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次中篇

  修次中篇

  蓮花戒大師作

  喀覺譯

  丹增嘉錯仁波切講授

  悲智學佛會整理

  梵文雲:跋瓦納乍瑪

  藏語雲:修次中篇

  一、前言

  從今天開始在正覺大塔(菩提伽耶)旁,難得有此殊勝因緣對你們講法。首先講「修次中篇」,之後是「菩提心贊」,梵文和中文都有翻譯,而且也有多種語言的譯本。「修次中篇」最主要講空性的道理--「空證智慧」,也就是「中道」!

  修次中篇

  「修次中篇」是蓮花戒大師所著作,他是一位具善巧以及成就的大師。在西藏「修次中篇」是一部非常聞名,同時也是很具價值,十分重要的著作。透過「修次中篇」,能使我們對于佛法的概要,有更深的體會以及了解。倘若我們是佛教徒,卻不了解佛法大致上的架構,將無法成爲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從「修次中篇」的空性道理,再透過「菩提心贊」(寶炬論)的內容來實行。接著講佛子行叁十七頌,這是無作賢所作,共有叁十七句偈頌,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佛子行。

  我是從薩迦的桑吉仁波切,得到「修次中篇」的傳承。桑吉仁波切是從拉薩的桑耶寺,天欽仁波切的上師處,得到「修次中篇」的傳承。他的上師是甯瑪的上師,那時正在思維「修次中篇」的內容。至于薩迦仁波切,如何得到「修次中篇」的傳承,我們不清楚。只能肯定桑吉仁波切,從甯瑪上師得到傳承,再傳給我的。佛子行叁十七頌,是從噶舉的咕驽仁波切得到傳承,咕驽仁波切是從佐千仁波切得到傳承的。

  這幾天我主要講,「修次中篇」與「佛子行叁十七頌」。也會以很扼要的方式,爲你們口授,主辦單位要求的「心經」傳承。還有念誦「菩提心贊」,以及做簡單的解釋。我是在噶舉的咕驽上師處,初聞佛法時,聽到這部「菩提心贊」(寶炬論)的,我的傳承大致如此。接著我想爲你們口授,宗大師所作「緣起贊」的傳承,以緣起道理禮贊佛陀身、語、意叁功德,因爲佛陀了解「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贊歎佛!此傳承是從昆努的格西得到的。「緣起贊」及「了義不了義經」的傳承,現在已變得很稀少了,尤其在西藏的衛藏地區。這幾天我們可以互相研究討論!這裏的負責人員,准備的非常齊全,雖然是帳蓬,從外面看不是很雅觀,但是能夠擋風遮雨、遮陽光就可以了,我爲他們的准備周到,說聲謝謝!

  在此地傳法的緣起,是因爲正覺大塔乃佛陀成道之地。大家有此難得的機會集聚一堂,思憶佛陀的功德,以及追隨佛陀曾經走過的路!這是最重要的。應該如何追隨呢?了解佛法的內涵,依教奉行!我個人不是很精通佛法,但我會把所知道的,盡量爲你們解釋說明。我努力以清淨意樂傳法,也希望弟子們,以清淨意樂聽聞。假使如此,將是清淨的佛法事業,功德圓滿!希望大家互勉互勵。首先念皈依祈禱文,主要禮贊佛陀。接著忏悔、回向、念心經、文殊師利菩薩禮贊文,以及供曼達拉。剛剛念誦的皈依發心,是調伏自己的內心,發心爲一切有情圓滿菩提,以很強烈的意樂,讓自己生起菩提心!「諸佛正法衆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皈依境是佛法僧叁寶,主要的皈依對象是法寶。「我以所行施等善,爲利有情願成佛。」菩提心是希求菩提之發心,具足利益他人以及無上菩提,二種希求之發心。「直至菩提我皈依」,是非常強烈、長久性的皈依、未證菩提之前都要做到。思維若證得圓滿的佛果位,就能如實地、真正地利益一切有情衆生。「諸佛正法衆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爲利有情願成佛。」此偈包涵智慧與福德兩種資糧,但主要是福德資糧(六度萬行),即以布施等一切善功德,回向無上菩提!爲了圓滿自利與他利二事業!如此思維,就是很強的皈依心」。

  這次各地信徒雲集,包括西藏流亡的難民、還有外國人,大都爲聽法而來。能在殊勝的聖地討論佛法、是讓我們積福的珍貴因緣,我非常的隨喜此淨罪積資的機會。我個人認爲,只有追隨佛陀的智慧,才是個精進的比丘!我非常歡喜,佛陀所指導的深奧道理,因爲仔細探討研究,會發覺佛法中所涵藏,更微妙的道理。它有廣大的思維空間,可以讓我們深思;真正去實行時,發現確實對我們,有實際上的幫助。佛陀在此出世,也在此成就佛道,我們應該好好保護聖地。當然,有很多人來朝聖,也有很多人想維護和改善環境,印度中央政府,曾有計劃的負責維護此地區,目前還在改善當中。

