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摩地、在證空叁摩地當下,無任何世俗相,此時意識和境,好比水溶于水,無二相之差別。此證量可以直接對治實執--輪回之根本無明。雖然方便品的慈心與悲心,也可以對治煩惱,使煩惱減低,但是無法正對治。唯有勝義菩提心(空證現量),可以把煩惱連根拔除。倘若只有菩提心,缺乏空正見,無法完全斷煩惱,反之,若只有空正見,無法去除所知障,因此是需要雙修的。
長期串習奢摩他及毗缽舍那,即止觀雙運。勝義菩提心,是以止觀雙運叁摩地證得的。需要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先聽聞空性義理,再以叁摩地之力專注于空,依修行次第,慢慢生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此乃奢摩他。于奢摩他專注緣空性當下,會再次生起另一種的身心輕安,于此中觀察空性的智慧,謂之毗缽舍那。以奢摩他及毗缽舍那雙運,才能證得勝義菩提心。雙運的功德不是稍作修持,短時所能成辦。如同西藏祖師密勒日巴大師,雖能即身成佛,亦是經長時苦行,努力串習而成就。當初釋迦佛雖已成佛,爲令衆生了解,示現苦行相,最後方得成就正等正覺。我曾看過,珍藏于博物館的釋迦佛苦行相,有位仁波切正好帶回印度,我因追念而禮拜叁次,感受極深。如果大家能恒時瞻仰思維,釋迦佛的苦行相,對我們有很大的策勵作用。許多人認爲佛陀行六年苦行,我們只要六星期即可成佛,或以密教閉關叁年一月半就可成佛,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其實世尊示現六年苦行,有很大的用意。把目標放遠,修行成佛,快者叁大阿僧祗劫,也許更長久。密教的即身成佛雖然可能,但本身必須具足條件,長時的淨罪積資,非是一蹴可幾的。因此勝義菩提心,也是需要長期串習奢摩他、毗缽舍那,才能成辦。
如《聖解深密經》雲:「慈氏!當知幾諸聲聞衆、菩薩衆、如來衆之善法,所有世間、出世間,皆是奢摩他與毗缽舍那之果」。彼二能攝一切叁摩地故。所有瑜伽師,一切時中,定當依奢摩他、毗缽舍那。如被《聖解深密經》雲:「佛告曰,如我所示,任何聲聞衆、菩薩衆、如來衆之叁摩地諸行相,當知一切皆爲奢摩他與毗缽舍那所攝。」
奢摩他即「止」、毗缽舍那即「觀」。何謂「止」?專注一境,心不外散,斷除內外一切幻想,內心安住于善所緣境。藏文直譯:「安住」。遠離內外一切幻想,稱爲「安」,心專注一處,稱爲「住」。「觀」亦曰「勝觀」,以奢摩他專注于所緣境之後,再以智慧觀察所緣境之究竟性質,此時觀察心極其細微,所得也是深奧殊勝,故曰「勝觀」。此觀察方式比原先殊勝,所以稱爲「勝觀」。亦即由九住心,慢慢改善內心,令心于境能任運安住,若時生起身心輕安此叁摩地即爲奢摩他。再以智慧觀察所緣境上之究竟性質,而得不共身心輕安,此智慧稱爲「毗缽舍那」。
唯有串習奢摩他,諸瑜伽師無法斷障,僅暫時駕馭煩惱耳。無智慧光明,不能善滅隨眠故,無法善滅隨眠。是故,彼《聖解深密經》雲:「靜慮駕馭諸煩惱,智慧能善滅隨眠。」《叁摩地王經》亦雲:「縱然修彼叁摩地,彼不能壞計我想,彼煩惱故極錯亂,如此勝行修禅定,設若妙觀法無我,分別觀被若修習,彼乃涅槃果之因,以彼余因無寂靜。」
