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先由中庸者著手,亦于親敵,修平等心。
非理作意,貪會成嗔。應該了解,所謂的仇人及親人,並非是真正的仇人及親人。前半生對你很好,後半生可能變成仇人;現在的親人,前世也許是大仇人呢!平等舍,是對親人和仇人都平等看待,不要把暫時的親人和仇人,認定爲永運的親人和仇人。真正的仇敵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己內心的貪嗔,所以煩惱是真正的仇敵。
如同造房子時,一定先把地面鋪平。當你對每一衆生,都沒有差別時,修利益衆生的心,才是平等的。任何有情都想離苦得樂,任何衆生都曾是你的親人。自己有痛苦,曾經當過親人的一切如母有情,也有同樣的痛苦,也同樣的想離苦得樂。曾經是親人,對我有相當大的恩德,不是我親人時,也給我很大的恩德。今天大家聚集在聖地,籌備會場這些人,不一定是很熟的朋友,也許爲錢來幫忙,但是沒有他們,我們也沒有圓滿的法會。製造一件衣服,也需要許多的程序,當你買一件衣服,雖然是自己付的錢,但是如果沒有做衣服的人,你有錢也沒有用。
同樣地,今天能使用麥克風,也是經過科學家,不斷的研究才發明的。我們的食衣住行,起居生活的一切,都是許多衆生,互相合作才産生。好名聲亦如此,由衆生一傳十、十傳百,才成好聲譽,並非一人可造成聲勢。因此世間的一切,都是由許多衆生的因緣而産生。無論何人,能活到現在,不是依靠自己。假使我們聽到吃人肉,會覺得很卑鄙。同樣地—羊也是輪回中有生命的衆生,如果我們吃羊肉,不也是一樣的道理。有些人說,羊是畜牲不一樣,我覺得此想法太愚癡。
應如此的思維--認識的朋友對我有直接的恩德,不認識的朋友們,對我也有許多恩惠。尤其仇人,對我的恩惠更大,因爲有仇人,才有嗔,才能修忍辱。修忍辱,必須有起嗔心的境,不可能對著釋迦牟尼佛像,觀修忍辱吧!因爲仇人的因緣,使我們得到修忍辱的機會,你不覺得仇人很珍貴嗎?
入行論說:「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既爲修福因,雲何謂障福?」仇人對我有恩惠,不是因爲幫助我,而是使我生氣,讓我有修忍辱的機會。我們修忍辱的善知識,是仇人。修忍辱的機會很少,是仇人少,所以仇人很珍貴。咕驽仁波切曾經說過,有一人繞寺時,看見旁邊坐著一個人,就問:「你在做什麽?」坐著的人回答:「我在觀忍辱。」繞寺的人說:「混蛋!」坐著的人馬上說:「你爲什麽說我混蛋?」可見他沒有遇到修忍辱的境(仇人)一遇到「境」,就無法修了。還有個故事,有一位聽力不太好的老和尚,要去一座寺院,年輕的和尚問:「師父,您要去那裏?」 老和尚聽成一句壞話,于是說:「啊!你在說什麽?」年輕和尚說:「你好笨!」老和尚說:「對!對!」所以修忍辱,必須要有對象,才有修忍辱的機會。
學大乘精神的人,特別要感謝仇人的恩惠,因爲仇人給我們修忍辱的機會。同理?沒有可憐的衆生,不可能生起大悲心,大悲心靠一切可憐的有情衆生産生。入中論雲:「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菩提心具有初、中、後的殊勝功德。大悲心非常難得,是無上殊勝的法門。大悲心是緣一切可憐的衆生證得。一切衆生對我們有很大的恩惠,無論今生後世、修叁學、一切基道果的修持、佛果位等,都是緣一切有情衆生而證得。因此憶念一切有情的恩惠,會了解不能放棄任何的衆生。一般總是認爲有情衆生,離自己好遙遠,但是思維恩惠,無形中把距離拉近!所以修習悅意的慈心非常重要。如何使自己遇到任何衆生,都能生起悅意、歡喜的慈心?有了悅意的心態(慈心),再加上認識痛苦的出離心,才能生起大悲心。
次于一切有情,先修平等心,再修慈愛。以慈愛水,滋潤心演,如有黃金之地,于之播下悲心種,將極順利旺生長。次以慈愛,薰習心續已,當修悉心。
先認識自己的痛苦,才能體會他人的痛苦。對一切果生,先觀修平等心,次觀修恩惠,再生起悅意救護之心,才能生起悲心。
使悉心,乃欲一切痛苦有情,遠離痛苦之希冀相。叁界所有有情,隨其所應,皆以叁苦相,受極痛苦。是故,當于一切有情修彼也。似此,薄伽梵曾告曰:「一時,使等有情地獄之衆有情,無間長時,唯沈溺于熾熱等諸種苦河中。」亦告曰:「如是餓鬼衆,多數感受,難以堪忍,饑渴苦火枯槁之極苦身軀。」顯然,旁生衆亦是,唯感相互吞噬、嗔怒、厮殺、傷害等苦。人衆亦是,感受遍求不得,相互仇恨、傷害、愛別離、怨憎會、貧困等無量苦。
凡由貪等煩惱,諸纏蔽心,抑或被諸惡見所擾亂,彼一切皆是痛苦因,如處斷崖,唯是極苦。縱是諸天,亦被壞苦所苦惱。諸享欲天神,彼等恒感死殁及墮落等恐怖,憂郁禦心,雲何安樂。
