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尊受大慧菩薩請已,而說偈言:
建立及誹謗 無有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 愚癡無智慧 建立及誹謗
爾時世尊于此偈義,複重顯示,告大慧言:有四種非有有建立。雲何爲四?謂非有相建立,非有見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種建立。又誹謗者,謂于彼所立無所得,觀察非分而起誹謗,是名建立誹謗相。
複次大慧,雲何非有相建立相。謂陰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計著,此如是,此不異。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無始虛僞過,種種習氣計著生。大慧,非有見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陰界入,我人,衆生,壽命,長養,士夫見建立,是名非有見建立相。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謂初識無因生,後不實如幻,本不生。眼色眼界念前生,生已實已還壞。是名非有因建立相。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謂虛空,滅,般涅槃,非作,計性建立,此離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如垂發現。離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建立及誹謗,愚夫妄想,不善觀察自心現量,非賢聖也。是故離建立誹謗惡見,應當修學。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善知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趣究竟爲安衆生故,作種種類像。如妄想自性處,依于緣起。譬如衆色如意寶珠,普現一切諸佛刹土,一切如來大衆集會,悉于其中聽受經法。所謂一切法,如幻如夢,光影水月。于一切法,離生滅斷常,及離聲聞緣覺之法。得百千叁昧,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叁昧。得叁昧已。遊諸佛刹,供養諸佛。生諸天宮,宣揚叁寶,示現佛身。聲聞菩薩大衆圍繞。以自心現量度脫衆生。分別演說外性無性。悉令遠離有無等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量世間 佛子觀察 種類之身 離所作行 得力神通 自在成就
誹謗正法的原因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愚癡凡夫們誹謗正法,他們是基于什麼原因和理由呢?懇請您爲我輩解說。”佛就歸納其意,作了一首偈語說:
建立及誹謗。無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恩癡無智慧。建立及誹謗。
(這是說:大凡誹謗正法的理由,不是執有的常見,便是執無的斷見。殊不知有無斷常等見的發生,也都是心量的作用。可是凡夫們只執著于身心感受的作用,不能自覺了知心量的圓通體相,于是便形成誹謗正法的邪見,這都是因爲凡夫們愚癡無智的緣故。)
于是,佛重申此義,又說:“有四種無中生有的理念,那便是:①本無有相卻建立其相,②本無有見卻建立其見,③本無有因卻建立其因,④本無有性卻建立其性。再者,一般愚癡凡夫,其所以發生誹謗的原因,是因爲他對于所立的至理實相,毫無所得,于其中觀察,得不到究竟本際,便認爲一切都是非分之說,因此就産生誹謗,這便名爲建立誹謗相。
“再說,什麼是①本無有相卻建立其相呢?那便是說,對于身心的陰、界、入等,本來就無自他的實相,可是凡夫們卻于此中執以爲實,認爲本來如此,而無不同,這便名爲非有相建立相。這都是從無始以來,由虛幻妄想的習氣及種種執著的染汙熏習所生。什麼是②本無有見卻建立其見呢?那便是說,對于身心的陰、界、入,以及人、我、衆生、壽命、造物主等,認爲確有其存在的見解,這位名爲非有見建立見相。什麼是③本無有因卻建立其因呢?那便是認爲人在最初所生的分別識等作用,乃是無因而生的,以後又是不實如幻的,它本來就是無所謂有生的,目前只因爲眼看到色,而有光明和輪廓等的情形,使産生了意念。前念雖生,生了還壞,這便名爲非有因建立因。什麼是④本無有性卻建立其性呢?那便是對于虛空、寂滅、入涅槃、無所作爲等法,都認爲它們是有各別的自體,各各執以爲實。殊不知這種法,是法也是非法,若是離了法性,便性自非性的,何況一切諸法,本來便如兔馬等角,徒有名言而非實在的,這便名爲非有性建立性相。
“總之,建立誹謗正法的理由,部是由于思癡凡夫們的妄想所生,因爲他們不善于觀察自心現量,所以不是聖賢的境界,因此你們對于遠離誹謗邪見,應當修學。大乘菩薩們,雖然徹底了知心和意識等的五法、叁自性、二種無我的實相,但爲了安頓衆生,便現出各種類的身相,以種種方便,令其進入究竟的道果。這種情形,也譬如妄想一樣,都是依他而起,本無定法的。又譬如如意寶珠,隨著十方刹土衆生的業力觀感不同,和觀點角度的不同,而遍現各種不同的色要。所以菩薩應世化度,便于一切如來的法會中,現身隨衆聽聞正法。如此,他們了知一切法,都是如夢、如幻、如水月、如光影一樣,本來自離于生滅之相,斷常之見,以及聲聞緣覺之法的。他們“得百千叁昧,及至百千億那由他叁昧。得叁昧已,遊諸佛刹,供養諸佛。生諸天官,宣揚叁寶。示現佛身,聲聞菩薩大衆圍繞,以自心現量度脫衆生,分別演說外性無性,悉令遠離有無等見。””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心量世間。佛子觀察。種類之身。離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這個偈語的意義,是贊揚大乘菩薩的境界,大體都如上所說,就不必再加解釋了。)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請佛言:唯願世尊,爲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我等及余諸菩薩衆,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已,離有無妄想,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谛聽谛聽,善思念之。今當爲汝廣分別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大慧,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大慧,彼略說七種空。謂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雲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雲何性自性空?謂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說性自性空。雲何行空?謂陰離我我所。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是名行空。