  所謂「法」是建立在內心上,並非靠外境、外緣去改善調伏的。我們所講的「佛法」,不是建立在天空上;回教也不是存在于教堂或者字面上,說到基督教一定想到十字架。所以當我們講到「教法」、「宗教」時,會認爲是外境的事物,這是錯誤的。真正的教法,是建立在內心上,未調伏的心,使之調伏,並非由外力去改變。跟隨佛陀之後,內心是否漸漸改善、步步進展?假使有,就是真正得到佛陀的加持。若教法無法改善你的內心,那表示你學錯了,佛陀也無法加持你。世親菩薩曾說過,教法分爲「教正法」及「證正法」。教正法是由討論及聽聞而修習。真正的教法是證正法,是由聞思修而學習,建立在內心上。證正法是--戒、定、慧,教正法是--經、律、論。透過佛法的道理,如何得到真正的法?以戒定慧叁學,在心靈上建立真正的法。當我們聽到佛法時,一定要想到屬于內心,而不是指外在的佛像、經典、念珠。念珠非屬于真正的佛法,外道婆羅門也拿念珠持咒。許多先輩大師曾經講過,假使念太多咒語而未調伏煩惱,小心你的指頭斷掉?有時候甚至還會念到一百美金、二百美金……!

  現代人太注重佛像,看到黃金鑄造的佛像,就覺得很莊嚴殊勝;看到泥巴塑成的佛像,就輕視它,其實太注重外表,不是好現象。以佛像外表(金,銀……)學佛,是世間八法,不是真正學佛,而是在造業。雖然穿上法衣、口才一流,但所做所爲還是在造業。因此真正的佛法,是指未調伏的心,透過對治力調伏,未生起的功德,透過對治力使之生起。讓自己的過患減少到最低,讓自己的功德增長到最高,如此才有益處。我們要即身成佛,是非常困難的。應該以實際的修行,晝夜不斷、經年累月、多生多劫串習,慢慢地去除內心的過患,建立圓滿的功德。「乃至有虛空,以及衆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衆生苦。」有如虛空般衆多的有情,未度盡之前,絕不成佛。這種心力是我們需要的。

  一般人性急,都想快速得到果報。甚至有上師,以灌頂來解決一切的困難,而弟子們,竟也相信這種謊言,雙方合作灌頂儀式,當上師出了問題,弟子們就責難上師之不當。學佛最主要目的是什麽?在凡夫地的我們,是沒有任何的證功德,要讓自己生起道功德,才是最主要的目的。假使能調伏內心,不只自己快樂,也能使別人得到快樂。

  我們現在所得到的暇滿人身,並非是最圓滿的。有暇滿人身,並不代表具有人生的意義。真正人生的意義是--調伏內心,需要長久的苦行去證得。我們要共同努力,擬定一個長久的目標,經常串習,才能達到究竟圓滿。我們無法快速得到證量與道功德,但如果腳踏實地、努力修習,就可以積集資糧。運用長久時間學習「道次第」,對我們來講,是沒有差別,因爲若不學習,你還是在輪回!時常思維成佛的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

  明天,爲你們傳願心儀軌;後天傳授菩薩戒,根據「菩薩地論」戒品所講的菩薩行。之後,爲你們傳千手幹眼觀世音菩薩灌頂,不動明王灌頂,長壽佛灌頂。

  二、正釋

  佛法的真正起源地是在印度,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稱爲「經」,印度的許多大師研究的著作,稱爲「論」。經由這樣的承續慢慢流傳。目前佛陀經典,已翻譯成藏文的大約一百卷;印度大師所寫的論典,翻成藏文的有二百多卷;經和論總共有叁百廿五卷,這是西藏佛教的基礎。因此譯任何經典時,都會寫「梵文雲」或「梵語曰」,表示這部經典,是從印度流傳下來的,然後再寫上「藏文雲」。由「梵文雲」與「藏語曰」,可以了解,當代大譯師,具有很大的功德。他們以詳細完善、精確無誤的翻譯,圓滿指導我們。翻譯之後,並不是馬上出書,還要請印度的班智達修改,互相討論之後,才出這部「修次中篇」的。

  何謂「修」?就是反覆串習、修習。我們應該以何種方法調伏內心?改善內心?必須透過佛法的道理去改善。但並非馬上可以達到效果,需要長期串習努力。當我們聽聞教理時,第一次聽覺得很困難;第二次聽時,覺得比較簡單;第叁次、第四次聽時,就覺得愈來愈容易了。這就是串習、薰習。譬如我們時常憤怒、嗔恨一個人,當看到此人,就會産生很強烈的忿怒心。這時應該想--我不應該對他産生忿怒心的,我不應該這樣發怒。一次又一次的薰會,自然而然不會對此人,産生很強的嗔恨心了。以此串習的力量,調伏原本非理作意的過患。

  以身體而言,剛開始做一個動作時,會覺得很困難,但是天天做同一動作,就不會覺得困難。這就是長久的串習、薰習所得到的結果。同理,「心」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但被心所控製,心又被煩惱控製,即使不要痛苦,因爲不知痛苦的因何在,無法突破,唯有承擔痛苦。快樂的因又不積聚,所以無法得到快樂。

  「修」的意思,放棄往昔對煩惱的串習,換上新的串習,不再被心控製,心也不再被煩惱控製。假使長期,把心保持在善的一面,去串習、薰習,心自然而然變成善的;長期遠離煩惱的串習、薰習,來改善內心,叫做「修」。

  「修」,就是內心與善法相應的串習。所以必須多多聽聞,什麽是真實的情況,以聽聞的善法,內心反覆的思維,需與真理相應。不只聽聞,生起定解之前,先要觀察,如果不相應,就無法對真理生起信心。完全相信真理之後,知道生定解的勝利,不生的過患。修的次第分爲二,一是觀修,一是止修。觀修…

《修次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空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