世第一即馬上見道了。在暖頂兩個階段,能與所都顯現,定中都能決定,顯現境中所破自性有之空。修中能見到境是空,我是有境(主觀),空性是自己的空,仍有自己的主客觀之空,不同于止觀雙運前之征兆。忍位不能決定空性之顯現(客觀),有個空性影像顯現。世第一只是主觀方面不能決定。現證空性時,心境兩方面均消失,如清水注入清水,不可言說。章嘉國師贊歎宗喀巴大師能夠用眼睛來看得見空性。沒有中介影像(分別)世俗、名言,自性有都不顯現,一切分別執著都斷了,見惑全斷了。修惑中認爲有自性的煩惱是最利害的。五停心只能斷現行,不能斷根。初地有百種功德。
煩惱障是人法之實執或其他煩惱或種子,最主要的是無明實執。沒有斷煩惱障,決不可能斷所知障。所知障是顯現自性之實執,煩惱障是肯定有實執自性。
二谛是一體的,無分別緣空性,一個心不能同時緣兩個東西,同時緣二谛的是佛。如所有智,盡所有智。菩薩發心斷所知障,斷實執,人法二執都要修,菩薩修斷二障是用無量正理來修的,將來斷所知障也要用很多正理。煩惱障到八地斷盡了。聲聞乘只是用少量正理來修。關于八十八使,應成派認爲是一齊斷的,在初地,每一個都有無間道,都有解脫道。關于修惑,二地是斷下下品,叁地是斷中下品,四地是上下品,五地是下中品(後面不詳)。聲聞是四果四向。聲聞要入菩薩乘要從頭做起花一大劫,積聚福德資糧。
應成派,八地菩薩可以對治自性之顯現,執著未斷,習氣根本斷不了。
所知執分四個:叁清淨地,沒有根本煩惱,所知障也有上、中、下叁品。八地斷上品,九地斷中品,十地前一部分斷粗的下品,十地後一部分斷細的下品,有情生中最後身,得解脫(身)道。最後之無間道要經過密宗。顯密所說的佛果是一樣的,顯教只把行者帶到十地,無上瑜伽才能成佛。
法身自性身,法身自法身。佛的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沒有區別。報身——受用身——恒常。化身——有情不同因緣而顯現。
附(1)暖、頂位能所決定還是有的。忍位所取決定慢慢退失,存在著我在修空性。世第一位能取(我)慢慢退失。(2)無爲法依于支分,總空性依于個別空性。(3)加持也要有因緣,是過去的善根未引發,修善法則功德增長,力量大,得到現報,加持使善法因緣早日成佛。(4)往生之正因積聚很大的福德資糧,觀想佛刹土勝境,作意,發願,現在漢地的標准很難說,要發大菩提心。(5)宗派不是作者講出來了,是佛所說,反複了解空性才能解脫。不知宗派的人只知此生之快樂,不學系統觀察。被宗派影響的人,建立基、道、果叁者,從自己觀點出來。宗派即是通過經典通過邏輯建立起來之觀點而不是由他所轉,建立起來之結論。成立之結論,不會輕易舍棄。(6)發自內心皈依叁寶,是內道,反之爲外道。佛教說法總是對衆生有益的,其他外道的說法多少總是對衆生有所損害,外道之舍命是主動的,內道之舍命也要條件,或是被動的,否則妨礙解脫,順世外道是持常見外道的反面。認識佛教道理要闡明清楚,學外道爲了堅定自己的信念和度化有緣衆生。確定四法印決定是不是佛教,一切有漏是苦。(7)有部是不許自證分,和隨教行之經部分不出的。(8)自證分粗講即是心識既能了別外境又能了別自身。(9)有部有十八種,還有不同的分法,定義是指總的不同見解。釋名指名字上的解釋。(10)有境也被境所緣,可以歸入境。每個名都有境,故稱爲有境(對象)(11)有部指蘊聚是我,用心識來分量與非量,不許自證分故不許自證現量,認識的角度來分量與非量。根是了別境是直接,沒有一層隔閡,不帶境之相。光是眼根,眼識所依,也能見色,心識自己能見,牆後的東西也應能看見。有障礙則不能見,眼識依靠眼根,被其他色阻擋。不帶相,看什麼是什麼,眼根也能見者,其他宗派,只有眼識才能見者。其他宗派認爲心所是心王之支分,現量有定義即新證不虛妄。非量定義是邪知、疑、已覺智等。
吉祥圓滿
《修空性略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