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反覆的思維觀察。産生定解之後,把心安住于此,稱爲止修。一般人對著境,內心就産生起伏,這是習氣造成的,不加以觀察,就執著爲真實。如果不照修的次第,先修難的,後修易的,將無法達到我們追求的目標。前前所修的內涵,是後後的基礎,次第正確,就容易成辦所願。
這部「修次中篇」、並非在介紹曆史。雖然目前我們所學的是因明學,但是聽聞解釋之後,依照所得的答案,配合日常生活的作息去實行,可以調伏內心,得到圓滿成就。「修」也有修的次第,如證得菩提心之前,必須先生起大悲心,大悲心是生起菩提心之因,有固定次第的,因此稱爲「修次」。
「虔誠致禮敬文殊孺童尊」,著作論典之前,先禮敬自己的本尊,可以減少障礙。「修次中篇」主要講空性的道理,屬于論藏的一部分,解釋慧學的論典。
「修次」分叁篇:初篇、中篇、下篇。「修次中篇」,主要的內容已有注釋,因此我時常念誦,這次以解釋「中篇」爲主。
茲略述諸隨大乘經藏軌理者之修持次第。此中,欲極速證得一切種智,當具尋思,現前精勤于能得彼之衆因緣。
主要是爲跟隨大乘經藏,以及希求大乘的學者們講的,以大乘道次第內容爲主。大乘殊勝的原因是,無論在意樂、加行、果上,都比小乘殊勝!思維殊勝是發心,加行殊勝是六度萬行,得到究竟圓滿的佛果,就是果殊勝。因爲具足意樂、加行、果叁種的殊勝,所以稱爲大乘。
在此的大乘經藏,不是指經律論,而是指一般的經典。大乘所要追求的是佛果位,不只斷除煩惱障,還要斷除所知障,因此佛陀的智慧稱爲「一切種智」(通達一切)。爲了要得到一切種智、一切遍知,必須具足衆多因緣,所以要精進修持成佛之因。
如是,此一切種智,不可無因生。若是,一切時中,一切皆成一切種智,將成合理故。若無觀待而出生,則任何皆不應有阻礙,以之,一切皆不成一切種智。如是,時而有出生滅亡故,諸實事唯觀待于因,時而亦將有成就一切種智。非一切時,非一切處,亦非一切。彼故必定觀待因與緣。彼等因緣中,當依諸無謬、無不齊全者。
佛陀的智慧並非無因而生,它是事法、有爲法,所以是由因緣而産生。沒有一法不從因而産生,這是法的規則,一切有爲法,必須由因緣而産生。滅谛本身是無爲法,但也是依道次第的修持而證得。佛陀的所有功德,都是由因緣而産生的。倘若佛陀不是由因而産生,而是無因生,就成爲長久不變;否則,就是完全沒有。假使有自性、獨立産生,就成爲永遠有,不是暫時有。如此將無一衆生可成佛,因爲佛陀就是無始有的。這是緣起的道理。
佛陀並非無始以來就存在的,佛果位是由串習而證得,而且依同類因而産生。必須斷除煩惱,及煩惱所留下的習氣--所知障,才能成佛。由此可以了解,一切的輪回、一切的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是由因緣而産生,都是依同類因而産生。以有爲法而言,以它的因來看,它是果;以它的果來看,它是因。因果本身不相違,但不表示此因必生此果;因爲有因,是可成佛,但並不代表有因,—定會成佛!雖然有因,但透過外緣的力量,可能摧毀這個果,所以有因,並不代表一定産生果。但是果,必須由因才能産生的!「法」,分爲有爲法與無爲法。—有爲法是由因緣而産生,所以它的性質常常在改變,無爲法不靠因緣,所以它的性質不會改變。
我們所學習的佛法,並非捏造,而是由「正量」去安立的,因此學習時,必須以清淨的意識、正確的意識、不顛倒的意識去學習!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煩惱,會使我們産生貪心及嗔心;這些貪心與嗔心是顛倒識,沒有任何正量做爲依靠,它是不正確、不清淨的。但是了解無常、空性智慧、大悲心、忍辱或禅定……等,都是由正確,以及清淨的正量來安立的。無始以來,我們以同一意識的續流至今,有部分意識是不清淨的,有部分是屬于清淨的、正確的。我們所要斷除的是不清淨不正確、顛倒的貪、嗔、癡等執著。這是「所斷」!所要取的是了解無我的智慧、空性智慧、無常智慧。這是「所取」!我們爲何會輪回?由于顛倒識,也就是無明,使我們墮落輪回。
無始以來,由于顛倒識的傷害,我們需透過佛法的道理、才知道何者爲正確的意識、正確的量。如何以清淨的量,破除不正確與不清淨的意識?心是唯明唯知的光明體性。了解實際的情況,即諸法的究竟性質時,這種智慧,即正確清淨的量,自然會去除錯誤的顛倒識。當清淨正確的證量,達到究竟時,就是佛陀的智慧。
因此,皈依佛是有道理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剛開始也是跟我們一樣,經過學習、串習,把未調伏的調伏,未了解的了解,以正確的智慧破除顛倒識,再慢慢地透過智慧的串習,得到究竟圓滿的佛果。所謂的「圓滿」,就是我們意識上,有許多的錯亂識以及顛倒識,經由正確清淨的智慧,慢慢排除與對治,使這些過患減少到最低,甚至完全清除。所以佛果位,是由特別的因緣産生,由許多因緣聚集而成,不是單獨的因緣,或者簡單的條件構成的。現在佛的果位,是依因緣而産生,未來佛的果位,也是依齊全的道次第,修持而得到,叁世諸佛,都是因緣具足才證得的!
