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定修觀法要▪P4

  ..續本文上一頁亦雲,由此理故,能誅愚癡,即誅諸惑。此理在他經亦多相同。《入中論》雲:諸煩惱過盡無余,一切來自薩迦耶。又曰:初由執于我,次生我所貪,由于貪功能,輪回以永立。此言輪回之根,爲薩迦耶見也。又巴登卻渣雲,凡有我見者,恒常執于我,由于執力故,于我生貪著,由貪著力故,不見諸過患,見諸好樂相,又複生貪著,我執于我所,愛取執已有。此頌之意,由我見力生起我執,由我執力生起貪著,由貪著力,于我生謀安之想,由謀安力于我生貪著之想。(安樂必待對象,對象即我所。)由貪著我所力,于我所上及安樂上,但見其功德,而不見其過患。總之,《入中論》及上所引諸說,不外說明薩迦耶見,是煩惱與輪回之根本。

  以我爲所緣,生起實有執,同時與我相連之貪著以起。貪著既生,同時于外境所緣安樂,生取奪之心。外境安樂,依于我所而成,因取奪心故,于我所與所生安樂,但見其功德,而不見其過患矣。

  上述執蘊無明薩迦耶見,同爲煩惱根本,讀者得毋疑乎。執蘊是法執,法執爲薩迦耶見之因(一說薩迦耶見爲法執之因,此不不過言無明先後之意,譬言朝之與暮耳。)薩迦耶見與無明是一體,分別說二,實不相違。

  要之,無論善男信女,對于諸有,但無執實無明之心,則與佛法相近,一切不如理作意之分別心,即無由生,不如理作意之分別心不生,則貪著與煩惱之心亦即不生,貪著與煩惱之心不生,則業力亦不生,業力不生,則輪回之果何從而起。上來所說,不外總述煩惱如何入法,與煩惱如何出法二者而已。對此二者谛審思惟,則煩惱無明爲輪回根本之理,亦即決定無疑,不爲異論所搖奪矣。既決定了知煩惱無明爲輪回根本,然則用何法以斷之,先簡答一句,通達空性是。若不通達空性,則斷輪回根本之事,直可置之不講。巴登卻渣亦雲:此境(愚癡無明)若不見其過(見過雲者,有觀之爲空意),即不能離執實心。頌意若欲脫離執實心,先當觀察愚癡執實境(亦即執實心),其性是如何空的。執實心境之空,與外境之空不同。例如刺入于膚,可用術拔去其根,而使之空。心之執實,非可用術拔空,但須先觀察所執實有,有何等過患,其性爲何,了知執實有過患,與其性本來空故,則執實之心自然消失。《四百頌》雲:于心境上見無我,輪回種子因此滅。此頌所謂境,指人法言,所謂輪回種子,指愚癡無明。總之,若不知空性理,任修何法均不能離實執。宗喀巴大師所著郎左有雲,若無通達空性慧,縱具出離菩提心,依然不能脫輪回。頌意蓋教人于能通達緣起空之方便,須精進而研求之也。

  以上敘分,已明先達性空,乃能斷除輪回根本。問究竟性空如何通達。答,先須明性空之理。所謂先明者,先之以聞思修也,是爲通達空性之因。其法先就經論中所說空性之理,了了知之,然後起修。所宜最先明白了知者,(一)爲補特伽羅無我,(二)爲法無我。

  雲何能通達補特伽羅無我,凡一切經論,與印度先聖,就言說上,多分先說法無我,後說補特伽羅無我。就修行上,多分先修補特伽羅無我,後修法無我。何故先修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與法無我微細之理本屬相同,只是補特伽羅空性,比較易見,故先修之。經雲:如汝能知人無我,一切法相亦如是。龍樹闡此經意,于所著仁親宅瓦中有雲:寂播(補特伽羅異名,意雲身)非土亦非水,非火非風非虛空,非識亦非諸和合,除此余亦無寂播,特因六大和合故,如何可說有真實,例此每大亦同然,各由和合無實性。故吾人宜依此經論之意,安立補特伽羅無我。關于破除補特伽羅我執之理,即以緣起理論,本非一端。茲依經論,專就離一離異之理,安立補特伽羅無我。何故不依緣起,而專依非一非異之理,以補特伽羅我執,凡未通達空性之初業行人,依非一非異之理,比較容易生起空見故也。此處所謂空見,即補特伽羅無自性之心是也。于此又分叁:(一)于自我生起無自性之心;(二)于我所生起無自性之心;(叁)于余我生起無自性之心。初,對于自我如何無自性理,宜細察看。此中複具四種關系:(一)應知障礙空見者爲何;(二)應知所屬;(叁)應知自性非一;(四)應知自性非異。若能具足了知此四種關系,則空見不難自生。空見之障,前已言之詳矣,如自性,如實有,如實執境,皆是也。此時應將前述諸障,融念于心了了知之。依據師授,先須將平常所稱我啊我啊執著甚牢之心,仔細看其起執情形究系如何。平常所稱我啊我啊雲者,即是俱生我執。若不先將此俱生我執起執情形了了知之,而欲斷執,譬如無的放矢,不見敵而攻也。平常我啊我啊之想心,不定概系俱生我執,不過有俱生我執在內。蓋此種想心可分爲叁:(一)不依分別心與名、執我由自成之想心;(二)由分別安立我名之想心;(叁)、無上二者分別,第(但)惟執我之想心(此由執蘊爲所緣而生,如行曰我行、坐曰我坐等。)此叁者中,唯初爲俱生我執,是障宜舍。若對于二叁兩者之境,均欲舍棄則入斷見矣。故叁者孰障孰非障,此處宜仔細分別。因初業行人對于我執其力甚大,又因俱生我執對于苦樂之因不具,其相不顯,不易見其所執之理,是以宜就吾人回想所作善不善業之際,同時我啊我啊之想異常顯現時,用內心理智細微觀察,我想生起之景象,究是如何,執我情形,又是如何。(細分爲叁:我想生起景象如何,我執所想之我之境象如何,執我之情形又如何。)但觀察之心務宜細微,我想方顯,如深注意,則觀察力強,我想轉隱,不得見矣。