恒常修習奢摩他,僅能暫伏煩惱,使之暫不現行而已。無空證智慧,無法斷煩惱習氣種子--隨眠。隨眠分習氣及種子二種。如果現在有蚊子叮你,嗔的隨眠種子將會現起,覺得蚊子是障礙,爲何會如此?因爲有嗔心的隨眠,遇到外緣就會現起。種子與種子之間有隨眠,但沒有外緣不會現起。阿羅漢有過去所留之善惡隨眠習氣,但惡隨眠沒有外緣可生起煩惱。外道宗義師修禅定,亦可達到非想非非想天,但無法減除煩惱根本,此無明是極錯亂識。有一外道師人定好幾年,出定後發覺長發已被鼠輩築巢,而起了極大嗔心,頓時禅定功夫全退失,是故禅定力量,不能完全對治煩惱。因此必須先認識無我,安立無我之後,以奢摩他爲助伴,再以善擇諸法之智慧去辨別,方是涅槃果之因。除此,無其他寂靜之因,也就是妙觀慧之外,別無他途。長期串習空正見,使之日漸增強,無明自然減弱,甚至徹底斷除。雖然慈悲心與菩提心,是成佛之因,但煩惱之正對治,除空正見別無其他。
《菩薩藏》亦雲:「凡未聞此菩薩藏法數,未聞聖法毗奈耶,僅執叁摩地以爲足,隨我慢勢力,將墮我慢中,不能脫離生、老、病、死、哀傷、呻號、痛苦、憂愁、诤鬥,、六道衆生,不脫輪回,不能盡脫苦蘊。了知彼已,如來告曰,隨順由他聞,將由老死脫。」
輪回的痛苦,包括生老病死等苦蘊之因,皆由無明而産生,爲業和煩惱所控製。六道衆生,若不能脫離煩惱,就不能脫離輪回,應聽聞善巧上師的空性教授,依此脫離輪回生死城。
以是故,欲斷諸障礙,出生遍淨慧,當住奢摩他,當修智慧。如《聖寶積經》亦告雲:「住戒證得叁摩地,得叁摩地修智慧,以智獲得清淨慧,以清淨慧戒圓滿。」
以奢摩他爲基礎,再以證空毗缽舍那,斷除諸障礙煩惱。由持清淨戒而得定。由定産生慧。空證現量是真正的道谛。在家居士以五戒爲基礎,出家衆以沙彌戒、比丘戒爲基礎。有了戒體就會遵守學處。接著以正念、正知判斷有無違背學處,以正念警惕自己,以正知辨別善惡。如:傷害別人時,因爲具正念而起警惕心。因爲具正知而中止加行意樂。
及知即判斷力,具有辨別是非之能力。正念是由隨順聽聞正理、如理思維,憶念意識正確、不違背學處。譬如講話或背誦時,靠先前意識之億念,此乃正念的作用;另有一意識,辨別憶念有無錯誤,此意識是正知。正念正知隨時存在,持守學處時,若有正念正知,能避免違背學處,因此很重要。有正念正知的警惕心,不至于放逸、懈怠,甚至夢中亦如是。長時串習正念正知,意識容易安住于所緣境。以正念持戒,再以正知辨別,意識有無持境,有無散亂。正知應當靈活,反應要快。學定時,雖然能安住于所緣境,但內心不專注、無力、空洞,此時僅有住分,缺乏明分與專分,專注力量不強,所緣境看不清楚。修禅定需具足叁要件:(一)住分、(二)明分、(叁)專分。透過戒體,不斷串習正念正知,再以意識緣念,就容易專注于一境。
不遵守戒律很難學習禅定。因爲無法得到標准的正念正知,放逸的人無法專注一境,內心會馬上往外散亂,即使堅持坐下去也會很累,因此持戒是得定的基礎。總之戒能遠離向外散亂,定能遠離內心散亂。證得奢摩他的殊勝功德,是身心相續能隨意任運。證得著摩他及毗缽舍那時,想緣一境,馬上可以任運安住所緣境;安住之後,也可以任運觀察究竟性質,此乃止觀雙修之殊勝。如:水往地面散開流,力量不大,如果集中在一個水桶裏,再往下倒,力量就大了。同理,目前我們的心是散亂的,若以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的力量,收攝內心並安住于一處,再以智慧辨別所緣境的性質,將會更清晰明了。是故,依戒生定、依定生慧,欲證勝義菩提心,需要奢摩他與毗缽舍那雙修。
