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大义今释 卷第一▪P12

  ..续本文上一页闻。二是斯陀含,译为一来或往来。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这是说:佛法所谓的大小三乘;或本无三乘,只有一乘;或说连一乘也没有,这都是因为思痴凡夫们,缼少智慧,不能了彻究竟的真义,所以我才说了其中差别之法。如果是内证圣智的圣者,便能远离这些不了义的知见,而还归于自心的寂静。)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这是说:第一义的境界,是远离于有无二边相对的法相偏执,本来住于了无所有之地,又从哪里建立起三乘的差别相呢?)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这是说:所有无量禅定的境界,如空无边定、色无边定,以及灭尽定等等,都各自有它的三昧,就如灭尽感觉知觉等心理状态,这都是心量所作的本分之事,并非心外另有一种境界。)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佛说:“大慧啊!除五乘根性以外,所谓极恶不具善根的人,便名为一阐提;这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定论,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求出离世间之苦,不欲解脱而证得涅槃之乐呢?其中包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说根本便舍弃一切善根,无缘得证涅槃。一种是说他们从无始以来,便发愿为了济度无尽众生,自己不愿证入涅槃。第一,所谓舍弃一切善根者,是说毁谤大乘道的经典,以及诬谤佛法的戒律。并且根本不生信心,还自恶意恶口来摧毁它,说这些都不是随顺修行之路,因此舍弃一切善根,不能证入涅槃。第二,所谓菩萨们的本自愿力,不求证入涅槃者,他们并非不能证入涅槃。而是为了等到度尽众生后,自己才证入涅槃。例如说:有一众生尚未成佛,他们发誓不入涅槃。虽然他们的修持已证入自性涅槃,但此身心,却不进入涅槃的法相,所以也可以列入一阐提的范围。”大慧大士又问:“那么为什么又说是毕竟不入涅槃的呢?”佛回答说:“一阐提的菩萨们,他们已经了知一切法自性本来寂灭,本自住于涅槃。涅槃自性,法尔本来如此而无生灭去来的,本来如此而无出无入的,所以就毕竟不求入于涅槃。这并不和舍弃一切善根的极恶一阐提者相似,两者实不可相提并论的。而且所谓舍弃一切善根的极恶一阐提者相似,两者实不可相提并论的。而且所谓舍一切善根的极恶一阐提们,又因为如来的神力施予加持的关系,到某一时朗,有时也会生起善心的。为什么呢?那就是说:如来本愿之力,根本就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所以一阐提的菩萨们,便不求证入于涅槃的法相了。”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是则成相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五法三自性

  佛说:“大乘菩萨们,应当善知三自性,所谓妄想自性(又译为遍计所执性)、缘起自性(又译为依他起性)、成自性(又译为圆成实性)。

  “大慧啊!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是出于着相而起的。为什么呢?从缘起自性(依他起性),依内外境的所缘而生起一切事和一切名,便构成行为上所表现的事相和名相;由此就执著以为是确实有事和有名的二种自相,所以便名为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了。证得如来正觉者,便于此中建立法相,乃说出这些都是自心执著名相的现象,和自心执著事相的现象。所谓执著名相的现象,是说人们对内外诸法的执著。所谓执著事相的现象,就是执著于自他确有内外等等的事实,这就名为执著事和名的二种妄想自性(遍计所执),都是由于依因仗缘而生起的,所以便名为缘起(依他起)。但如何又是成自性(圆成实性)呢?那便是说:如果舍离名相和事相等妄想,内证圣智,以及自觉圣智所行的境界,便名为成自性(圆成实性),这就是圆成自性的如来藏心。”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这是说:名、相、和分别这三种妄想,便是依他起和遍计所执两种自性所起妄想的现象。如果得到自觉正智,便能证入如如的境界,那便是圆成实相了。)

  佛说:“这就是观察五法三自性的法相途径,是自觉圣智所行的境界,你们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人无我和法无我

  佛说:“大乘菩萨们,还要善于谛观二种无我相,所谓人无我和法无我。

  “什么是人无我呢?须知离了无始以来妄想自性所执著的我,和由我所引起的所作所为和所想等等;那些由五阴入聚所构成人我的身心作用,都是由无始以来的愚痴,和爱欲所起的业力所生。例如由眼和色尘等的摄取、领受和执著。便生起眼识的作用。其余诸根的所知和识,也部是如此。殊不知身心一切诸根,以及器世间的物质,和能藏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都是自心所显的现识,由于妄想的遍计所执之故,便显示出这种种的法相。寻其根本,都是在刹那不停地生灭灭生,犹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之间,辗转相续,似有而无,如此的变坏不停而无止境。无奈人们却于此中,自生执著,于是自心便躁动得犹如猿猴,喜欢逐臭如飞蝇,以及像风火一样的毫无厌足地吞灭一切和自己,其实这些都是由于无始以来的虚妄习气所形成。人们便于此中轮转生死,死生生死,而生出各种各类之身,和各种不同的色相,犹如幻术和神咒相似,机钮一动,形象便跟着生起了作用。如果善于观察这种实际情况,便了解根本上都无实在的我存在,这便是人无我的智慧了。

  “什么是法无我呢?那既是说:如果觉知五阴、十八界(注二十四)、十二入(注二十五)等等的妄想情状,了解自性本来如如,而阴、界、入等本来就是远离我和我所的。其所以有阴、界、入的积聚而为身心,是因为被业爱绳索所缚,辗转相缠,互为诸缘,所以便生出诸相,实际上,其中就本来没有流动着生灭来去之相。一切诸法,也是如此,本来就远离自他诸相,没有实法可得。其所以形成虚妄不实的妄想之力,只是凡夫们习惯所生的作用,并非圣贤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心意识和五法中的名、相、分别等等,它的自性本来远离于有无,并非真有实法可得。大慧啊!大乘菩萨们,应当善于分别了知法无我,若能如此,不久就进入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之位,住于无所有之地而观一切法相,由此开发佛之知见,发起无量欢喜。再由此次第渐进,超过九地菩萨之位,最后进入第十法云地,在其令建立无量宝藏庄严的大宝莲花王似的大宝宫殿。其实这些境界,也都由于在自性如幻三昧的境界中修习所生。由此得种种胜相,为一切同行的最胜佛子们恭敬围绕着,而见十方的诸佛也都来为他灌顶。由此再超过佛子地,到达自觉圣智的境界,便得到如来自在法身,彻底了知法无我相,这便名为法无我,你们这些大菩萨们应当这样的修学。”

  (注二十四)十八界:断六根六尘六识也。界有二种义:一者因义,谓根尘识,三和合造业,为生死因。二者限义,谓根尘识三,各有界限,不相紊乱也。

  (注二十五)十二入:入乃涉入之义。六根六尘互相涉人,故名十二入。如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等是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尔时…

《楞伽大义今释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