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次中篇▪P3

  ..續本文上一頁根本教理就是「四谛」。

  我們要了解,無明是可以斷除的。如何斷除呢?所持的境是有,還是沒有?空性是否存在?仔細去觀察、了解實際上的情況,抉擇無明與空正見,何者爲正確?假使了解實際的情況,就能了解無明是顛倒識,它所執著的,與實際是不符合。這時才會深信,無明是可以斷除的。先思維,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境與相,實際上是否存在?是否符合實際的相與境?經雲:「一切的法並非真實有,但是由于無明的串習,看到真實寸在。」諸法所現的相,以及它本具的相(究竟性質)是不符合的!由此而安立了二谛--世俗谛與勝義谛。四部宗義都講到二谛的道理,這裏以中觀應成所講的二谛道理爲主。

  總而言之,由名言識所安立的法,稱爲「世俗谛」;由勝義識尋找觀察而得到的,稱爲勝義谛。因此我們要體會,真正四谛的內涵,首先要了解二谛。以中觀宗義去體會,可以得到正確的二谛道理,而且會了解輪回是可以破除,解脫是絕對可能的!進一步了解,滅谛絕對存在,僧寶也是存在。因爲滅谛是心的功德,當體會到滅谛的寸在,證得滅谛的聖僧(僧寶)當然存在。這時才會了解佛陀是存在的,更深信佛、法、僧是存在的。

  聽到「佛陀」這個名詞時,不僅代表二千五百年前的聖者而已,對佛陀的看法、體會、感受會完全不同。因爲你了解,佛陀是經過這次第的修持,才得到圓滿的滅谛。聽到「法」,不會覺得最捏造出來的幻想,而是由強勁的對治力,破除煩惱而得到,所以相信法寶是存在的。這時對叁寶所産生的信心是不共,而且是非常強烈的。具有滅谛與道谛功德的僧寶,是不可思議!非常殊勝!從內心深深地體會到,對叁寶的信心,不只是虔誠的信心而已,是淨信心,是依見到正理而産生的信心,不會動搖、非常堅固。佛法僧叁寶不是曆史,確實是存在,具有相當殊勝功德。要産生這樣堅定的信心,必須了解二谛與四谛的道理,以及了解一切法,都是由因緣而産生。所以修次中篇說,必須依無謬、齊全之因緣,才能成佛。

  殷重行于錯謬因,縱經極長時,然不獲所欲果。譬如,由山羊擠牛奶般。由未觀所有因,亦將不生果。蓋無任何種子等,不長苗芽等果故。以是,欲得彼果,當依所有無謬因緣。

  想成辦果,其因必須具備叁條件:性質無誤,數量齊全,次第無誤。假使因緣不齊全、錯誤,是不可能成就佛果位。錯謬之因,無論曆經幾千劫,都不會得到果報的。一切有爲法,都是由因緣而産生,今生的快樂痛苦,也是由因而産生。就如;發願想要富有。雖然有發願的力量,但還是要靠自己去實行。常常有人祈求上師,賜予萬事如意、事業順利……等等,這些都是錯誤的。佛陀曾說過:「自己是自己的依估,自己是自己的救護主。」所以能救自己的人是自己。並非是上師。當然上師是有些幫助,但最主要靠自己。當業果成熟時,佛陀也無法救你。佛陀在世時,釋迦族快被另一位國王毀滅,佛陀的大弟子請求佛陀,挽救此不幸的事件。目犍連尊者雖以神通力,也無法改變現前的惡果報,因爲神通是不敵業力的。當死緣成熟,縱使抱著佛陀的法相,或則佛陀親自給你藥,也無法因此得救。

  嗔心的對治力是忍辱。當我們不斷地串習忍辱,由忍辱的力量,使嗔心減少到最低,就不會得到嗔心所産生的痛苦,自然而然得到快樂,同時也會使他人快樂。爲了得到真正的快樂,必須讓自己內心建立對治力。不可能祈求上師,讓我們不要貪心、嗔心、癡心,必須靠自己去達成。假使不想有嗔心、貪心所産生的痛苦,必須串習忍辱,或觀不淨觀……等,如此才能對治。所以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內心上,改善內心非常重要。

  「寶鬘論」說,能言善辯者,不代表懂佛法。擅長持咒、念佛,並非我們所要追求的佛法。我時常提到,身、口可以做到的大禮拜、繞塔、持咒……等,並非真正的佛法。譬如:一位老太太去繞塔,手上也撥著念珠,表面上好像在念佛,但另一面卻在跟她的同伴聊天,「最近有沒有什麽趣事啊?和家人如何啊?……等等」。身在繞塔,口中也念念有詞,但所念卻是一般世間的俗事,因此能專心緣于一處,念一0八遍佛號或咒語,是非常困難的。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心上,並非在身、口。思維無常或空性時,有沒有生起煩惱?一旦有煩惱,無法生起虔誠皈依的信心,也不會有任何的善念,心存善念時,絕對不會生起煩惱。有些格西很會講經說法,但沒有調伏內心,非常可悲!所以,「因」必須無錯誤,而且齊全,由內心來建立。

  若問:一切種智果位之因緣,彼等爲何耶?謂似我猶如天生盲,無法示彼等,然如薄伽梵,現證圓滿已,對諸所化機所宣者,我亦將以薄伽梵語作宣說。于彼,薄伽梵曾告曰:「秘密主!彼一切種智之智慧,是由大悲根本生,是由菩提心因生,是以方便臻至究竟。」是故,若欲證得一切種智,當學悲心、菩提心及方便,此等叁。

