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空性略讲
李胜海居士译
《广论》讲修空性资粮有三点:1、依止善知识,2、积资净忏,3、祁请上师,广大闻思。《广论》中讲修观资粮中要广大闻思,先树正见。
得观必须得止,得中观见不一定需要止,见也是一种内心体验。
嘉木祥协巴(妙音笑),是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初发业者如何生起空性体验,即先依止相似的止,修相似的观。如何依止止来修观,现证空性呢?依止无上瑜伽圆满次第来修空性。得中观见不用在得止之前,次第无定,均可以。
修密前可以不得止,但空性见一定要有,无上瑜伽得止快。
《广论》中辨别了义与不了义经的区别。龙树等菩萨是完全可靠的。自续、应成两派是中观见。佛护论师写了《中论释》破自生,清辩论师主张用因明论式来成立宗派见。月称维护了佛护,不许自续派的观点。集大成者是月称论师,应成派是四宗公认的,有马鸣及阿底峡尊者。自续派中有顺经部的(以清辩论师为代表)有顺瑜伽部的(以静命、莲花戒为主)。
顺瑜伽行者不许有离心之外境,顺经部行者许有外境,他们都认为在胜义谛中一切不许有自性。瑜伽行派认为心是有自性,名言有,和不许有自性是不同的概念。所以要依止龙树和月称,连名言中也不许有自性。
空性和无我。我是自性义,人和法均无自性。先讲人无我,后讲法无我,人无我容易修,人无我比较特别,学论要反复思考。
主要的正理。人无我有七项观察,法无我是破四生,广论中主讲。参照以前大论师以前的修法,正理之王是缘起,其他一切正理均和缘起有关。三主要道中也讲观察空性圆满。略论中用四个步骤,一切法分成五大类。归纳起来,破一、破异、破不一亦不异,破又一又异。
无明是生死根本。人我见不全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又分我和我所。人我见中最主要的是自己的萨见(略称)。因为人最执著于自己,故从我自身破起。方法是找到所破,心如何执著,才能找到空性。若为破彼境,略论释中要求无我正理。生死根本是实执,什么也不想不能破实执,行相相同,作用相反。断实执,在境中见到无我轮回种子也摧坏了,看对境如何执著然后如何破。边执是通过对法有自性之执著,通过分析对于有自性之法是不存在的观点树立起来。
心注一境后得止,用智慧来分析,名言中所认识的法之自性。寂天论师:当修行人寻求法之自性,有任何东西可贪吗?法称论师:你如果不否认错执之境,你不可能离开错执。《三昧王经》中说当一切法分析后,行者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才能通往寂静。
用正理是为了对治实执,不为了辩论。
认识所破:人无我所破,怎样执人我之自性。人我执中粗分是指学了其他见地而得来的不变,不可分自在之我,细分是指与生俱来不用学就认为是自足自立实体有的我。具体执著为:五蕴依赖于我,我不依赖于五蕴;我是主人,五蕴身心是仆人。实体有和自足其实是不正确的,如同经理和全体职工一样,不是主仆关系,经理也是职工,不是体性各异,没有离蕴之我。
名言中有:外道认为我和五蕴相异,有离蕴我;有部是五蕴聚的我,经部认为我是意识,应成派认为我只是一个观念,安立名言所依,五蕴和我,五蕴并不是我,如杯弓蛇影,是名言安立,分别安立的,只是名字或观念;唯识认为能取和所取是一体空,心外无物;自续认为修人无我也一样比唯识更进一步,修法无我,名言中是有自性的。(参考《宗派宝蔓论》p.15,16)唯识是讲胜义无自性,应成派认为名言全是主观的。前面的观点较粗,后面的观点较细。
应成派认为自性是最细的,人无我是针对有自性的。我者是有自性之义,一切法均是自性安立。所破不认识,会产生问题,没有真实觉受,把论敌驳倒,只是理智所破。
三种我执,三种方式。世俗不懂我执自性,认为实有自性,学过空性就知道一切法无自性,只是名言安立,世俗上安立名言中有。所有一切不一定要破,只破有自性的东西。
执有自性的东西是怎么显现的呢?不明显地要想激动之事。强大的苦乐之事容易显现,力量太强,就不显现了,会退下去,非常难显现。观察时是用心之一角,很善巧的。五世DL说:观察时显现,胃是我,呼吸是我,但仍未找到。我和五蕴如水乳一般融为一体,自足如木头立于牛奶中很清晰,很客观,非名言,是自立自在的,见到所破的形象则容易破斥。
想强大的苦乐事是为了找到我执,我和身心融和成一体,「我」是实在,很客观的东西,不是名言安立的,很可信,很实在。如果这个世间上有一种东西,它是没有「我」的,那再没有什么真实之东西了。「我」和安立名言之五蕴相合,自在所破,任运自然。仅用想象,还不对。不要制造感觉,理论上之见,要客观地观察。
