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次中篇▪P2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反覆的思维观察。产生定解之后,把心安住于此,称为止修。一般人对著境,内心就产生起伏,这是习气造成的,不加以观察,就执著为真实。如果不照修的次第,先修难的,后修易的,将无法达到我们追求的目标。前前所修的内涵,是后后的基础,次第正确,就容易成办所愿。

  这部「修次中篇」、并非在介绍历史。虽然目前我们所学的是因明学,但是听闻解释之后,依照所得的答案,配合日常生活的作息去实行,可以调伏内心,得到圆满成就。「修」也有修的次第,如证得菩提心之前,必须先生起大悲心,大悲心是生起菩提心之因,有固定次第的,因此称为「修次」。

  「虔诚致礼敬文殊孺童尊」,著作论典之前,先礼敬自己的本尊,可以减少障碍。「修次中篇」主要讲空性的道理,属于论藏的一部分,解释慧学的论典。

  「修次」分三篇:初篇、中篇、下篇。「修次中篇」,主要的内容已有注释,因此我时常念诵,这次以解释「中篇」为主。

  兹略述诸随大乘经藏轨理者之修持次第。此中,欲极速证得一切种智,当具寻思,现前精勤于能得彼之众因缘。

  主要是为跟随大乘经藏,以及希求大乘的学者们讲的,以大乘道次第内容为主。大乘殊胜的原因是,无论在意乐、加行、果上,都比小乘殊胜!思维殊胜是发心,加行殊胜是六度万行,得到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果殊胜。因为具足意乐、加行、果三种的殊胜,所以称为大乘。

  在此的大乘经藏,不是指经律论,而是指一般的经典。大乘所要追求的是佛果位,不只断除烦恼障,还要断除所知障,因此佛陀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通达一切)。为了要得到一切种智、一切遍知,必须具足众多因缘,所以要精进修持成佛之因。

  如是,此一切种智,不可无因生。若是,一切时中,一切皆成一切种智,将成合理故。若无观待而出生,则任何皆不应有阻碍,以之,一切皆不成一切种智。如是,时而有出生灭亡故,诸实事唯观待于因,时而亦将有成就一切种智。非一切时,非一切处,亦非一切。彼故必定观待因与缘。彼等因缘中,当依诸无谬、无不齐全者。

  佛陀的智慧并非无因而生,它是事法、有为法,所以是由因缘而产生。没有一法不从因而产生,这是法的规则,一切有为法,必须由因缘而产生。灭谛本身是无为法,但也是依道次第的修持而证得。佛陀的所有功德,都是由因缘而产生的。倘若佛陀不是由因而产生,而是无因生,就成为长久不变;否则,就是完全没有。假使有自性、独立产生,就成为永远有,不是暂时有。如此将无一众生可成佛,因为佛陀就是无始有的。这是缘起的道理。

  佛陀并非无始以来就存在的,佛果位是由串习而证得,而且依同类因而产生。必须断除烦恼,及烦恼所留下的习气--所知障,才能成佛。由此可以了解,一切的轮回、一切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是由因缘而产生,都是依同类因而产生。以有为法而言,以它的因来看,它是果;以它的果来看,它是因。因果本身不相违,但不表示此因必生此果;因为有因,是可成佛,但并不代表有因,—定会成佛!虽然有因,但透过外缘的力量,可能摧毁这个果,所以有因,并不代表一定产生果。但是果,必须由因才能产生的!「法」,分为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是由因缘而产生,所以它的性质常常在改变,无为法不靠因缘,所以它的性质不会改变。

  我们所学习的佛法,并非捏造,而是由「正量」去安立的,因此学习时,必须以清净的意识、正确的意识、不颠倒的意识去学习!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烦恼,会使我们产生贪心及嗔心;这些贪心与嗔心是颠倒识,没有任何正量做为依靠,它是不正确、不清净的。但是了解无常、空性智慧、大悲心、忍辱或禅定……等,都是由正确,以及清净的正量来安立的。无始以来,我们以同一意识的续流至今,有部分意识是不清净的,有部分是属于清净的、正确的。我们所要断除的是不清净不正确、颠倒的贪、嗔、痴等执著。这是「所断」!所要取的是了解无我的智慧、空性智慧、无常智慧。这是「所取」!我们为何会轮回?由于颠倒识,也就是无明,使我们堕落轮回。

  无始以来,由于颠倒识的伤害,我们需透过佛法的道理、才知道何者为正确的意识、正确的量。如何以清净的量,破除不正确与不清净的意识?心是唯明唯知的光明体性。了解实际的情况,即诸法的究竟性质时,这种智慧,即正确清净的量,自然会去除错误的颠倒识。当清净正确的证量,达到究竟时,就是佛陀的智慧。

  因此,皈依佛是有道理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刚开始也是跟我们一样,经过学习、串习,把未调伏的调伏,未了解的了解,以正确的智慧破除颠倒识,再慢慢地透过智慧的串习,得到究竟圆满的佛果。所谓的「圆满」,就是我们意识上,有许多的错乱识以及颠倒识,经由正确清净的智慧,慢慢排除与对治,使这些过患减少到最低,甚至完全清除。所以佛果位,是由特别的因缘产生,由许多因缘聚集而成,不是单独的因缘,或者简单的条件构成的。现在佛的果位,是依因缘而产生,未来佛的果位,也是依齐全的道次第,修持而得到,三世诸佛,都是因缘具足才证得的!