每個人都具有,唯明唯知的光明體性(光明意識),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學佛。我們都具有了知「境」的能力,了知事物的能力,,這是自然的能力,稱爲意識。由意識的力量,了解外物、外境。經由眼識去了解形狀和顔色,之後,自然會了解此形狀和顔色,這是透過眼識的能力去了解的!同理,你看到了、聽到了、見到了……,這些都是意識,讓你得到這些感受的,此意識是粗分的,由粗分的根識而産生。如:眼識是由眼根而産生。當我們的眼根受到損壞時,眼識的力量便會減弱或敗壞。我曾經聽說,白色眼睛的狗,所看到的都是白色的、此話若真實,表示我們的眼識與眼根非常有關系。因爲眼識的所依處是眼根,因此依眼根的認識,稱爲眼識。以人而言,粗分的意識與大腦有關連,這是可以體會到的;如我們說:此人很聰明或很笨。從有人類至今,透過腦細胞的感受,使智慧慢慢進展,人類愈來愈聰明,但是這種能力,必須透過同類因才能産生。它的所依處雖是脈息、氣流及腦細胞,但産生唯明唯知的能力,並非由這些産生,而是由同類因産生。亦即,産生唯明唯知的這種能力的進取因,必須透過以前的意識産生。所以我們不能把腦細胞(色法),和意識混淆一起!色法是屬于色法,意識非色法;但所謂的「法」,卻是由色法與非色法,兩者和合而産生的。
爲了生起清淨與正確的智慧,必須了解諸法的性質。意識是唯明唯知的光明體性,是一種唯明唯知的能力,並非依暫時的因緣而産生。煩惱所執著的,是不存在的法,當了解存在的法時,自然認識不存在的法。所要破除的是,唯明唯知的意識所執著的,不存在的法;不是破除唯明唯知的能力。由「所取」的智慧,破除「所斷」的煩惱。破除意識上暫時的汙穢時,能力本身不會消失,如眼睛上,有灰塵遮擋了眼識,但當你把灰塵除去時,眼識能力仍是存在的。同理,意識具有了知一切法的能力,但是由于暫時的汙垢遮蔽,無法了知諸法的究竟性質。當正確的智慧,破除暫時的煩惱,以及一切的汙垢、障礙,唯明唯知的能力自然現起,我們也因此了解一切的實相。
佛陀所得到的這些功德,我們是可以得到的,同時也了解,世間的創世主是不寸在的!前面講到,輪回是由無明而産生,「集學論」解釋的很清楚,這是由暫時的因緣所産生、輪回非由世間的創世主所造,而是由同類因而産生。因此每一有爲法,也都由自己的同類因産生。
印度的數論派,認爲一切法是共主相(在因時已有果的性質)而存在。此非正確觀念,一切法都是由因而産生,因本身,也要由其他的因而産生,前因還需前前因,以此類推,因是無始的。倘若第一個因,是無因生,則成爲水恒不變,或完全沒有。
何謂「同類因」?此因産生它同性質的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都不想得到痛苦,想要得到快樂;這些都是,由它們的同類因産生的。因此想得到快樂,就要種下快樂的因,斷除痛苦的因。斷除之前,先要了解,何謂是痛苦的因?何謂是快樂的因?才有辦法斷除。同理,若不了解真正快樂的因;是無法得到快樂的。因爲快樂,是由同類因産生,所以你必須聽聞佛法,了解真正快樂的因,然後去實行。唯有種快樂因,才會得到快樂果,這種因果道理,佛法講的非常詳細。
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法,都是由因果而産生。佛陀第一次轉四谛*輪,因此佛教徒必須了解四谛:苦、集、滅、道。「苦谛」是果,它的因是由「集谛」而産生。每個人都想得到,永恒的快樂,遠離一切痛苦。這種快樂,是由強烈的對治力,斷除痛苦的因而得到的,也是由因而産生。「滅谛」的因,是道谛,能證得滅谛果位的,是「道谛」。染汙谛的因果是集、苦;清淨谛的因果是道、滅。我們都不想要痛苦,必須了解痛苦的因果;想要快樂,吏需了解快樂的因果;痛苦快樂不只是感受而已。
苦可以分爲叁種:苦苦、壞苦、行苦。被煩惱控製,無法自主的這種痛苦,稱爲行苦。即無自主地被業與煩惱所轉、所控製。此痛苦因有二:業與煩惱,最主要是煩惱。假使業種子沒有煩惱的薰習,是無法成爲痛苦的。因此,業與煩惱,最主要的是破除煩惱。煩惱的種類有很多,主要是五惡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與五鈍使(貪、嗔、癡、慢、疑)。
滅谛是斷除一切痛苦、得到永恒快樂?能證得滅谛所使用的方法,稱爲道谛.痛苦的根源是無明,而無明的對治即道谛。無明是顛倒的執著,它的正對治是,了解諸法究竟性質的智慧--空證智慧。以「空證智慧」破除顛倒的無明,「空證智慧」即道谛,由道谛的修持,才能得到滅谛。因此,佛法的…
《修次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