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即无义故。自生即获得自体,如有了体性要再生的话,即无意义了,因为因已经有了,果还有何意?(反)已经有的体性和再生不矛盾,生是显现义,体性未变。举苗为例。(驳)则苗会自己再再生,有无穷之过患。(反)因为还未显现,潜在之自体需要生如果显现的东西不需要生了。(驳)显现本来已经成立的话,不要再生了。显现再生的话变成无穷了,显现如果以前有的是不对,显现以前没有的观点是错的。已经生的必须要生的话,生的机会是没有的。(反)自性种子和苗不可分,有个转化的问题。种子灭坏,苗则产生,所以苗不是从苗生,体性是一,是两种状态,这样苗不会使种子坏灭。(驳)以前就有苗了,从苗生苗,苗之出现,不会使种子灭坏。种子和苗一个体性的观点也要驳斥。不会一个样,体性是一,在一切方面一样。(反)只是两种状态,种子状态失去,苗状态成立。(驳)种子自体和苗自体不一样。当种子状态之法消失后,有苗的状态法产生。所谓种子状态法和种子是一回事,除了种子状态外,没有其他种子了。苗的状态下,不能认识种子,同样不能认识苗,或在苗状态下,能认识种子状态。体性是一,不同特点,性质不同。(参考《入中论》)。
他生(胜论):同时破有「自性」之他生和他性,黑暗应火焰中生,一切果从「非因」生,因果是「自性」相异的话,变成没有关系的自他,果是从没有关系之他而生,则也可以从「非因」中生出来。因为「非因」和果相异,有「自性」就和有关系相矛盾。果和因如果是「自性」相异的话,则一因能生多果,或多因生一果。(反)不是一切物可以产生一个东西,只是某果之因(亲因)的同一相续。(驳)因为果和因是有自性相异的话,则果和因是有实质的,则相互没有关系,不能称为同一相续,如稻麦种对于各自生出来的东西没有差异,是自性相异,异性是名言上有。有自性之他生不存在,种子和苗不是异性,不是同时而有的。如果有自性的话,不会受到其他影响,但现在不是这样,是相互影响的。(有自性的他生和有自性的他性请参考《入中论》《广论》《略论释》)
共生:两种缺点都存在。
无因生:有的事看不出来是有原因的,故持戒无意义,见到的东西容易使人相信。佛弟子认为尖刺是从尖刺之种子而生,因为在某些地方产生,本身即依于条件,这些条件本身就是因。很微细之因,只有用佛之智慧观察,否则种田就无意义了,如果任何事产生任何事,法的产生是随意的话,芒果树不会生芒果了。
缘起性之苗非自性生,也是缘起有。宗:谓词「非自性生」,除去常边。因:缘起除常边。缘起破一切常执。佛超过一切大师。龙树赞偈:因缘所生法,不生亦不灭,四加行,熄灭诸戏论。(能所二相,自性有之戏论,现证空性时能所二相熄灭)。
《入中论》,《宗派论》讲述缘起之构成。
缘起有三个词:三层不同意思。(1)由因而生(有为法)。各派相同,果从因生,非中观派认为缘起反而是谛实有,而不是谛实空。(2)有为法和无为法依止支分而得到他们的空性,应成派用此法证明谛实空。如一幢屋子(总体)有十间房间(支分)光有房间(支分)而无屋子(总体),连房间(支分)也不会存在。(3)一切法依于能安立之心而安立的。(最细的)。没有心来安立法之有,他们这些法不能出现了。常人认为一切法是客观的,从客观那边反映过来,而不是由显现,由心之安立在境上面去。第一,第二应成派也接受了。月称论师认为缘起之事是依因缘而起的,这里因缘不光指亲因(阳光、种子、烦恼),还指了支分与能安立境有之心。起不光有生义,还有有义,及成就义。
《中论》讲到:做者依于所做之事,所做之事依于做者而有,除此以外,不能看到安立之心。很鲜明指出不是两个东西产生另外一个,由心安立而得到体性。
缘起性的一切法非自性有,因缘起故,依他安立故。由确定因能除断边,缘起断一切边执,一切法无自性获得能避免一切常边,能知道一切法依他而有,不是自性而有的,一切法无自性之证悟,能确定缘起除断边,能确定因除常边。宗因二者如何?越深入,就越来越细。缘起是正理之王。
月称在《入中论》中讲到缘起,非是无因生,或大自在天生,或从共生,是从缘而生。
世界上或事实上不是由七个方式(七项观察)而有,不分析的话,是以它的支分而成立的。
(金刚屑因,参考《藏传因明学》)
一般人认为缘起和空性是对立的,空性时缘起不顺,缘起时空性不顺。中观师破出自性有,与一般人观念相违背的,他了知凡是自性有的,就不会缘起了。(三主要道中讲)。
对缘起很熟悉的话,能引申对空性的认识。因果之教法到处都讲,将来生中碰到因果,就又能转化到空性上来,不断不断地进步。
