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系運用正知,正知一覺沈掉發生,立即作主將心攝住,此力即作主攝心之力,是爲加行力。但行人往往于沈掉生時,苦于不能立即作主將心攝住,竟隨沈掉以去。此不能作主之故,是在無加行力,無加行力是爲五過之一。
(十叁)不舍加行若修定已離沈掉等過,心住所緣清明而且堅固時,尚存對治之心,是爲不舍加行,亦五過之一。
(十四)九種住相:
[一]念住:攝外攀緣。離內散亂,最初系心故。(道次略論釋雲:[一]內住。莊嚴經論雲:心住內所緣是也。)
[二]等住:最初系縛粗動心已,即于所緣相續系念,微細漸略故。(道次略論釋雲:[二]續住,初所住心,莫于余散,于彼所緣相續而住。[一串珠])
[叁]安住:或時失念,于外馳散,尋複斂攝。(道次略論釋雲:若因忘念于外散逸,了知彼已,仍還住彼所緣。[二住雖能住緣一串珠之久,但散亂起已,須間時方覺。叁住時,則當時散亂當時即覺,仍住所緣。])
[四]近住:從初以來,爲令其心于外不散,親近念住故。(道次略論釋雲:寂靜菩薩說:是爲以心自性從廣大中數數收攝,令其細微上上而住。上師口訣謂叁住時之余散,是爲忘失所緣之余散,四住時雖有余散而不忘失所緣。攝心之力已成自性,時時恐其心過廣大,失之余散,而數數收攝,使之微細向上而住。從廣大中,亦有思惟散逸種種過失,因而收攝其心之意。)
[五]調順:從先以來,于散亂因色等法中起過患,想增上力故,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道次略論釋雲:調伏者,思惟叁摩地功德已,歡喜叁摩地是。上師口訣謂,見定功德,歡喜于定,因此樂于滅除定障。此由四住時念力已強,數數收攝,漸入細微,則易生沈。故于五住思惟叁摩地功德,使心情高舉。此種高舉之力,即能除去四住時所有之沈,故稱爲調伏叁摩地。在四住時有粗沈,五住時已無粗沈,僅有細沈。五住以上粗沈粗掉悉無。)
[六]寂靜:于憂動心散亂、惡覺、隨煩惱中,深見過患,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道次略論釋謂:寂靜,謂于散亂觀其過患,于叁摩地寂其不喜。此處散亂指叁摩地相違之隨煩惱。見此違品過患,既遮止已,對于叁摩地不喜之心亦戢止。凡住心前後有關,叁住心雖不忘所緣,而有外散之慮,故四住即向內收,不使稍有外散。既不外散,住分已穩,而有生沈之虞,故六住心又防微細散亂,此種微細散亂,或稱爲叁摩地不順方,或稱爲不喜叁摩地。在五住六住時,絕無忘失所緣之事,但仍有一分貪、嗔、慢、疑、害等細微散亂。六住則並此細微散亂而戢止,一心專注叁摩地,不使于叁摩地有絲毫不喜之心。五住與六住之別者,五住斷微沈,六住斷微掉。)
[七]最極寂靜:或時失念,散亂覺等率爾現行,即便製伏令不更起故。(道次略論釋:七住最極寂靜,謂于諸貪、憂、昏沈、睡眠等而寂之靜之。在七住時本己無貪憂等生起,而有微細貪憂將起之勢。此時心力,並此將起之勢亦能立覺而使之寂滅。七與五六差別者,五六住時,時有戒備沈掉之心,以五住細沈尚有力,六住細掉尚有力故。七住則細沈細掉已經摧殘,如盜已手足重傷,無有甚力,與貪憂等相狀相同,如來時立能寂滅。習止,唯五住較難,因五住粗沈已去,惟余細沈,此時心如虛空,最易誤認已經得定。因此鑄錯者甚多,迄第六七住,則已知彼時之止尚有過,而從如空之心透穿而出,故尚較易修。)
[八]專注一趣: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勝叁摩地故。(道次略論釋:八住,專注一境,謂爲不勵力運轉而勵力也。所謂勵力運轉者,爲求獲得九住時任運平等而轉之止,故此時尚須勵力作行,使一座中能一心專注也。七住可謂不受沈掉害,八住則絕無沈掉。此何故,由勵力作行,一心專注故。九住則並此勵力作行亦不須用,而惟任運平等而轉。)
[九]平等攝持:善修習故,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故。(道次略論釋:九住等持,寂靜說,以修專注一趣故,無所發趣,任運而轉,獲得自由。修次中篇說,若心平等時,應作舍。所謂心平等者,謂無沈掉。專注一趣,即第八住之異名。由八住專注一趣,串習已熟,故九住心可不作行,即能任運而轉,如讀書已熟,任運脫口而出。)
(十五)六力;
一、聽聞力。凡人未入定時,恒不能自見沈掉等相,及至初住,能住所緣刹那之頃,始覺沈掉紛乘,苦于分別心多,住緣力弱。然此刹那住緣之功用,亦由耳聞所緣之教授而生,用耳聞教授之力,能住所緣刹那之頃,雖住所緣,分別力強,住緣力弱。
二、思惟力。二住時,因初住耳聞所緣之名,加以思惟,故能住緣約一串念珠之久,但沈掉之力仍強,不過較初住爲好耳。