  修止行人,此時即利用我啊我啊之想心,作爲所緣以修止,修時用正知細細觀察我想之景象,與執我之情形,如是修止,執我之情形即能顯現。大凡觀察執我情況之時,則我執之景象,有種種不同而起,有時對于我想之我覺其在心,有時覺其在身,有時覺其在蘊,如是諸想皆未見障。然則真障爲何,最後見身心不分,如水與乳,于此水乳不分之身心上,見其起有我想,並見其對于此我,起有由于自成之想,觀力到此,則已見到俱生我執所執之境矣,即空見障礙之主體是也。約而言之,待俱生我執(即我啊我啊想心)顯現時,而看其執著之情狀若何,則見我想之心,與所想之我,似有彼此之分,于是覺有獨一之我,在心想之中,複覺此心想中之我,在水乳不分之身心上,與一切蘊皆不和合,而由于自成。此時當生如是感想,由無始至今我啊我啊之名所在,我啊我啊之想所在,于此捕獲矣。此時亦能了知何者是空見之障,合于前文之第一項。頗邦喀仁波切雲:應于此時再觀他法所生之障,必易明了。若身、若山河大地,一如我想,顯然各現其自成之象。例如雅州,細觀細察,則知房舍山河等等皆非雅州,而于房舍山河之上,別有一爲雅州名字所在,而由于自性成立者,系屬于心,此即雅州之自性。推之如人如牛馬,則一切人馬牛之支分非是人馬牛,而于人馬牛支分之上,有一爲人馬牛名字所在,而由于自性成立者,系屬于心,此即是人馬牛之自性。

  執障情狀喻如中夜室內覓柱,四方扪摩,忽然觸得,此時心中必然認爲此柱非由分別心與他緣所起,乃由此柱自成其柱,又必然認爲此即是柱。(此即是柱之此,即爲柱名所在。)初認柱由自成,譬如實有。次認此即是柱,譬如執實,此皆凡夫心,聖者則不如是也。因爲行人不能認識障體,故須詳細說明。障者,障空見者也;空見者,無障者也。能識各種障體,則于空見不生顛倒。如不識障,則以後對于空見,顛倒難免。障體既明之後,則察看俱生我執,如其所執之狀之我,究竟爲有爲無,仔細察尋。

  俱生我執所執自性成立之我,究竟屬于一蘊,屬于多蘊,抑或一多均不屬,于此應細觀察。試泛觀一切有法,不屬一即屬異,斷無一異不屬之理。例如柱,無他物相形即屬一,如有他物相形即屬異,斷無不屬一異之柱可得。對于此理,須先生決定信心,然後回觀俱生我執所執之我,原已認爲實有矣。既系實有,則就身心而論,此我不在一內,必在異內,如一異均不在,必無此種有法,于此生起決定心,則合于前文第二種關系,所謂應知所屬矣。此時推度我體屬一屬異之心,是爲修習第二種關系之據。

  第二種關系既爲我體屬一屬異之推度,第叁種關系則當決定其非一。于此應先細察屬于一異之有無,自性之我,如果與蘊屬一,則必與心爲一,或與身爲一,因既認我與蘊爲一,則我不能與身或心分離故也。我如與身爲一,而身原非一,粗言之,身爲地水火風空五大合成,則我應與五大皆一。仔細察之,骨肉等地大非是我,血液等水大非是我,溫度等火大非是我,動搖等風大非是我,身內一切空隙等空大非是我。(此處所謂我,指自性成立者言,非指普通假名安立之我。如誤認普通之我亦屬于無,則入斷見矣。)五大俱不是我,則我與身非一,可決定矣。如必謂身與我一,此身死而被焚,則我亦同受乎?身焚成灰,則我亦應如身而成灰乎。由此理故,如此反複推斷,則我與身非一,益得決定,無可疑矣。

  我既不與身一,然則與心一乎?如與心一,心分六識,則我亦應當如心而有六我,如謂我爲一,則六識亦應如我爲一,如是思惟,我與心非一,亦得決定矣。

  故由第叁種關系,則我與身心皆非一矣。既與身心皆非是一,則應與身心爲異乎

  (此處入于第四種關系)。如果是異,當如瓶柱,各方分離,不相依倚,則應于身心之外有我可得,而實不然。此爲我與身心非異之決然理據,如此,則我與身心非一非異矣。推而詳之,六識總攝于身心,身心總攝于蘊,蘊不過安立之假名,如我啊之想,所執自性之我如有,則亦應與蘊或一或異。若與蘊非一非異,則無有此我明矣。何以故,凡是有法,不在一必在異也。不然,則我爲非蘊,非蘊則又成無爲法矣。再細論之,如我與蘊爲一,則生叁種障難:(一)如我與蘊爲一,則蘊與我應成爲一體;(二)蘊與我既成一體…

《修定修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次中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