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次中篇▪P4

  ..续本文上一页先由中庸者著手,亦于亲敌,修平等心。

  非理作意,贪会成嗔。应该了解,所谓的仇人及亲人,并非是真正的仇人及亲人。前半生对你很好,后半生可能变成仇人;现在的亲人,前世也许是大仇人呢!平等舍,是对亲人和仇人都平等看待,不要把暂时的亲人和仇人,认定为永运的亲人和仇人。真正的仇敌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己内心的贪嗔,所以烦恼是真正的仇敌。

  如同造房子时,一定先把地面铺平。当你对每一众生,都没有差别时,修利益众生的心,才是平等的。任何有情都想离苦得乐,任何众生都曾是你的亲人。自己有痛苦,曾经当过亲人的一切如母有情,也有同样的痛苦,也同样的想离苦得乐。曾经是亲人,对我有相当大的恩德,不是我亲人时,也给我很大的恩德。今天大家聚集在圣地,筹备会场这些人,不一定是很熟的朋友,也许为钱来帮忙,但是没有他们,我们也没有圆满的法会。制造一件衣服,也需要许多的程序,当你买一件衣服,虽然是自己付的钱,但是如果没有做衣服的人,你有钱也没有用。

  同样地,今天能使用麦克风,也是经过科学家,不断的研究才发明的。我们的食衣住行,起居生活的一切,都是许多众生,互相合作才产生。好名声亦如此,由众生一传十、十传百,才成好声誉,并非一人可造成声势。因此世间的一切,都是由许多众生的因缘而产生。无论何人,能活到现在,不是依靠自己。假使我们听到吃人肉,会觉得很卑鄙。同样地—羊也是轮回中有生命的众生,如果我们吃羊肉,不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人说,羊是畜牲不一样,我觉得此想法太愚痴。

  应如此的思维--认识的朋友对我有直接的恩德,不认识的朋友们,对我也有许多恩惠。尤其仇人,对我的恩惠更大,因为有仇人,才有嗔,才能修忍辱。修忍辱,必须有起嗔心的境,不可能对著释迦牟尼佛像,观修忍辱吧!因为仇人的因缘,使我们得到修忍辱的机会,你不觉得仇人很珍贵吗?

  入行论说:「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仇人对我有恩惠,不是因为帮助我,而是使我生气,让我有修忍辱的机会。我们修忍辱的善知识,是仇人。修忍辱的机会很少,是仇人少,所以仇人很珍贵。咕驽仁波切曾经说过,有一人绕寺时,看见旁边坐著一个人,就问:「你在做什麽?」坐著的人回答:「我在观忍辱。」绕寺的人说:「混蛋!」坐著的人马上说:「你为什麽说我混蛋?」可见他没有遇到修忍辱的境(仇人)一遇到「境」,就无法修了。还有个故事,有一位听力不太好的老和尚,要去一座寺院,年轻的和尚问:「师父,您要去那里?」 老和尚听成一句坏话,于是说:「啊!你在说什麽?」年轻和尚说:「你好笨!」老和尚说:「对!对!」所以修忍辱,必须要有对象,才有修忍辱的机会。

  学大乘精神的人,特别要感谢仇人的恩惠,因为仇人给我们修忍辱的机会。同理?没有可怜的众生,不可能生起大悲心,大悲心靠一切可怜的有情众生产生。入中论云:「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菩提心具有初、中、后的殊胜功德。大悲心非常难得,是无上殊胜的法门。大悲心是缘一切可怜的众生证得。一切众生对我们有很大的恩惠,无论今生后世、修三学、一切基道果的修持、佛果位等,都是缘一切有情众生而证得。因此忆念一切有情的恩惠,会了解不能放弃任何的众生。一般总是认为有情众生,离自己好遥远,但是思维恩惠,无形中把距离拉近!所以修习悦意的慈心非常重要。如何使自己遇到任何众生,都能生起悦意、欢喜的慈心?有了悦意的心态(慈心),再加上认识痛苦的出离心,才能生起大悲心。

  次于一切有情,先修平等心,再修慈爱。以慈爱水,滋润心演,如有黄金之地,于之播下悲心种,将极顺利旺生长。次以慈爱,薰习心续已,当修悉心。

  先认识自己的痛苦,才能体会他人的痛苦。对一切果生,先观修平等心,次观修恩惠,再生起悦意救护之心,才能生起悲心。

  使悉心,乃欲一切痛苦有情,远离痛苦之希冀相。三界所有有情,随其所应,皆以三苦相,受极痛苦。是故,当于一切有情修彼也。似此,薄伽梵曾告曰:「一时,使等有情地狱之众有情,无间长时,唯沈溺于炽热等诸种苦河中。」亦告曰:「如是饿鬼众,多数感受,难以堪忍,饥渴苦火枯槁之极苦身躯。」显然,旁生众亦是,唯感相互吞噬、嗔怒、厮杀、伤害等苦。人众亦是,感受遍求不得,相互仇恨、伤害、爱别离、怨憎会、贫困等无量苦。

  凡由贪等烦恼,诸缠蔽心,抑或被诸恶见所扰乱,彼一切皆是痛苦因,如处断崖,唯是极苦。纵是诸天,亦被坏苦所苦恼。诸享欲天神,彼等恒感死殁及堕落等恐怖,忧郁御心,云何安乐。

