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此。大慧啊!所以你們應當遠離如上面所列舉的,以兔無角來執著于無;以牛有角來執著于有等觀念;乃至還要舍離虛空和形色等等同異的—切妄想;只應反求自心,靜慮思惟,便自能看出種種妄想。以此須隨衆生,入于一切刹土,才是最殊勝的妙法。以諸法唯自心所現的方便法門,去教授一切初學的衆生和佛子們。”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識藏現衆生。
(這是說:形形色色的色相,以及分別色相的心理妄想。它們都是無自性的。但凡夫衆生們,卻依色相等等形色的關系,而滋長增強妄心的作用,因此色身也在其中産生感覺和領受,由此安身立命而形成了衆生界的形形色色。其實,心、物、衆生叁者,都是由于如來藏識的種子所顯現的啊!)
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
(這是說:如來爲了使衆生解悟,所以一再解釋心意等八識,和五法、叁自性及人和法的二種無我的境界。)
長短有無等。展轉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
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處。惡見所不樂。
(這是說:宇宙間的形形色色,是互相對立,互爲變化的。所以長短相形,有無相生。它們都是互爲因果,遞相嬗變,生生不已。物質微塵的生滅法則,就是如此。所以智者于色空二者之間,便不妄認色塵是實有的。須知心物衆生,原來都爲唯心現量所起,由此建立世界的形形色色。但這個道理,卻不是無智邪見的人所能了解,所以他們也就不能淨除心中的妄想惡念了。)
覺想非境界。聲聞亦複然。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這是說:須知此理的真意,絕不是從覺受與思想上可以體證得到的。即使達到聲聞道果的境界,也不能了解它的究竟。大慈大悲的救世佛陀一再地叮咛我們,如要證得此中真際,乃是自覺的境界,便必須在心中去自證自覺。)
爾時大慧菩薩,爲淨除自心現流故,複請如來。白佛言:世尊,雲何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爲頓爲漸耶。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庵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非生也。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爲離自心現習氣過患衆生,亦複如是。頓爲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複如是。頓熟衆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亦複如是。彼于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大慧,法依佛,說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不可得。
複次大慧,計著緣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衆生若幹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無真實。如是大慧。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種種想行事妄想相,計著習氣妄想。是爲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說法。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相。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大慧,化佛者,說施戒忍精進禅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超外道見,無色見。
大慧,又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計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覺聖究竟差別相,當勤修學。自心現見應當除滅。
頓漸法門的指示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怎樣才能夠淨除一切衆生自心分別妄想的流注?此中究竟是頓然而住的頓法呢?還是慚修而成的漸法呢?”佛說:“如要淨除自心分別妄想的流注,那是漸修而淨的,並非是頓然而住的;譬如果木,是漸熟而成,並非頓然而長的。譬如製造陶器,是漸漸造成,並非頓然而成的。又譬如大地生長萬物,都是漸漸而生,並非頓然而生的。又譬如人們學習音樂、書、畫等種種技術,是慚慚學成,並非頓然而得的。
“可是又不盡然如此;譬如明鏡,頓時顯現一切有無的色像;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分別妄想的流注,也是同樣情形,要頓時呈顯無所有的無相清淨境界。又譬如日月一樣,頓時照見一切色像,如來爲衆生淨除自心流注的習氣過患,也是同樣情形,要頓時呈顯不可思議智的最勝境界。又譬如藏識,頓時可以分別而了解自心的現識,以及安立色身的受用境界。譬如一切依報的佛身,也是同樣情形,頓時可以成熟—切衆生所處的境界,將修行的人安然靜處于他的色究竟天中。又譬如法身所生的正報的佛身,光明照耀,頓時可以産生無量的化身;而已證人自覺聖趣的人,也是同樣情形,他能夠頓時照見法相,淨除執有執無等等邪見妄想。
法報化佛的叁身內義
“大慧啊!法身和報身佛,乃說明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都因自心流注的習氣所生起。人們由于不能了解自性,便執著相續的妄想而輪轉不已。其實,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都是不實如幻,所有的執著根本都是了不可得的。
“再說:因爲衆生們執著緣起自性,不知其自性本空,卻以它爲實,所以便生起妄想的自性現象。譬如善用魔術的幻師們,借草木瓦石等物,變出種種的幻像,便構成一切衆生界種種的形色。人們見到這些幻像,便生起種種妄想,其實,這些種種妄想虛構的境界,根本就了無真實的。衆生妄想,也是如此,因爲自己不了解依他緣起自性,便于其中認爲妄想有自性作用,由此而形成種種妄心,生起種種行爲的形相和妄想的現象,由此執著,便形成了妄想的習氣,這便是妄想熏習的自性現狀。大慧啊!這就是報身佛所說的依報所生的法相之法。至于法身佛呢?那便是由于遠離妄心自性和一切法相,而自覺內證聖智所處的境界。那麼化身佛呢?那便是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以及內證自心的般若智慧,遠離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的纏縛,解脫諸識行相,卻于其中隨順衆生根機,而建立諸法,使離一切苦,而得究竟樂,這是超越于一切外道邪說和二乘偏見的。
“大慧啊!再說佛的法身境界,它是遠離一切攀緣不息的妄想心的。既離了妄心的攀緣,那麼一切有爲的根塵識量和法相,便都自然寂滅。這卻非一切凡夫和聲聞、緣覺所知的境界,更非外道們執著我相所能知的境界。這是由內證自覺聖境的究竟差別現象所建立的。所以你們對自覺聖智究竟差別相,應當勤加修學,而對于自心流注的分別妄想,卻應當加以除滅。”
複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雲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谛。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脫,叁昧道果,正受解脫。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诃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願愍衆生及本願,不作證。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菩薩摩诃薩,于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大慧,雲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薩摩诃薩,于彼應知應舍。隨入法無我相,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兩種聲聞的境界
佛說:“大慧啊!所謂聲聞乘,他們有共通的兩種差別之道,就是“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如何是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呢?就是指能夠明見無常、苦、空、無我的境界,得真谛之道,位于離欲寂滅之境,見息滅陰界入的自相和共相。對于外物內心,壞與不壞之相,都如實了知,而且自心卻常得寂止。因自心常得寂止,于是禅定解脫的叁昧道果,便都得到正受而解脫了。但是他們仍然未離無始的習氣,仍然未脫不可思議熏習的變易生死,這種達到自覺聖樂住的聲聞,便名爲“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至于得到自覺聖差別樂住的大乘菩薩,他們並不願住于寂滅門中,而貪著叁昧正受之樂。只爲顧憫一切衆生,而生本願之力,雖然知寂滅而不證涅槃,所以大乘菩薩對此不應修學。
“如何是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呢?那便是對于物理的四大種性,堅(地)、濕(水)、暖(火)、動(風)、青、黃、赤、白,等等,認爲雖無造物者爲之主宰,但是確有生生不已的作用存在。從自相和共相來斟酌推理,都是如此。而且先輩學者所說,也是如此。他們僅只見及此理,就對它生起一種有自性的妄想。所以大乘菩薩們,對于他們這些見解,便應知所取舍,應當隨順教導,令其入于法無我的境界後,再舍卻人無我的境界,人法兩見消滅後,再漸次進入菩薩等各地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複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性故有相,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當修學。
複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複次大慧,諸外道常不思議,于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己思量計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已,自覺聖…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