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次中篇▪P3

  ..续本文上一页根本教理就是「四谛」。

  我们要了解,无明是可以断除的。如何断除呢?所持的境是有,还是没有?空性是否存在?仔细去观察、了解实际上的情况,抉择无明与空正见,何者为正确?假使了解实际的情况,就能了解无明是颠倒识,它所执著的,与实际是不符合。这时才会深信,无明是可以断除的。先思维,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境与相,实际上是否存在?是否符合实际的相与境?经云:「一切的法并非真实有,但是由于无明的串习,看到真实寸在。」诸法所现的相,以及它本具的相(究竟性质)是不符合的!由此而安立了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四部宗义都讲到二谛的道理,这里以中观应成所讲的二谛道理为主。

  总而言之,由名言识所安立的法,称为「世俗谛」;由胜义识寻找观察而得到的,称为胜义谛。因此我们要体会,真正四谛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二谛。以中观宗义去体会,可以得到正确的二谛道理,而且会了解轮回是可以破除,解脱是绝对可能的!进一步了解,灭谛绝对存在,僧宝也是存在。因为灭谛是心的功德,当体会到灭谛的寸在,证得灭谛的圣僧(僧宝)当然存在。这时才会了解佛陀是存在的,更深信佛、法、僧是存在的。

  听到「佛陀」这个名词时,不仅代表二千五百年前的圣者而已,对佛陀的看法、体会、感受会完全不同。因为你了解,佛陀是经过这次第的修持,才得到圆满的灭谛。听到「法」,不会觉得最捏造出来的幻想,而是由强劲的对治力,破除烦恼而得到,所以相信法宝是存在的。这时对三宝所产生的信心是不共,而且是非常强烈的。具有灭谛与道谛功德的僧宝,是不可思议!非常殊胜!从内心深深地体会到,对三宝的信心,不只是虔诚的信心而已,是净信心,是依见到正理而产生的信心,不会动摇、非常坚固。佛法僧三宝不是历史,确实是存在,具有相当殊胜功德。要产生这样坚定的信心,必须了解二谛与四谛的道理,以及了解一切法,都是由因缘而产生。所以修次中篇说,必须依无谬、齐全之因缘,才能成佛。

  殷重行于错谬因,纵经极长时,然不获所欲果。譬如,由山羊挤牛奶般。由未观所有因,亦将不生果。盖无任何种子等,不长苗芽等果故。以是,欲得彼果,当依所有无谬因缘。

  想成办果,其因必须具备三条件:性质无误,数量齐全,次第无误。假使因缘不齐全、错误,是不可能成就佛果位。错谬之因,无论历经几千劫,都不会得到果报的。一切有为法,都是由因缘而产生,今生的快乐痛苦,也是由因而产生。就如;发愿想要富有。虽然有发愿的力量,但还是要靠自己去实行。常常有人祈求上师,赐予万事如意、事业顺利……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佛陀曾说过:「自己是自己的依估,自己是自己的救护主。」所以能救自己的人是自己。并非是上师。当然上师是有些帮助,但最主要靠自己。当业果成熟时,佛陀也无法救你。佛陀在世时,释迦族快被另一位国王毁灭,佛陀的大弟子请求佛陀,挽救此不幸的事件。目犍连尊者虽以神通力,也无法改变现前的恶果报,因为神通是不敌业力的。当死缘成熟,纵使抱著佛陀的法相,或则佛陀亲自给你药,也无法因此得救。

  嗔心的对治力是忍辱。当我们不断地串习忍辱,由忍辱的力量,使嗔心减少到最低,就不会得到嗔心所产生的痛苦,自然而然得到快乐,同时也会使他人快乐。为了得到真正的快乐,必须让自己内心建立对治力。不可能祈求上师,让我们不要贪心、嗔心、痴心,必须靠自己去达成。假使不想有嗔心、贪心所产生的痛苦,必须串习忍辱,或观不净观……等,如此才能对治。所以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内心上,改善内心非常重要。

  「宝鬘论」说,能言善辩者,不代表懂佛法。擅长持咒、念佛,并非我们所要追求的佛法。我时常提到,身、口可以做到的大礼拜、绕塔、持咒……等,并非真正的佛法。譬如:一位老太太去绕塔,手上也拨著念珠,表面上好像在念佛,但另一面却在跟她的同伴聊天,「最近有没有什麽趣事啊?和家人如何啊?……等等」。身在绕塔,口中也念念有词,但所念却是一般世间的俗事,因此能专心缘于一处,念一0八遍佛号或咒语,是非常困难的。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心上,并非在身、口。思维无常或空性时,有没有生起烦恼?一旦有烦恼,无法生起虔诚皈依的信心,也不会有任何的善念,心存善念时,绝对不会生起烦恼。有些格西很会讲经说法,但没有调伏内心,非常可悲!所以,「因」必须无错误,而且齐全,由内心来建立。

  若问:一切种智果位之因缘,彼等为何耶?谓似我犹如天生盲,无法示彼等,然如薄伽梵,现证圆满已,对诸所化机所宣者,我亦将以薄伽梵语作宣说。于彼,薄伽梵曾告曰:「秘密主!彼一切种智之智慧,是由大悲根本生,是由菩提心因生,是以方便臻至究竟。」是故,若欲证得一切种智,当学悲心、菩提心及方便,此等三。