《聖大乘修信經》亦告雲:「善男子!若未近主智,我不說諸菩薩信大乘,如何出生大乘。善男子!以此法數,如是,菩薩信于大乘,成爲大乘,皆可也。當知彼一切,皆以無散心,正思義及法而出生。」唯以離奢摩他之毗缽舍那,瑜伽師之心境,將成渙散,如處風中燈,將
不堅穩。
倘若不了解空性,菩薩們無法對大乘産生堅固的信心。因此修學大乘的菩薩,不能散亂。若無止觀雙運的空正見,無法得到解脫,因爲無法專注于所緣(空性),好比風中燈,不穩定、不堅固。
以是,不生極明智慧光。故當依似此二。彼故,《聖大涅槃經》亦告雲:「諸聲聞衆,不見如來種,叁摩地強烈故,智慧微劣故。諸菩薩衆,雖見然不明。智慧強烈故,叁摩地微劣故。如來遍照一切,奢摩他及毗缽舍那相應故。」以奢摩他勢力,如燈不爲風動,心不爲妄分別心風所動搖。以毗缽舍那,盡斷惡見垢,不爲諸余所乖離。如《月樓經》所雲:「以奢摩他勢力無動搖,以毗缽舍那將如山般。」故當住彼二而行瑜伽。
必須依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産生的空正見,才能正對治,輪回的根本無明。「如來種」,即如來佛性或佛的法身,如來遍照一切,即究竟法身。佛的智慧法身(究竟法身),唯有諸佛,才能以現量了解,不是菩薩的現量,可以了解的。智慧法身的現量,唯有諸佛具有。至于「如燈不爲風動」的作用,是由奢摩他所産生.毗缽舍那的作用是,當智慧堅定後,再以奢摩他,「斷盡惡見垢」,不曾被其他的逆緣,所幹擾破壞。
以密教而言,分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一般瑜伽部以下認爲,毗缽舍那是修觀,但是宗大師說,無上瑜伽部是修止觀。修無上瑜伽(深明不二智慧、空樂不二智慧),在深明不二智慧,或緣空叁摩地時,唯有止觀。但是顯教及密宗瑜伽部以下認爲,毗缽舍那屬于修觀。
于彼最初,一時,瑜伽師問:「其以安樂,迅速成辦,奢摩他及毗缽舍那,當漸依奢摩他及毗缽舍那資糧。彼中,何爲奢摩他資糧?」謂住隨順處、少欲、知足、盡斷鍺雜務、屍羅清淨、盡斷貪等妄念。
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需要雙運,但是此二者的修行次第,首先是要證得奢摩他。而且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是因緣和合而産生,因此因緣要齊全。住在不喧嘩、安靜的地方,個人要少欲、知足。所謂不滿足,是有了還想要,斷除不滿足就是知足。
彼中,當知隨順處,是具五功德者,謂無劬勞能得衣食等故易得;人不凶惡,未住怨敵等故處所善;無病之地故地良善,友伴具戒見同故友伴善;日間無衆多人故,又夜靜聲寂故具足善。
若問:何爲少欲?謂無增上貪著衆多、上好法衣等。若問:何爲知足?謂僅得粗陋法衣等,常能知足。若問:何爲盡斷諸雜務?謂盡斷買賣等惡事、與在家出家衆太親近、行醫、星算等。若問:何爲屍羅清淨?謂于…
《修次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