  每个人都具有,唯明唯知的光明体性(光明意识),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学佛。我们都具有了知「境」的能力,了知事物的能力,,这是自然的能力,称为意识。由意识的力量,了解外物、外境。经由眼识去了解形状和颜色,之后,自然会了解此形状和颜色,这是透过眼识的能力去了解的!同理,你看到了、听到了、见到了……,这些都是意识,让你得到这些感受的,此意识是粗分的,由粗分的根识而产生。如:眼识是由眼根而产生。当我们的眼根受到损坏时,眼识的力量便会减弱或败坏。我曾经听说,白色眼睛的狗,所看到的都是白色的、此话若真实,表示我们的眼识与眼根非常有关系。因为眼识的所依处是眼根,因此依眼根的认识,称为眼识。以人而言,粗分的意识与大脑有关连,这是可以体会到的;如我们说:此人很聪明或很笨。从有人类至今,透过脑细胞的感受,使智慧慢慢进展,人类愈来愈聪明,但是这种能力,必须透过同类因才能产生。它的所依处虽是脉息、气流及脑细胞,但产生唯明唯知的能力,并非由这些产生,而是由同类因产生。亦即,产生唯明唯知的这种能力的进取因,必须透过以前的意识产生。所以我们不能把脑细胞(色法),和意识混淆一起!色法是属于色法,意识非色法;但所谓的「法」,却是由色法与非色法,两者和合而产生的。

  为了生起清净与正确的智慧,必须了解诸法的性质。意识是唯明唯知的光明体性,是一种唯明唯知的能力,并非依暂时的因缘而产生。烦恼所执著的,是不存在的法,当了解存在的法时,自然认识不存在的法。所要破除的是,唯明唯知的意识所执著的,不存在的法;不是破除唯明唯知的能力。由「所取」的智慧,破除「所断」的烦恼。破除意识上暂时的污秽时,能力本身不会消失,如眼睛上,有灰尘遮挡了眼识,但当你把灰尘除去时,眼识能力仍是存在的。同理,意识具有了知一切法的能力,但是由于暂时的污垢遮蔽,无法了知诸法的究竟性质。当正确的智慧,破除暂时的烦恼,以及一切的污垢、障碍,唯明唯知的能力自然现起,我们也因此了解一切的实相。

  佛陀所得到的这些功德,我们是可以得到的,同时也了解,世间的创世主是不寸在的!前面讲到,轮回是由无明而产生,「集学论」解释的很清楚,这是由暂时的因缘所产生、轮回非由世间的创世主所造,而是由同类因而产生。因此每一有为法,也都由自己的同类因产生。

  印度的数论派,认为一切法是共主相(在因时已有果的性质)而存在。此非正确观念,一切法都是由因而产生,因本身,也要由其他的因而产生,前因还需前前因,以此类推,因是无始的。倘若第一个因,是无因生,则成为水恒不变,或完全没有。

  何谓「同类因」?此因产生它同性质的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都不想得到痛苦,想要得到快乐;这些都是,由它们的同类因产生的。因此想得到快乐,就要种下快乐的因,断除痛苦的因。断除之前,先要了解,何谓是痛苦的因?何谓是快乐的因?才有办法断除。同理,若不了解真正快乐的因;是无法得到快乐的。因为快乐,是由同类因产生,所以你必须听闻佛法,了解真正快乐的因,然后去实行。唯有种快乐因,才会得到快乐果,这种因果道理,佛法讲的非常详细。

  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法,都是由因果而产生。佛陀第一次转四谛*轮,因此佛教徒必须了解四谛:苦、集、灭、道。「苦谛」是果,它的因是由「集谛」而产生。每个人都想得到,永恒的快乐,远离一切痛苦。这种快乐,是由强烈的对治力,断除痛苦的因而得到的,也是由因而产生。「灭谛」的因,是道谛,能证得灭谛果位的,是「道谛」。染污谛的因果是集、苦;清净谛的因果是道、灭。我们都不想要痛苦,必须了解痛苦的因果;想要快乐,吏需了解快乐的因果;痛苦快乐不只是感受而已。

  苦可以分为三种:苦苦、坏苦、行苦。被烦恼控制,无法自主的这种痛苦,称为行苦。即无自主地被业与烦恼所转、所控制。此痛苦因有二:业与烦恼,最主要是烦恼。假使业种子没有烦恼的薰习,是无法成为痛苦的。因此,业与烦恼,最主要的是破除烦恼。烦恼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是五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与五钝使(贪、嗔、痴、慢、疑)。

  灭谛是断除一切痛苦、得到永恒快乐?能证得灭谛所使用的方法,称为道谛.痛苦的根源是无明,而无明的对治即道谛。无明是颠倒的执著,它的正对治是,了解诸法究竟性质的智慧--空证智慧。以「空证智慧」破除颠倒的无明,「空证智慧」即道谛,由道谛的修持,才能得到灭谛。因此,佛法的…

《修次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空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