一切法是名言,要三点配合起来修。这三点一齐来修,摧我执之山,已经正确认识我执之量,证空不难。积年累月,一直到找到为止。
五蕴显不显现,只有一个孤伶伶之我。
人我观察之第二步。「我」和五蕴的关系不是一就是异,他们是相互排斥的,完全排斥了其他可能性,从理论上肯定,在闻思修上花功夫。
第三步,在上一步决定的基础上,如同非常怀疑老朋友一样,这是无始以来执著的习气。「我」和五蕴肯定不是有自性的,因为这个我是无意义的。只不过「我」是五蕴之异名,如同怀兔是月亮之异名。非常明确之经历来说明不对,用许多正理对每个人不适合。「我」是实有,如针刺手指,则「我」不光是异名,而发觉这是我的身心。
五蕴是有五个蕴,是多,则「我」也应该是多;「我」只有一个,则五蕴也只能应该为一,只有一个蕴了。五蕴有生灭,则「我」也应有生灭,有自性的话,则「我」不能忆念前生,它们之间不可能有关系。业会失坏,「我」和五蕴是一,下世即另外一个五蕴,和「我」没关系了,岂不业失坏了吗?受报的只是「我」这个概念,在概念上延续下去。无自性但仍有业果,无自性但仍有作用。
「我」是无始以来最珍贵的,屋子里只有两间房子,「我」不是存在于「一」这个房间,就是存在于「异」的房间,很怀疑地去找,现在在「一」这个房间中找不到,则这个「我」很重要,下个赌注,很害怕,到另一间屋子去找,怕失掉,一定要找到它。
「我」和五蕴是异,「我」就不会有五蕴之特点,生、住、异灭了。别人踢你一脚,也不是在踢你,必须知道。从经历上来讲,安立名言所依,跟身心无关,那么从何处安立「我」呢?否则不可能。。或者五蕴是有为法,「我」既和五蕴是异,那么是否除了五蕴以外还有有为法了,这是不合理,另一种说法是「我」是无为法,我即是涅磐,或虚空不会变,而称为「我」就很荒唐。或者五蕴身心拿走了,应见到我了,有自性、客观的。(名言有,只是安立。)
找过后,决定了不可得,名言中有自性有的我,都不显现,如虚空之瑜伽,内心决定「我」不可得,有自性之「我」决定不可得。决定的是境。
否定中有两种,即没有肯定的否定,即无遮,如佛弟子不饮酒;有肯定的否定,即非遮,如天授很胖,他白天不吃饭。
修空性中决定无遮,得了正见的标准,以前未修是产生了恐怖的感觉,以前修过的则产生非常欢喜。有自性之我不可得,名言有不是无遮。(略论,修定修观法要中有参考。)
人无我之七项观察:前四步和前面一样,先观所破,凡是有自性「我」的话,只有二种情况,否则即不存在,我和五蕴非一,我和五蕴非异。首先确定所破,认识无我的所破,确定由因得出无我。安立我非自性有(宗),是缘起故(因),无我之因推出无我(喻)。我是缘起的,我是非一非异,我非蕴之所依(基础),我非依蕴,我非拥蕴,我非蕴聚、蕴形。
龙树菩萨只讲五项。后二项是月称论师所讲。龙树所讲是来自经中的二十个执著。第一个执色是我,从有自性上讲,有自性则拥有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这四种,加上受想行识各有四种,合成为二十个。我和五蕴相异是外道的见解。主要是以前面二个下手,破一破异,天生不是这么执的,如果破了执著,能解脱了。不观察,从理论上道理上破。表面上看大师在破外道,是在辩论。一异问题是把各种分别结合起来。破这些,广修身心有受用,多一点有受用。
第三,我不是蕴之所依,对酸奶来说,碗不是所依,树林的雪不是狮子之所依。不然我和五蕴相异了,反复修内心决定。(我在蕴中,蕴在我中。)
第四,我非有自性的存在于五蕴中,或依于五蕴,如天寿住在帐子中,狮子住于林中,也是相异。
第五,我非拥有蕴,如人拥有身体,我有耳朵,我有桌子。或归于一体。
第六,我非五蕴聚合,五蕴聚是安立名言所依,与所安立法不是一样东西,五蕴聚不是有自性的,五蕴聚和各别五蕴非一非异。决定五蕴聚不是自性有。
第七,我是蕴形(色聚),《广论》二十二卷中详述,定中修虚空瑜伽(名言不显现),出定修如幻瑜伽(名言显现有自性,不是实有),好象是实在的,内心决定无自性的幻有,只是名字,有作用。我是名言安立,可以造业感果。
人无我中我所,把心转到我所也能破我所。
决定一个法之空性则决定一切法之空性。没有深浅之分,只是对象不同,修人无我,与修法无我一样的。
法无我破四生:〈1〉先认识所破,观身体能占有这么大空间,覆盖四肢,身体和躯体相融合,自立显现为实有。〈2〉正理推出无我。〈3〉确立对象(主语)正理成立。
着重讲第二点,法有自性的话,只能是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而生四种,《广论》中二十三卷。
自生(数论),《四谛经》五地菩萨趣入六地修十种平等,其中一种是无生,通过解释无生,其他很容易理解。佛护论师:自…
《修空性略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