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定修觀法要▪P5

  ..續本文上一頁,則蘊與我應察不出絲毫之分別性;(叁)亦即應該無絲毫之分別而成爲一。其理爲何,因我既與蘊成而爲一,則吾人分別心顯現之境,應將我與蘊顯現爲一。何以故,我與蘊既同是一事,分別心應當顯其爲一也。既顯爲一,則我與蘊應無分別也。如無分別,則所謂取蘊舍蘊之我爲無矣。如認爲取舍蘊之我成無,則非內道矣。因內道皆承認有取舍蘊之我也。且如此,則蘊亦成爲非所取者,我亦成爲非能成者,如是諸過隨之以生。因決定有如是諸過,故龍猛于中觀本頌雲:離身無有我,是事爲已成,若謂身即我,則都無有我。此第一障也。

  俱生我執所執(或顯現)之我與蘊是一,則自性應當爲一,因吾人分別心(如鏡照物)(分別心即俱生我執)對于自性之我及蘊同時顯現。如自性我與蘊是一,則分別心中應將我與蘊顯現爲一,(蘊與我一,是事理上之一,分別心顯現之一,是顯現其爲一,顯現與事理合,則自性必爲一矣。)自性既是一,則我之支分與蘊之支分,亦應無絲毫分別而爲一。如是一,則一補特伽羅與多我有相違過。何以故?一補特伽羅有五蘊,則應有五我,因汝認我與蘊是一故。又汝如謂只有一我,則五蘊應無彼此分別,合而爲一,如是相違過。《入中論》亦雲:若說蘊是我,則因此理故,蘊既非是一,我爲蘊應多,此二障也。

  我與蘊既自性(此處之自性二宇,系作體性解。)是一,則蘊刹那生滅,我應亦如蘊刹那生滅,則今日之我生,昨日之我滅,明日之我生,今日之我滅。此理在一般所說之普通我,其生滅,本亦無過。而俱生我執所執,乃自性之我,于此則生過矣。龍樹《中觀本頌》雲:若我如五陰,我即爲生滅。

  自性之我既與蘊同爲刹那生滅,則先一刹那之我與後一刹那之我,究竟爲一爲異?如先後刹那之我是一,則前一生之我,亦應與今一生之我爲一。如前一生之我爲未死而取今蘊,因前一生之我與今一生之我,同一自性故。若認前一生之我爲未死,則墮于常邊矣。因此理故,《中觀本頌》雲:若天即是人,則墮于常邊。然則先後刹那之我非一矣。既非一則應異也,而異之過患,亦有兩叁種。蓋異,則前生之我與今生之我,其根性亦應各別。何以言根性亦應各別耶?前生之我與今生之我異,則應不相依靠而各由自成,故根性應當各別,根性既別,則憶念宿命之說,皆成虛語。譬如甲人憶其前生時,不能乙人亦憶其前生,乙人憶其前生時,不能甲人亦憶其前生,何有自憶某世爲某,某世爲某之說。又由不相依靠之義,則自作善業,不能自期福果,則成業果相失之過,且所作業一切皆等于無矣;又未作業力亦可引果;又此生所得之果,非由前生之業所集;又甲人作業,乙人可受其果。此何以故?俱不相依故。《入中論》雲:任何實有相,其根如各異,不當說爲一。此頌意謂如一補特伽羅于一刹那先後生滅,如各爲自性成立者,則其根性不能謂之爲一。總上理由,不外說明蘊與自性我爲一之種種過患,由是生起蘊與我非一之決定也。

  然則我與蘊定爲異耶?如異,則我與蘊當爲各別,既爲各別,則自性亦應各別,自性各別,則我與蘊應不相聯屬,如馬與人,則蘊之生住異滅四相,于我之上,應當無有。我上若無蘊之四相,即是我無四相,我既無四相,則我成爲常。如成爲常,則俱生我執所執之處應不可見。《中觀本頌》雲: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不特此也,如我與五蘊不相依而各別,則以蘊作爲我想之心不能生起。如不相依而亦能生我想,則于瓶、于柱亦應生起我想。因是諸種理由,則決定我與蘊非異矣。《入中論》雲:由此離蘊無有我,蘊外我想不起故。

  總上所說,我想于蘊既是非一亦非是異。根據前文應知所屬理由,一異之外無有有法,今認我爲有法,而又不在一異之內,則自性之我決定非有法矣。是爲空見生起之初門。《中觀本頌》雲:如離身有我,是事則不然,無受而有我,而實不可得。

  空見初起之心,喻如空室覓物,但聞人雲,此中無物,尚不足信,必躬自檢尋內外上下,及牆壁空隙,皆已覓遍,而實不得,此時自心生起無物之決定。空見初起,亦複如是。總束言之,吾人先已認定空見之障體即是俱生我執所執之我,此我由于自成而爲實有矣。此時就六根五蘊身心一一檢尋,此自成而實有之我,爲在六根,爲在五蘊,爲在身爲在心耶?如在,則與六根五蘊身心爲一耶?爲異耶?周遍檢尋,是六根五蘊身心一異之內均無此自成而實有之我,依前文所屬之理,判斷此我非有,正如覓物遍于室內皆不可得,最後自心生起決定爲無之慧。此種決定無我之心,其生起情狀如何,初將俱生我執所執自性我之情況,及其所顯之情況,暫置于心,明記不忘。而後依此情狀以去尋檢,及其遍尋不得,此時內心頓起自性爲無之決定慧,不由外铄,亦正如俱生我執之執我由于內心,不待外铄。在此種決定心起頓時,如過去世空見習氣薄者,則如原有寶物,忽然失去,生出恐慌之心;如前此空見習氣厚者,則如原失寶物,忽然尋獲,生出歡喜之心。不特此也,經雲,譬如失念人瘋狂而跳叫,已經千萬年,一旦獲正念,回憶狂叫狀,生無限羞愧。此指空見習氣薄者言也。