  一切種智果位的因緣,可分爲叁:一、現前分,二、粗分隱蔽分,叁、細分隱蔽分。由五根識修持的因,稱爲現前分。無常、空性等,非是現量可知,必須以正理抉擇體悟的,稱爲粗分隱蔽分煩惱層次有多種,我們的意識粗淺層次亦不同。雖有極細微的意識産生、但是無法以現量見到,或以正理抉擇體悟,必須慢慢培養,累積經驗,長期修持。以目前而言,想了解這種極細微的煩惱,及意識層次、既無經驗,亦非現量可知,唯有依靠佛陀的教義。如何相信,意識有細微的層次呢?因爲佛陀,亦是由凡夫成佛的,然後把所修證,對所化機宣說,故可以相信有細微隱蔽分。

  如何以完整齊全的因學佛?發心、大悲心、六度萬行等,方便品的修持。主要以大悲心爲根本,生起的世俗及勝義兩種菩提心,加上方便行的正加行證得。悲心,有無量悲心與大悲心等。這裏所指的根本悲心,是清淨意樂所生起的悲心,即大悲心,此乃菩提心的根本。若有大悲心,就可能圓滿無上菩提,若無大悲心,無論如何精進努力,修持幾百億劫,也是不可能證得佛果。

  如果悲心、菩提心等方便都具足!因緣齊全,即使不想要佛果,也會自然産生。所謂世俗菩提心,就是發心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空證現量智慧。「道炬論」雲:「智慧離方便,方便離智慧,俱說爲縛故,二「俱不應舍」。也就是要認識世俗與勝義,以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的修持,才能證得佛果。圓滿菩提心與方便品的修持,可以證得他利色身;成就智慧品,可以證得自利法身。因此,法身與色身,也是由同類因(智慧與方便)而産生,智慧與方便,則是由二谛而安立。總之,目前所看到的一切,皆是自性空,在自性空當下,又是緣起。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安立二谛的當下,修持智慧和方便,得到佛果位。

  若發悲心,諸菩薩現前拔濟一切有情故,定成誓盟。次,明我見已,將恭敬趣入,極艱難行,必無間斷,長時修習福德與智慧資糧。既入彼已,定修圓滿福德資糧。若圓諸資糧,則如于掌中,證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種智之根本,唯有悲心,當由最初即修彼。《正法集經》亦告雲:「薄伽梵,菩薩不應學極多法。薄伽梵,菩薩若善持一法,善爲觀察,彼之手中,已握一切佛法矣。若問:爲何一法?即此大悲心。」

  這種悲心,就像對自己心愛的獨生子,但不是對單獨的衆生,而是對一切的衆生而産生的。由此悲心的力量,生起--爲了使有情得到水久的快樂,我一定要成就佛果位之心。爲了一切有情努力,無論是否能完成,我都要去做。這點非常重要!由內心深處生起強烈的責任心,即清淨意樂,由清淨意樂生起悲心,由悲心生起菩提心。

  諸佛薄伽梵,以大悲心遍攝持,已獲一切自利圓滿,乃至有情界盡前,常住于世,然所作不似聲聞,入涅槃城最極寂靜中。觀照有情,遠離涅槃城,如離焰鐵屋,故諸薄伽梵之無住涅槃因,乃彼大悲心。

  大悲心殊勝之處是離二邊,使你遠離輪回,以及自利涅槃的寂靜樂。由于大悲心之故,雖在寂靜當中,心依然系著一切衆生,諸佛菩薩因此,圓滿自利利他的一切事業。

  此中當诠,修持悲心次第,最初即人,著手起行。起初,暫修平等舍,于諸有情,當除貪或嗔,成辦平等心。

  修悲心之前,先修平等舍。親怨的分別,是由內心貪嗔引起。因此由思維貪嗔的過患,修平等舍。

  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要生起菩提心,首先要了解衆生的痛苦,所以認識痛苦很重要。例如有人生病,要先知道得何種病,病越嚴重,我們的憐憫心會更強。沒有産生相當的憐憫心,也許是不清楚病嚴重的程度。有人修憐憫心,卻無法使心力提到最高,因爲不了解,衆生真正的痛苦是「行苦」。了解自己所得苦蘊之身,對自己的影響,和所受的痛苦;轉一個境,他們也是同樣的痛苦,這時憐憫心才會自然生起。

  譬如乞丐,本來就一無所有,不會互相輕視;但是稍微有點權勢地位,就會産生競爭、嫉妒、輕視的心,所以煩惱比較重的是較有地位的人。當我們真正了解輪回的痛苦,可以觀想,他人的煩惱比我們重,所得的痛苦比我們嚴重,如此思維,可以對他人産生憐憫心。因爲認識痛苦而生起大悲心,爲了使衆生得到真正的快樂,離開痛苦,除了必須了解痛苦,還要加上愛護他人的心,以及慈心。假使無法百分之百愛護衆生,就無法生起真正的悲心。

  菩提心的修持有兩種:一、自他換,二、七因果。自他換,可以透過空性智慧修持,比較—穩固和殊勝,當然七因果也是很好的修持。無論任何修持,都是以平等舍爲基礎。若沒有平等舍,修持菩提心時,對某些衆生,比較容易生起憐憫心,有些比較難生起.這是沒有修持菩提心的過患。

  思維一切有情,皆欲安樂,不欲痛苦,無始輪回中,無何有情,未曾百次爲我親人。周遍思之,此若俱只數,或有于之生貪,或有起嗔,故我當以平等心,對待諸有情。作意思已,…

《修次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空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