叁、憶念力。初住,沈掉是不斷而來的,二住,沈掉是歇一歇又來的。于其來時,恒不能立刻覺知。故以入定未入定兩端而論,在初二住時關于未入定之支分較多,及至叁住,沈掉生時立刻能覺察。及至四住,沈掉生時,預先能覺察,故自叁住以上則入定方面之支分較多,沈掉方面之過患漸減,是皆由憶念力之功德所致也。
四、正知力。及至五住,能生微許輕安(其實初住時已有少許,特不甚覺耳。)但尚有沈之細相存在,此時除執正念之外,對于定之功德,宜生愛樂,稍舉其心。六住尚有掉之細相存在,此二住之對治,皆用正知力。五住用以觀沈之有無,六住用以觀掉之有無。
五、精進力。七住沈掉細相雖已皆無,但沈掉之習氣尚存,故用精進力以斷此習氣。八住,沈掉之習氣已無,爲欲住于完全無過定中,故用精進力,不使習氣複生。
六、串習力。九住,心一住緣便無沈掉,加行之心,完全不用,任其自然。如再用力觀察沈掉之有無,反爲加藥成病,故純住一種串習力而已。所謂串習力者,即正知正念二力,已習熟而串通之之謂也。頗邦喀仁波伽雲:譬如念綠度母咒,初猶防檢過患,及念既穩,任運念去,不複再事防檢矣。九住無功用相,正複如是。
(十六)四作意。
一、力勵運轉作意,念住(內住)等住(續住)中、有因初二兩住各種過患勢力尚大,故須力勵運轉其心,住于所緣。
二、有間缺運轉,叁住至七住中有此住,即對于沈掉隨來隨斷之作意。
叁、無間缺運轉,八住中有此住,因精進力,已無沈掉間斷定力。
四、無功用運轉,九住中有此時,完全顯現輕安。
(十七)輕安。心之粗重既去,對于善事有堪能性,是爲心之輕安。此種心之堪能性發生時,即有一種堪能之風自頂而生。(自頂向中,當獲得如初剃頭有人以暖手溫頂之象。)蓋人在胎中,心與頂近,漸長成人,心與頂遠,故堪能之風自頂發生,此風動時能引生心之輕安,心之輕安生已,此風隨即遍于全身,于是引生身之輕安。如在軟絮之中,輕妙無比,異于尋常。而身之善法堪能性亦隨之以生,身既得安,心隨以喜,是爲身心雙方之輕安。此輕安既得,此時樂趣喜趣,覺有不能自持喜極之象,稍久則輕安之感覺漸微,實則輕安漸穩,已成一種不變之輕安,是爲特殊之輕安。
(十八)得定。得上輕安,即爲得定,是爲色界定,初禅之前分。既得此定,則色聲香味觸男女之分別一切皆斷。出定之後,除所緣之外,一切皆空,身心雙方輕安,漸漸細微,心境明澈,能察微塵而知其數,覺另生一種新身一般。
此定是觀之所依,內外道所共。若是外道,就此定中,加以觀察上界功德及下界過失,由此別別觀察之慧,引生一種輕安,始名曰觀。一切神通變化皆由此生,然不能斷煩惱性,縱至無所有處,亦不能出生死。內道就此定中,加以修空性等觀,斷除煩惱根本,成阿羅漢、成佛矣。
(十九)再論所緣 初修時所緣,皆僅觀粗略之相,每日分十余次修習,修習稍頃又放下,放已又提起,少分少分逐漸練習,迨其心自然而然與所緣相合時,則將修習時間逐漸增加。
(二十)斷沈秘語 如沈過甚,余法不能遣除時,則想于臍腹中(先作腹空想)有如芝麻子大之光一點,或白色,或紅色均可。繼想我心即在此光點之內(或想光點即是我心亦可。)住念稍頃,口呼「拍」聲,觀想此光,由中向上直沖,越頂門而出,飛騰空中甚高,與虛空相合,即想我心亦與虛空相合,同其寬廣無際,即攝持此想而住。如或散亂,即從頭依次重想而住,二次或叁次,一任其便,如沈已去,則複攝心仍住所緣,是爲息心合空之秘法。
(二十一)斷掉秘語 如遇掉舉太甚,則數息,以一呼一吸爲一息,數至五息,徐徐觀想此息作白色,下運至臍。複想下半身,前後陰各有氣爲黃色,自下而上,與白氣相接,將身向下稍一放松,即想我心在是,住念稍頃,如感不快,則徐徐將氣自鼻向外呼出,如一二次,是爲息瓶秘法。
修定法要竟
修定修觀法
依叁界法王宗喀巴大師法流傳承具足無緣
大悲至尊具德恩師功德名稱亟難贊說色拉
寺拉穰巴格西廣法寺堪布昂旺朗吉 口授
郭和卿 譯
黃隼高 筆記
修觀法要
師曰:觀藏語爲他通。今所講者,系第五代DL阿旺羅桑嘉措所造,名《文殊法語》。
修觀法有叁:一、修觀資糧,二、修觀法理,叁、正修觀時之抉擇。
觀者,約言之,觀甚深空性是也。亦可謂觀者,所以使人證知甚深空性者也。亦可謂觀者,以甚深真空性爲所緣也。
修觀法甚多,今依宗喀巴大師親承文殊之傳者。
生起空見主因有:一、忏罪集福。二、對于上師本尊不二之啓請。叁、依聞知空性爲因,輾轉增上以思維之。文殊語宗喀巴大師雲:以叁因合修,生起空見不難也。
修觀之路有二:一、以空性爲所緣而修止,二、由得止後而修觀。
今所講者,系依第二路,故合修止及前述叁因是爲修觀四種主因。以未得止而修觀,難生起故。
所以必須聞思輾轉增…
《修定修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