  一切种智果位的因缘,可分为三:一、现前分,二、粗分隐蔽分,三、细分隐蔽分。由五根识修持的因,称为现前分。无常、空性等,非是现量可知,必须以正理抉择体悟的,称为粗分隐蔽分烦恼层次有多种,我们的意识粗浅层次亦不同。虽有极细微的意识产生、但是无法以现量见到,或以正理抉择体悟,必须慢慢培养,累积经验,长期修持。以目前而言,想了解这种极细微的烦恼,及意识层次、既无经验,亦非现量可知,唯有依靠佛陀的教义。如何相信,意识有细微的层次呢?因为佛陀,亦是由凡夫成佛的,然后把所修证,对所化机宣说,故可以相信有细微隐蔽分。

  如何以完整齐全的因学佛?发心、大悲心、六度万行等,方便品的修持。主要以大悲心为根本,生起的世俗及胜义两种菩提心,加上方便行的正加行证得。悲心,有无量悲心与大悲心等。这里所指的根本悲心,是清净意乐所生起的悲心,即大悲心,此乃菩提心的根本。若有大悲心,就可能圆满无上菩提,若无大悲心,无论如何精进努力,修持几百亿劫,也是不可能证得佛果。

  如果悲心、菩提心等方便都具足!因缘齐全,即使不想要佛果,也会自然产生。所谓世俗菩提心,就是发心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空证现量智慧。「道炬论」云:「智慧离方便,方便离智慧,俱说为缚故,二「俱不应舍」。也就是要认识世俗与胜义,以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的修持,才能证得佛果。圆满菩提心与方便品的修持,可以证得他利色身;成就智慧品,可以证得自利法身。因此,法身与色身,也是由同类因(智慧与方便)而产生,智慧与方便,则是由二谛而安立。总之,目前所看到的一切,皆是自性空,在自性空当下,又是缘起。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安立二谛的当下,修持智慧和方便,得到佛果位。

  若发悲心,诸菩萨现前拔济一切有情故,定成誓盟。次,明我见已,将恭敬趣入,极艰难行,必无间断,长时修习福德与智慧资粮。既入彼已,定修圆满福德资粮。若圆诸资粮,则如于掌中,证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种智之根本,唯有悲心,当由最初即修彼。《正法集经》亦告云:「薄伽梵,菩萨不应学极多法。薄伽梵,菩萨若善持一法,善为观察,彼之手中,已握一切佛法矣。若问:为何一法?即此大悲心。」

  这种悲心,就像对自己心爱的独生子,但不是对单独的众生,而是对一切的众生而产生的。由此悲心的力量,生起--为了使有情得到水久的快乐,我一定要成就佛果位之心。为了一切有情努力,无论是否能完成,我都要去做。这点非常重要!由内心深处生起强烈的责任心,即清净意乐,由清净意乐生起悲心,由悲心生起菩提心。

  诸佛薄伽梵,以大悲心遍摄持,已获一切自利圆满,乃至有情界尽前,常住于世,然所作不似声闻,入涅槃城最极寂静中。观照有情,远离涅槃城,如离焰铁屋,故诸薄伽梵之无住涅槃因,乃彼大悲心。

  大悲心殊胜之处是离二边,使你远离轮回,以及自利涅槃的寂静乐。由于大悲心之故,虽在寂静当中,心依然系著一切众生,诸佛菩萨因此,圆满自利利他的一切事业。

  此中当诠,修持悲心次第,最初即人,著手起行。起初,暂修平等舍,于诸有情,当除贪或嗔,成办平等心。

  修悲心之前,先修平等舍。亲怨的分别,是由内心贪嗔引起。因此由思维贪嗔的过患,修平等舍。

  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要生起菩提心,首先要了解众生的痛苦,所以认识痛苦很重要。例如有人生病,要先知道得何种病,病越严重,我们的怜悯心会更强。没有产生相当的怜悯心,也许是不清楚病严重的程度。有人修怜悯心,却无法使心力提到最高,因为不了解,众生真正的痛苦是「行苦」。了解自己所得苦蕴之身,对自己的影响,和所受的痛苦;转一个境,他们也是同样的痛苦,这时怜悯心才会自然生起。

  譬如乞丐,本来就一无所有,不会互相轻视;但是稍微有点权势地位,就会产生竞争、嫉妒、轻视的心,所以烦恼比较重的是较有地位的人。当我们真正了解轮回的痛苦,可以观想,他人的烦恼比我们重,所得的痛苦比我们严重,如此思维,可以对他人产生怜悯心。因为认识痛苦而生起大悲心,为了使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离开痛苦,除了必须了解痛苦,还要加上爱护他人的心,以及慈心。假使无法百分之百爱护众生,就无法生起真正的悲心。

  菩提心的修持有两种:一、自他换,二、七因果。自他换,可以透过空性智慧修持,比较—稳固和殊胜,当然七因果也是很好的修持。无论任何修持,都是以平等舍为基础。若没有平等舍,修持菩提心时,对某些众生,比较容易生起怜悯心,有些比较难生起.这是没有修持菩提心的过患。

  思维一切有情,皆欲安乐,不欲痛苦,无始轮回中,无何有情,未曾百次为我亲人。周遍思之,此若俱只数,或有于之生贪,或有起嗔,故我当以平等心,对待诸有情。作意思已,…

《修次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空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