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藏識。都因小乘經中。非顯露說。二乘迷于佛旨。故執爲並無此識。
(末句)由此之故。能興大乘論主廣引聖教。備顯正理。與之爭辯。如成唯識論中所裁者。非得已也
阿賴耶識頌二
浩浩叁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爲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首句)此識之爲藏也。浩浩乎深廣矣哉。一具諸法種子。持而不失。是能藏義。受諸識所熏。隨熏成種。是所藏義。此識之見分爲第七識所執。認以爲我。是我愛執藏義。因此識體義具叁藏。持種受熏執以爲我。令無邊有情。無始相續。甚深廣大而不可窮诘也。
(次句)藏識淵深不可窮盡。喻之如海。此識海中,以前七轉識爲其波浪。此波浪之起。即以其所緣之境觸蕩爲風。風浪互爲因果。相續生滅。致此識海。彌失其湛寂之相。而愈形其鼓蕩之態矣。
(叁句)此識之在有情界也。受前七識緣境造業之所熏習。而成心色二法種子。複即執持此諸種子。從過去位運至未來位。一俟成熟。即現作正報之根身依報之器界。此根身與器界。亦爲此識所執受而爲其相分也。
(末句)此識既有執受根身器界之功能。故有情之死。其去也獨後。有情之生。其來也獨先。謂叁界有情。以此識作主人公。不信然乎。
阿賴耶識頌叁
不動地前才舍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刹中
(首句)藏識轉智。亦以末那轉智爲衡。菩薩在第八不動地前。末那第二位轉智。斷我執種子。則此識不複爲末那執以爲我。而才始舍去執藏之義。此爲第一位轉智。能令有情不受分段生死也。
(次句)至菩薩十地後。等覺位中。金剛道後心。即入如來地時。末那究竟轉智。而藏識之異熟果相亦空。此爲第二位轉智。能令有情不受變易生死也。
(叁句)如來地藏識究竟轉智。名爲大圓鏡。此識之因相一切種子。盡成無漏。故名爲無垢識。此無垢識成就。同時即爲大圓鏡智依之而發。此爲第叁位轉智之相也。
(末句)藏識中因具有漏種于。故爲生死有情之本。今無垢識漏種已盡。惟是無量功德之藏。即爲諸佛法身。而大圓鏡智常寂之光。普照十方世界極微塵數佛刹之中恒現報化二身。盡未來際度脫衆生也。
八識規矩頌法相表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
|
第六識:意
|
第七識:末那或雲染汙
|
第八識:阿賴耶或雲含藏
|
叁境
| 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
叁量
| 現量比量非量
|
叁性
| 善性惡性無記性
|
欲界
| 五趣雜居地
|
色界
| 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 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
|
無色界
| 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 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
遍行五
| 作意觸受想思
|
別境五
| 欲勝解念定慧
|
善十一
| 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
煩惱六
| 貪瞋癡慢疑惡見
|
隨煩惱二十
| 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 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 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
不定四
| 悔睡眠尋伺
|
心用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眼識九
| 空明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 根本依種子
|
耳識八
| 空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 根本依種子
|
鼻識七
| 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 根本依種子
|
舌識七
| 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 根本依種子
|
身識七
| 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 根本依種子
|
意識五
| 境作意染淨依 根本依種子
|
末那識四
| 境作意 根本依種子
|
賴耶識四
| 境作意 俱有依種子
|
資糧位:
| 十住十行十回向
| |
四加行位:
| … 《楞枷大義今釋 八識規矩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