缘空性修止观双运入于加行道,先得空性见,先缘其他境修定,《广论》推荐观像,修止之条件,反复止观双运,平衡。
不加造作的菩提心,任运而起,程度和座上修一样,则进入资粮道。止观双运 暖位 顶位 忍位 世第一。修菩提心是多劫教授中心。断所知障要很大的福德资粮,对于声闻乘讲声闻乘法是成佛之方便。先发菩提心,得止后修空性。
暖位是指无分别智不久将要生起,如火将生前之暖。前兆生起,有分别之空性生起,有分别是指心里之影像总义,空性见不到,是心中之影像,非常清楚之情况。顶位善得止,如同棉花球,根不断。忍位不堕恶趣,世第一即马上见道了。在暖顶两个阶段,能与所都显现,定中都能决定,显现境中所破自性有之空。修中能见到境是空,我是有境(主观),空性是自己的空,仍有自己的主客观之空,不同于止观双运前之征兆。忍位不能决定空性之显现(客观),有个空性影像显现。世第一只是主观方面不能决定。现证空性时,心境两方面均消失,如清水注入清水,不可言说。章嘉国师赞叹宗喀巴大师能够用眼睛来看得见空性。没有中介影像(分别)世俗、名言,自性有都不显现,一切分别执著都断了,见惑全断了。修惑中认为有自性的烦恼是最利害的。五停心只能断现行,不能断根。初地有百种功德。
烦恼障是人法之实执或其他烦恼或种子,最主要的是无明实执。没有断烦恼障,决不可能断所知障。所知障是显现自性之实执,烦恼障是肯定有实执自性。
二谛是一体的,无分别缘空性,一个心不能同时缘两个东西,同时缘二谛的是佛。如所有智,尽所有智。菩萨发心断所知障,断实执,人法二执都要修,菩萨修断二障是用无量正理来修的,将来断所知障也要用很多正理。烦恼障到八地断尽了。声闻乘只是用少量正理来修。关于八十八使,应成派认为是一齐断的,在初地,每一个都有无间道,都有解脱道。关于修惑,二地是断下下品,三地是断中下品,四地是上下品,五地是下中品(后面不详)。声闻是四果四向。声闻要入菩萨乘要从头做起花一大劫,积聚福德资粮。
应成派,八地菩萨可以对治自性之显现,执着未断,习气根本断不了。
所知执分四个:三清净地,没有根本烦恼,所知障也有上、中、下三品。八地断上品,九地断中品,十地前一部分断粗的下品,十地后一部分断细的下品,有情生中最后身,得解脱(身)道。最后之无间道要经过密宗。显密所说的佛果是一样的,显教只把行者带到十地,无上瑜伽才能成佛。
法身自性身,法身自法身。佛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没有区别。报身——受用身——恒常。化身——有情不同因缘而显现。
附(1)暖、顶位能所决定还是有的。忍位所取决定慢慢退失,存在着我在修空性。世第一位能取(我)慢慢退失。(2)无为法依于支分,总空性依于个别空性。(3)加持也要有因缘,是过去的善根未引发,修善法则功德增长,力量大,得到现报,加持使善法因缘早日成佛。(4)往生之正因积聚很大的福德资粮,观想佛刹土胜境,作意,发愿,现在汉地的标准很难说,要发大菩提心。(5)宗派不是作者讲出来了,是佛所说,反复了解空性才能解脱。不知宗派的人只知此生之快乐,不学系统观察。被宗派影响的人,建立基、道、果三者,从自己观点出来。宗派即是通过经典通过逻辑建立起来之观点而不是由他所转,建立起来之结论。成立之结论,不会轻易舍弃。(6)发自内心皈依三宝,是内道,反之为外道。佛教说法总是对众生有益的,其他外道的说法多少总是对众生有所损害,外道之舍命是主动的,内道之舍命也要条件,或是被动的,否则妨碍解脱,顺世外道是持常见外道的反面。认识佛教道理要阐明清楚,学外道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度化有缘众生。确定四法印决定是不是佛教,一切有漏是苦。(7)有部是不许自证分,和随教行之经部分不出的。(8)自证分粗讲即是心识既能了别外境又能了别自身。(9)有部有十八种,还有不同的分法,定义是指总的不同见解。释名指名字上的解释。(10)有境也被境所缘,可以归入境。每个名都有境,故称为有境(对象)(11)有部指蕴聚是我,用心识来分量与非量,不许自证分故不许自证现量,认识的角度来分量与非量。根是了别境是直接,没有一层隔阂,不带境之相。光是眼根,眼识所依,也能见色,心识自己能见,墙后的东西也应能看见。有障碍则不能见,眼识依靠眼根,被其他色阻挡。不带相,看什么是什么,眼根也能见者,其他宗派,只有眼识才能见者。其他宗派认为心所是心王之支分,现量有定义即新证不虚妄。非量定义是邪知、疑、已觉智等。
吉祥圆满
《修空性略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