  總上所說皆爲安立我無自性之教理。第二,安立我所無自性之理如何?第一著,須認明我所所執之情形。我所所執,仍不外實有而已。凡于種種受用,起自性所成之實有想而執著之,即我所執也;即我所身見所認爲自性成立之我,將眼等執而爲我取受用之工具,此即我所執之情狀。于此情狀,當先認明。既經認明,則于此情狀之上,就眼等察看,究竟眼能見之我,以及耳能聽之我,有無自性。依照前文四種關系,仍暫將自性之我,存諸心中不忘,從第一種關系,次第去尋,就身尋,就心尋,就一異尋,皆無所得,則知自性之我爲無,即俱生我執所執之我爲無。思至于此,則頓知眼等能看能聽之我亦無。蓋由上諸種思維,于俱生我執所執之我,知其爲無自性,亦即能于我所執之我,知其爲無。譬如石女兒知其爲無,則兒之眼等爲無,不待問矣。《中觀本頌》雲:若無有我者,則無有我所。

  我執身見,單純起于我想。我所執身見,就眼等能見等景象生起我想。以上爲我與我所無自性之決定。此外尚有余我執一層,依前文我無自性理由,分別檢尋,不難知其爲無自性。如馬,離分別心與名相安立之外,若認爲有自性成立之馬,則尋此自性之馬,與馬蘊爲一爲異,如皆不可得,則自性之馬爲無,可以知矣。

  敘分中已言修觀分叁:

  (一)具足資糧

  (二)修觀法理

  (叁)正修。今所言者即叁。

  中觀正修,亦如朗忍(道次)修法。起始修法,簡單言之,照六加行,約之爲叁:

  (一)皈依發菩提心

  (二)喇嘛(上師)瑜伽

  (叁)回向

  修喇嘛瑜伽,所有啓請祈其加被,以最強力量,俾我空見堅固之障速即除滅,空見速即生起。啓請時,觀想喇嘛(上師)在于前面,次觀在頂上。外是文殊,內是喇嘛。觀在頂上時,啓請賜我速達空性。想頂上喇嘛對我滿注甘露,我之罪障皆滅。此時對于我想之心力使其顯見。于其顯現時,照前所講之理,觀察其執著情形,暫置不忘。然複尋檢其與蘊爲一爲異,迨至遍尋皆不可得,則內心油然生起決定智慧,決定自性之我爲無。此最後之決定自性爲無,即中觀修止法所緣。將此決定爲無之智慧,安置于心,加以保持,勿使退失。如系曾修止人,即能以離沈掉過失之定力,于我無自性之心,長久安住。但專恃此定,亦不能入空見。然則如何而可?第一對于我無自性油然而生之強猛決定心力,勿使細微,盡力所能,以防退失。如是修習以去,因油然而增之決定心力,有久則自微之傾向。如是宜注意防其細微,用心中正知一分以觀察之,見其將微,則提起此我是無,如有則不在一必在異矣。經如是作意,則決定心力又複振起。如是屢屢振起,務使與初時油然而生之力相等。因此時已經得定,沈掉等過,早已皆無。惟余此細微一過須防之耳。

  無我決定心生起時,亦如九種住心之初二住。執實方面心力尚多,決定無我方面心力較少,一時一時萌起而已。及經正知作意振起後,此時有如四五住,執實力微,無我力強,能長時繼續,此時將住于無我之決定心(以無我爲所緣),謹守勿忘。並分正知觀照,如現細微趨向,則又思維我決定是無,如有,豈不在一異之內,如是振起之。設使心不能住于所緣(無我)而形退失,則對于觀察等心,稍爲放松,而以執持所緣爲主。如此之後,若于觀察一異等心,不生喜悅,則又爲住緣力量過大,而決定無我力轉小之過。宜複從一異觀察,初已言明,決定心住于所緣(無我),分正知以觀察細微傾向之有無矣,並未放釋所緣也。故中觀之用心法,不但不釋所緣,而一面又須觀察一異等;一面觀察一異等,而又不失住緣之心。譬如析薪,一手執持,一手析之。若唯析而不執,斯不善析薪矣。如是修習以去,細微傾向可得無有,或如偶現微相,或萌實有執,當時正知即能覺察而除去之。正如第八住心,正知得力,沈掉難生,生即除去矣。自此以後,因決定無我之心,已經純熟,細相不生,不複再用正知,亦正如第九住,沈掉已離,不用正知觀察,而純用串習力,住于無過定中。蓋此時住緣心不礙察過心,察過心不礙住緣心,串習已熟矣。至此,則決定無我智慧可以明顯,而且久住,是爲相近之觀,尚未得正觀也。如此之觀,是名虛空觀,而非中觀。中觀者執實之障已盡者也。虛空觀不過如虛空性,無觸法之礙而已。但虛空觀亦非易事,蓋必除去觸礙之法,而後可見虛空性。欲去觸礙之法,必先知何者爲觸礙法。除去觸礙法之障而得虛空,除去執實之障而得空性。修觀行人,以決定心住于空性,長時繼續,如此長時觀想之情形,呼爲郎卡打布,意謂安想如虛空生起之情形。前文已言,決定住緣心,與正知觀察心,當同時並行矣。此時如虛空之安想…

《修定修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次中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