  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苦苦,以人而言,是痛苦的感受,如:生、老、病、死等。有些没有直接痛苦的感受,而是由贪、嗔、无明,颠倒执著的恶见,或认为「我」是常、一、自主的邪见,这一切俱生我执的颠倒执,皆是痛苦因。好比在断崖边,虽然暂时离开三恶道的痛苦。但是具有痛苦的因,所以很容易堕入断崖。何谓坏苦?是指有漏的快乐感受,即由烦恼产生的快乐感受。四禅天的天神,没有苦苦、坏苦,但还是有行苦。

  行苦,乃业与烦恼之性相,随他转之体性,一一刹那自然坏灭之性相,周遍一切众生。

  随他转之体性,是由烦恼及业所控制,在每一刹那,无自主、无止境的坏灭。由无常可以了解,我们是痛苦,由苦了解「无我」。因为每一刹那转换,所以不是常法,因为由烦恼及业控制,所以没有自主的能力,因此「我」不是常、一、自主。

  以是,所有众生,皆住苦火焰燃中。见已,作意思维,如我不欲苦,所有他人亦皆同。呜呼!疼爱我之此等痛苦有情,如何由彼痛苦脱离出?谓知己受苦般,亦可以欲离彼之行相,以彼悲心,住三摩地,或一切威仪中;当于一切时,于诸有情修习之。如云,最初唯于众亲友,由见所受诸种苦,故当修持之。

  当我们观修悲心住三摩地时,如果因为时间,及坐姿觉得有点累,可以出定。出定后,可以靠念咒的力量,让悲心保持住,自己和他人都想离苦得乐,我们有权力,也有能力离苦得乐,以这样思维,观想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

  次,唯平等观诸有情无差别,思维一切有情,唯是我亲人,周遍思已,次当于诸中庸者修习。其时,如于亲友般,平等人彼悲心。彼时,当于十方一切有情修习。其时,犹如爱儿受苦之母般,自感极苦,欲拔出苦之行相,悲心自然流露。于彼一切有情,平等而住,彼时,即称圆满矣,亦得大悲心之名。

  大悲心的修持次第如前说。无论见到、听到、想到任何人,不必刻意,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希求他人离苦之心,「犹如爱儿受苦之母般」,自然流露的悲心,才是真正的大悲心。

  修习慈爱,最初由亲友作起,欲彼过乐之行相。渐次,当于中庸以及怨敌修习。如是,串习彼悲心,逐渐,希欲现前披济所有有情,将自然涌现。

  修习利益众生的慈心及悲心。慈心是让他人得到快乐的心,悲心是帮他人拔除痛苦的心。有了慈心及悲心,为众生离苦得乐,想负起一切责任的心,称为「清净意乐」。「七因果」的修持,先修平等舍,接著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清净意乐。「自他换」的修持,也是先修平等舍,观想自他平等,次观取舍,再观慈悲。所谓的「自他换」,不是自己与他人交换,而是每「众生都想离苦得乐,这点是一致的、平等的。所以不能贪某人、嗔某人,因为大家是平等的。一个很卑贱、很贫穷的人,也想早日脱离贫苦困境同样有离苦得乐的心,为什麽明知他也想离苦得乐,还要嗔他们呢?这是不合理的。

  我们要思维爱他人的功德,和爱自己的过思。世界上任何的不安定或战争,都是由爱自己而产生,世界上的一切和平安乐,都是爱他人的心态而产生。可见真正对社会有益的是爱他心,对社会没有贡献的是爱己心,一切过患的根源是爱自己,一切功德的根源是爱他人。从凡夫到成佛,所有的过程,都是由爱他心、利益他人,而圆满这一切。无始以来,一直都是爱自己,听自己的使唤做事,结果至今还在凡夫地。假使好几劫前,努力观修爱他心,也许已经成佛了。所以思维爱他心,好比自己生命一样,去爱护珍惜它。

  修持爱他心,可以圆满一切功德,因此自他换,就是把爱心摆在别人身上,为了使爱自己的心降到最低,修取舍。呼气时,把自己一切福德善行,舍给他人,吸气时,把他人的烦恼过患吸过来。取舍法门是对治「爱我执」的法门。透过自他换修持,使慈悲心圆满。如何修学他利之心,而生起菩提心?想要圆满利益他人事业,必须成佛,因此以希求他利之心为因,与希求菩提之心相应的发心,叫菩提心。

  次,串习根本悲心已,当修菩提心。彼菩提心,行相分二:世俗及胜义。其中世俗,谓许誓以悲心,现前拔济所有有情,为饶益众生故,思维愿证成佛。以欲求无上正等圆满菩提之行相,初发起心。彼复,如《戒品》所示之仪轨,当由安住菩萨戒之余智者处发心。

  菩提心:一、世俗菩提心,二、胜义菩提心。希求他利之心及希求菩提之心,所产生的心,是未通达境之心,叫世俗菩提心。以观察事物、思考对立性质,观察胜义之心,叫胜义菩提心。使初发心坚固,必须受愿心仪轨,为了能行六度万行,依戒品所示受菩萨戒。

  如是,既发世俗菩提心,为发胜义菩提心故当励力。彼胜义菩提心,谓出世间尽离诸戏论,极其光明、胜义所行境、无垢、不动、宛如无风之灯明,持续不动摇。彼由恒时恭敬,长时串习奢摩他、毗钵舍那瑜伽而成办。

  胜义所行境,指胜义识所执境,无垢、不动、清净无为。胜义菩提心,是由方便世俗菩提心摄持,而得的空证现量、所以是出世间的,即缘空三…

《修次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空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