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P3

  ..續本文上一頁平凡境界,真是談何容易!因此古人有雲:“成佛作祖乃大丈夫行徑,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爲。”于是佛家就爲此提出了種種修行法門,諸如念佛、止觀、參禅、觀想,等等。

  懂得了這層道理,學佛修道的行者無論在日用行事或上坐用功時,才知道如何心平氣和地陶化這顆野馬塵埃之心。久而久之,他們自會“無事不登叁寶殿”。再度出現時卻是“水月道場,空花梵行”的另一番景象了。

  韋提希一語問出叁藏十二部的重心所在——“思惟”、“正受”,世尊不禁破顔微笑,即時從口中放出五色寶光,灑照到頻婆娑羅王的頭頂。

  這才是真正的灌頂,記得引導我學禅的大師袁先生曾說:“諸佛菩薩隨時都在給我灌頂,我也時時給他們灌頂。”不明理的人聽了不是以瘋狂視之,就是迷信地想人非非。其實這是功夫境界,本身自性放出的光和如來的光,光光相照,不就是互相灌頂嗎

  

  這個時候,大王雖然被幽閉在禁室裏,“心眼”卻無障礙,遙遙地望見世尊,五體投地施以禮拜。見地、功夫自然增進,立刻修成了阿那含,進入了初禅之門。

  平常打坐時心裏風起雲湧的妄想,乃至于妄想不起了,心裏還有一個“空”的“念頭”,這都屬于“心障”。

  至于眼前黑洞洞的一片無明,就是“眼障”的緣故,如果用功到忘身,而進入非肉眼所見的清淨無邊之境,就是眼無障的一端。

  我們所以不能成道,就因爲心、眼有障,如果心、眼障消就能見佛,也可以說是初人明心見性之門了。

  這時候世尊又對韋提希說:“你知道嗎

  阿彌陀佛離此不遠。”,

  《阿彌陀經》上卻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才對呢

  對我們這群凡夫俗子而言,阿彌陀佛無疑是遠在天邊。有朝一日乘上人造衛星,來個太空漫遊,也不見得能找到這西天的樂園。那麼世尊何以又對韋提希說“阿彌陀佛離此不遠”

  這和某些宗教所說“道在我們心裏””是同一個口吻,也就是“道不遠人,人自遠道”的意思,只要我們心地上是一片淨土,阿彌陀佛自然顯現,要怎樣心地才會是一片淨土呢

  這就必須修持淨業了。

  接著又說:“你現在留心看看“淨業”修成,生于彼岸的人們具備了些什麼條件,我概略地爲你介紹一下,也好讓後世想往生極樂的人們有個典範。”

  通常我們一看到有人做了樁壞事,就會脫口而出,“造業!造業!”學佛之後,看到某人不太順眼,“業力深重”這頂帽子就送了出去。

  其實學佛的也個個在造業,阿彌陀佛如果不是“業力深重”,西方樂園就不會出現。這話怎麼說呢

  

  我們再看看六祖——“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弘誓願不也是一股強烈的業力

  

  其實“業”也就相當于事業之業,善的是善業,惡的是惡業;造業並不一定是“造孽”。人們不造善業就不可能成佛,成了佛不造善業就不可能普度衆生。

  法藏比丘以一國王之尊,抛卻了榮華,離棄了富貴,動心忍性地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成就了“爲天地立心”這至高無上的成就之後,又流露出“爲生民立命,爲萬世開太平”的偉大精神;立下四十八條大願,爲受苦受難的人們創建了一處非言語所能盡其美妙的樂園——極樂世界,廣攬天下同好,無條件供應各人精神或物質方面最美好的需求。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項豐功偉“業”。

  這座樂園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只要我們“淨業有成”,這片淨土即可呼之而來。

  “淨業”到底是什麼呢

  

  釋迦牟尼說:“要想往生,必須修行叁福。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慈心不殺,行持十善業。”

  俗語說:“萬惡淫爲首,衆善孝爲先。”這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而釋迦牟尼舉示學佛淨業的第一步恰好也是“孝、敬”,由于這個基礎觀念的相同,因此佛教進人中國,一拍即合地融入大漢文化,而後再放射出中國佛教的絢麗光彩。

  至于後世理學家攻擊佛教的首項罪狀“無父無君”,則不免使人有哭笑不得之感。

  其次,要受持叁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戒”相當于中國《禮記》中的“禮”;佛家分劃得更詳盡,依各人修持程度而漸次分爲五戒、沙彌(尼)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

  威儀則相當于中國儀禮之儀。

  “最後,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在佛教界裏我們經常聽到“發心”這字眼,“發心”成爲布施行善的代名詞。其實“發心”的正宗意義是“發菩提心”,也就是“發道心”的意思,除了自己的明心見性外,還希望並幫助每個人都求得無上大道而自在逍遙。講得明白點,我們可以說它是“自度度他”“悲智雙運”的大道。這是佛法的中心所在,也是佛法追求的目標。

  至于大小乘佛法的理論基礎則建立于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上;儒道兩家也有這種觀念,所不同的是儒家的叁世,乃謂“祖父、父親、兒子,,這層人世間的叁世關系而言,如《易經》上所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佛道兩家則更徹底地探究到每一個生命的過去(前生)、現在(今生)、未來(來生)這一層的叁世因果關系。