大惠,即此如是行空,展轉緣起,自性無性,是名無行空。雲何一切法離言說空?謂妄想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雲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雲何彼彼空?謂于彼,無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衆而說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處無象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無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等遠離。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叁昧,是名無生。離自性即是無生。離自性刹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雲何無二?謂一切法,如陰熱,如長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無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應當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常說空法 遠離于斷常 生死如幻夢 而彼業不壞
虛空及涅槃 滅二亦如是 愚夫作妄想 諸聖離有無
爾時,世尊複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諸修多羅,悉隨衆生希望心故,爲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于言說。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計著水性,而彼水無。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爲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于言說。是故當依于義,莫著言說。
空、無生、不二、離自性相等的涵義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您所說的一切法空、無生、不二、離自性相,究竟是什麼道理呢?請您爲我們詳加解說。”佛回答說:“所謂空空者,就是指妄想自性的法體,即所謂空者,也是空的。爲了使執著妄想自性的人,了解其個真義,所以才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法相。大慧啊!簡略地說來,約有七種空,就是: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什麼是①相空呢?那便是說,一切法的自他共相本來是空的,只不過在人們的觀感上,互相輾轉積聚的關系,看起來好像是有,如果加以嚴格的分別,便那是無自性的。因爲自相來無生,所以自他都是無自性的。因爲法相不能常住不變,所以便說一切性相是空,這就名爲相空。什麼是②性自性空呢?那便是說,法性的自身,本來就是無生的,所以說,一切法性自性空。什麼是③行空呢?那便是說,身心的五陰,和我及我所産生的各種作用,本來就自離于能所的,其所以生起作用的原因,只是由于業力的所作,方便而生,這就名爲行空。什麼是④無行空呢?就是由于行空的道理,了解輾轉緣起作用的自性,都是無自性的,了解五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這就名爲無行空。什麼是⑤一切法離言說空呢?那便是說,妄想自性,本無言說,所以一切本來都自離于言說,這就名爲一切法離言說空。什麼是⑥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呢?那便是說,證得自覺聖智的境界,一切諸見的習氣過患都自然遠離,這就名爲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什麼是⑦彼彼空呢?那便是說,所說這些空,也都是無自性的,所以名爲空。我以前曾爲鹿子母說:這裏面是空的;那便是指那個鹿苑內沒有象、馬、牛、羊等,所以叫做空。卻不是說:別處也都沒有象、牛、羊了。更不是說:那個鹿苑內,沒有出家的比丘們。也不是說:那個殿堂的性質便是空的。也不是說:出家的比丘們的自性是空的。這就是說:單指一切法的自性,于某一物,或某一點上,指出它的現象是空的,這就名爲彼彼空了。這種彼彼空,是空的表示最粗淺的境界,你應當遠離,無須修習。綜合上面所說的,這就是所謂的七種空。
“什麼是無生呢?那便是說:一切諸法不從本身而自生,所以名爲不自生,但並非說性自性是不生的,只是說一切諸法都是仗因緣而生,並不是自生的。除了住于叁昧境界中,截斷了叁際才可名爲無生。爲什麼呢?因爲離一切諸法的自性,就是無生的境界。如果遠離刹那相續流注的妄想自性作用,以及諸法同異之性,就可顯現諸法無自性,由此而知一切諸法的自性,確是本來都無自性的,所以我便說一切離自性。
“什麼是不二呢?那便是說,例如冷熱、長短、黑白等等,是各有不同,各有異相,這就是現象界互相對待的二法。所謂真如法界(本體)一切法不二,並非于涅槃外,另有一個生死的作用,也並非于生死外,另有一個涅槃的境界。生死和涅槃,只是兩種不同的異相,其實,涅槃和生死,自性卻是無二的。不但涅槃生死如此,一切諸法,自性之體相,也是如此的。所以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你們都應當修學。”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我常說空法。遠離于斷常。生死如幻夢。而彼業不壞。
(這是說:我經常說空的境界,既不是世俗觀念的絕對沒有,也不是另有一個空的境界存在。空便是畢竟空的,它是離于斷見和常見的。生死和涅槃,猶如幻夢一般地顯現,但是自性的業力,卻是永遠不壞的。空是指自性體空,並非說業相也是絕對沒有的啊!)
虛空及涅槃。滅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諸聖離有無。
(這是說:如果執著虛空和涅槃,認爲是一個實在的境界,那便落在二邊之見裏了。無論是生死涅槃,無論是空有二邊,都是空花夢幻,能了解證到這點,那才可以說是真滅度了。愚癡凡夫們,每于此中造作,由此更加生起妄想。至于一切自證自覺的聖賢呢!卻于此中離有離無,了不可得。)
佛又說:“大慧啊!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法的內義,是寓存于諸佛一切經藏之中,凡所有經典,悉說此義。不過一切諸經,都爲了隨順衆生的希望,爲他們分別開示多種方便理趣,使他們了然,自見其義。但真實之法,並非在于言說。正如炎熱中的渴鹿們,把炎熱時曠野裏陽光反射的焰影,誤認是水。所以諸聖慈悲,便用種種方便理趣,諄諄善誘,使他漸次精進,了知熱時陽焰中,畢竟無真水,一切但爲相似的光影,了無實際。同樣的,一切經典所說諸法、也都是爲了使愚癡凡夫,發起歡喜信受之心,依此循序漸進,得證佛道。自覺聖智,絕不在言說之中,所以你們應當依于內義,切莫但執言說和文字,便以爲是實法。”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