苦分爲:苦苦、壞苦、行苦。苦苦,以人而言,是痛苦的感受,如:生、老、病、死等。有些沒有直接痛苦的感受,而是由貪、嗔、無明,顛倒執著的惡見,或認爲「我」是常、一、自主的邪見,這一切俱生我執的顛倒執,皆是痛苦因。好比在斷崖邊,雖然暫時離開叁惡道的痛苦。但是具有痛苦的因,所以很容易墮入斷崖。何謂壞苦?是指有漏的快樂感受,即由煩惱産生的快樂感受。四禅天的天神,沒有苦苦、壞苦,但還是有行苦。
行苦,乃業與煩惱之性相,隨他轉之體性,一一刹那自然壞滅之性相,周遍一切衆生。
隨他轉之體性,是由煩惱及業所控製,在每一刹那,無自主、無止境的壞滅。由無常可以了解,我們是痛苦,由苦了解「無我」。因爲每一刹那轉換,所以不是常法,因爲由煩惱及業控製,所以沒有自主的能力,因此「我」不是常、一、自主。
以是,所有衆生,皆住苦火焰燃中。見已,作意思維,如我不欲苦,所有他人亦皆同。嗚呼!疼愛我之此等痛苦有情,如何由彼痛苦脫離出?謂知己受苦般,亦可以欲離彼之行相,以彼悲心,住叁摩地,或一切威儀中;當于一切時,于諸有情修習之。如雲,最初唯于衆親友,由見所受諸種苦,故當修持之。
當我們觀修悲心住叁摩地時,如果因爲時間,及坐姿覺得有點累,可以出定。出定後,可以靠念咒的力量,讓悲心保持住,自己和他人都想離苦得樂,我們有權力,也有能力離苦得樂,以這樣思維,觀想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
次,唯平等觀諸有情無差別,思維一切有情,唯是我親人,周遍思已,次當于諸中庸者修習。其時,如于親友般,平等人彼悲心。彼時,當于十方一切有情修習。其時,猶如愛兒受苦之母般,自感極苦,欲拔出苦之行相,悲心自然流露。于彼一切有情,平等而住,彼時,即稱圓滿矣,亦得大悲心之名。
大悲心的修持次第如前說。無論見到、聽到、想到任何人,不必刻意,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希求他人離苦之心,「猶如愛兒受苦之母般」,自然流露的悲心,才是真正的大悲心。
修習慈愛,最初由親友作起,欲彼過樂之行相。漸次,當于中庸以及怨敵修習。如是,串習彼悲心,逐漸,希欲現前披濟所有有情,將自然湧現。
修習利益衆生的慈心及悲心。慈心是讓他人得到快樂的心,悲心是幫他人拔除痛苦的心。有了慈心及悲心,爲衆生離苦得樂,想負起一切責任的心,稱爲「清淨意樂」。「七因果」的修持,先修平等舍,接著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清淨意樂。「自他換」的修持,也是先修平等舍,觀想自他平等,次觀取舍,再觀慈悲。所謂的「自他換」,不是自己與他人交換,而是每「衆生都想離苦得樂,這點是一致的、平等的。所以不能貪某人、嗔某人,因爲大家是平等的。一個很卑賤、很貧窮的人,也想早日脫離貧苦困境同樣有離苦得樂的心,爲什麽明知他也想離苦得樂,還要嗔他們呢?這是不合理的。
我們要思維愛他人的功德,和愛自己的過思。世界上任何的不安定或戰爭,都是由愛自己而産生,世界上的一切和平安樂,都是愛他人的心態而産生。可見真正對社會有益的是愛他心,對社會沒有貢獻的是愛己心,一切過患的根源是愛自己,一切功德的根源是愛他人。從凡夫到成佛,所有的過程,都是由愛他心、利益他人,而圓滿這一切。無始以來,一直都是愛自己,聽自己的使喚做事,結果至今還在凡夫地。假使好幾劫前,努力觀修愛他心,也許已經成佛了。所以思維愛他心,好比自己生命一樣,去愛護珍惜它。
修持愛他心,可以圓滿一切功德,因此自他換,就是把愛心擺在別人身上,爲了使愛自己的心降到最低,修取舍。呼氣時,把自己一切福德善行,舍給他人,吸氣時,把他人的煩惱過患吸過來。取舍法門是對治「愛我執」的法門。透過自他換修持,使慈悲心圓滿。如何修學他利之心,而生起菩提心?想要圓滿利益他人事業,必須成佛,因此以希求他利之心爲因,與希求菩提之心相應的發心,叫菩提心。
次,串習根本悲心已,當修菩提心。彼菩提心,行相分二:世俗及勝義。其中世俗,謂許誓以悲心,現前拔濟所有有情,爲饒益衆生故,思維願證成佛。以欲求無上正等圓滿菩提之行相,初發起心。彼複,如《戒品》所示之儀軌,當由安住菩薩戒之余智者處發心。
菩提心:一、世俗菩提心,二、勝義菩提心。希求他利之心及希求菩提之心,所産生的心,是未通達境之心,叫世俗菩提心。以觀察事物、思考對立性質,觀察勝義之心,叫勝義菩提心。使初發心堅固,必須受願心儀軌,爲了能行六度萬行,依戒品所示受菩薩戒。
如是,既發世俗菩提心,爲發勝義菩提心故當勵力。彼勝義菩提心,謂出世間盡離諸戲論,極其光明、勝義所行境、無垢、不動、宛如無風之燈明,持續不動搖。彼由恒時恭敬,長時串習奢摩他、毗缽舍那瑜伽而成辦。
勝義所行境,指勝義識所執境,無垢、不動、清淨無爲。勝義菩提心,是由方便世俗菩提心攝持,而得的空證現量、所以是出世間的,即緣空叁…
《修次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