  上面所講的叁件事就叫做“淨業”,它們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成就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們說得廣泛些,一切修行的法門都包括在淨業當中,而淨業也可以說是學佛的目的。雖說佛門是片智慧的園地,但修行福德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修福所以重要,除了“普度衆生”這個原因外,“福”“智”二者相輔相成也是個重要因素。多一分智慧自然會多行一分善事,多增一分福德;多行一分善事,多增一份福德,也自然會多增一分智慧。道家對此有相同觀點,于是有修滿若幹功德才能成某種仙的說法。

  因此,如果我們見地、功夫尚未純熟,則不僅代表我們智慧資糧的欠缺,同時也代表我們福德資糧的不足。有鑒于此,我們應當力求忏悔,在“正心、誠意、修身、助人”上多多努力。

  釋迦牟尼接著對阿難及韋提希說:“你們注意用心聽,我現在爲未來一切煩惱衆生講說清淨業。韋提希問得真好,阿難,你要把這道理記住,並照著去做,將來好爲衆生們宣揚這修行要門。我現在教韋提希及未來一切衆生,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因佛力的幫助,就好像照鏡子一樣清晰。看到那裏種種極其美妙的樂事,心中自然充滿歡喜,即時悟到無生法忍,而切斷妄念。你目前只是個凡夫,心裏摻雜了種種雜惡的想頭、習氣,因此無法得到天眼通,不能隨意看到想看的東西。諸佛如來經過修持,有特殊的能力所以能夠使你一飽眼福。”

  韋提希就問:“世尊,如今我因佛力的加持,看到了淨土;但是如果您過世以後,那許多濁惡不善,受到八苦煎熬的衆生們,要怎麼樣才能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

  釋迦牟尼說:“你和其他衆生都應當專心系念一處地想著西方淨土。”

  “專心系念一處”是修行作工夫的絕對指標。但這“一處”卻不是指某一固定處所,許多傳授觀想的都教人們把明點或其他佛像觀想在身上的某一部位,或者觀想在頭頂上的虛空。這種初步的辦法不能算錯,但卻只適合某一部分人;因爲各人生理、心理禀賦的不同,所以觀想處所的部位也因而不同。

  普通人的觀想,固然要專心系念于所觀想之處,但這一處卻不要擺在身內,也不要擺在身外。譬如觀想菩薩,只要意境上維系著菩薩的影像就好,不要有意的把菩薩觀想在什麼部位。

  現在釋迦牟尼要我們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對這未謀一面的樂園,我們從何想起呢

  讓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作何說法。

  衆生們差不多個個都有眼睛,也都看過太陽,所以第一步釋迦牟尼要我們端身向西正坐,留心觀想一顆像懸鼓般將要下山的太陽,使心念就定在這影像上,在觀想這顆太陽的同時,難免心裏還有其他雜念出現,不要介意,也不要理會,只要盡可能使太陽的影像存留在心念上就好。久而久之,雜想越來越少,太陽影像就越來越清楚。最後不論開眼閉眼,這顆太陽都清清楚楚地呈現在心中。這就叫做“日想”,也就是“初觀”。

  意念中的“日輪”生起後,就觀想而言只是“生起次第”,到這一步,還必須再把“日輪”乃至整個身、心都空掉,才算進入“圓滿次第”。初觀成就了以後,下面的觀想就都輕而易舉了。

  看到這淨土法門的第一關,我們可以一提戒律森嚴的律宗。律宗的首要宗旨,在于斷除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惡習。在對治“睡欲”的戒律中很巧的,有一條是睡前必須谛觀日輪,進一步再使這顆日輪始終保持在睡夢中。這步功夫純熟了,睡覺時就頭腦清晰,不再迷迷糊糊地亂動念頭,如此,時間雖短,卻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至于密宗,有部大日如來的經典《大日經》,所傳述的修法也是以“觀日”法門的原理爲主,配合性相的學理,再糅合一些當時印度的類似法門而成。除此,密宗還有“修明點”的方法。道家也有久視太陽的訣竅。

  但是我們都很熟悉《金剛經》上的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修道不是要去妄想的嗎

  

  何以各宗各派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這種“看光”的修持

  因爲借著“日輪”、“明點”的一點幻光,觀久了,定住之後,就會引發出我們本性的光明。到了這一地步,我們會覺得和光(非日、月等世間的光明)打成一片,“光即是我,我即是光”。

  此時雖然我們和自性光明融爲一體,但要明白這片光明仍是一種現狀,是本性功能的一端,如果以爲這樣就算見到了我們圓明清淨的自性,那才是大無明(無明如果就“事”而言:閉起眼睛黑洞洞的看不見東西;牆壁一擋,又看不見後面的東西。就“理”而言:凡是沒有悟道,沒有證覺菩提就叫無明)。

  在進入經文“第二觀”之前,有一點要特別提起大家注意的,修習觀想的過程中常會有“眼通”的現象發生。初期還不是真神通,雖…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喜樂與輕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