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引起前五(與五俱意識同)。
(二)散亂意識 任意識展轉攀緣,未能注定一境;以致對境不明了。
(叁)夢中意識 睡眠非極熟時,意識亦能隨機流動。因認識渾昧,攀緣每失條理。然所緣及之處,亦能幻成法塵。
諸識皆依想而起。想若離蘊,則能隨起隨滅,不致滯于幻象。夢中所見,即法塵所攝之幻象。凡夫不能離蘊,故曰大都依想蘊而生。所舉四要,乃諸說之一耳。
(一)四大不調夢 或夢山崩;或夢自身飛騰虛空;或夢虎狼劫賊追逐;此因四大不調,心神散逸也。
四大者,地水火風四本性也。依平時和合分量,習于安定。若失所調節,地大散渙;意識隨渾昧之比量,幻成山崩假相。又或地大減損。失所牽製;夢中遂幻出能自飛騰假境。不調之甚,四大有解體之兆,此身可危。攀緣所及,故夢見虎狼劫賊追逐等事。心神散逸者,影響內心精神,失統馭能力也。是謂四大不調夢。
(二)先見夢 隨從前所見之事,乘相當之動機而重現于夢也。
前所經驗之事印象深刻者,本能隨機出現于意識。然醒時前五識力強,每抑令不起。濃睡時意識不行,無從攀緣。睡而非熟,意識能緣,而又無前五牽掣,舊事遂得隨適宜之動機而開爲夢境。是謂先見夢。
(叁)天等夢 若人修善,護法天等示現善夢,使增長善根;作惡者則示惡夢,使怖惡生善也。
護法天等包括善神在內。示現善夢使增長善根者,如明之袁了凡生命被算定五十叁歲,後誓行善事補救之。叁千善事畢,複發願行萬善。官署中缺少布施機緣,深慮此願難滿。一夕夢神人告之曰:汝減糧一事,被益逾萬家,即萬善圓滿矣。遂延壽至古稀。作惡者,則示惡夢使怖惡生善者,如明之王用予,祈福于文昌行宮,夢帝君谕之曰:汝本今科領鄉薦,但察汝生平求神拜佛,惟默禱功名如意,夫婦齊眉;孀母在堂,並未代祈一語;以此罰汝兩科!汝宜改過遷善雲。凡此二者,皆屬天等夢。
(四)思想夢 常所思維憶想之事,以熏習濃厚,往往現諸夢境也。
思想專注之事,醒時未必流露幻相,爲前五識所掩也。夢時得乘機表現;如儒家之孔子頻夢見周公,佛家之行者能夢見彌陀之類;是謂思想夢。
尚有種種解說,未暇詳引。
右舉四種夢境,在善見律作如是說;其實可隨意開合。如毗婆沙論叁十七,增多先兆,(原名當有)一種。謂未來吉凶,能先現相似之相。佛圖澄傳中載:慕容儁每夢見虎齧其臂;其子暐後爲符堅大將郭神虎所執;是其類也。此外尚有感通瑞應二類,雜見諸藉。
東平藍翁夢見二十叁小兒乞命,靜海某夢婦被擄之事,皆感通類。石頭夢與六祖同舟,仰山夢升兜率說偈,皆瑞應類。
夢想者,印夢中想念也。其境虛妄不實,故屬顛倒。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者,想蘊既空,自無顛倒之夢想矣。是謂遠離。
有意識則必有想,夢想即隨夢中意識而來。凡夫夢境由想蘊生,故屬顛倒。與淺般若波跟蜜多相應者,想蘊未克盡空。故仍不免顛倒夢想。得其深者,庶能遠離耳。
【預注】大毗婆沙論,乃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之略名;間亦只稱毗婆沙論。佛滅後五百年中,有阿羅漢迦旃延子,由天竺往罽賓弘化;與五百羅漢五百菩薩搜集論藏諸義,撰成此論。內分八聚(梵名乾度)。
都五萬偈;複造長行廣解之,請馬鳴菩薩筆敘爲文(此當是另一馬鳴),撰竟,請罽賓王禁令出國,以表珍重。後被阿輸阇國法師名婆娑須拔羅者,混聽十二年,熟記于心;乃得流傳余國。今所譯者二百卷,玄奘叁藏手筆也(撰論來曆,見世親菩薩傳)。
大毗婆沙論叁七雲:“異生聖者,皆得有夢。聖者中從預流果乃至阿羅漢獨覺亦皆有夢;唯除世尊。所以者何?夢似顛倒。佛于一切顛倒習氣,皆已斷盡;故無有夢。如于覺時,心心所法無顛倒轉,睡時亦爾。”
異生即凡夫之正稱;謂受種種別異之果報,托生于六趣之中也。聖者唯生人天,無種種別異生相,故不名異生。論雲:“異生聖者皆得有夢”,謂夢境凡聖皆有之。聖人之夢,多屬先兆或瑞應;凡夫之夢,多屬思想或先見。而先見之事,亦由心中有相當動機,乃得托爲夢境;而與先事不無變相,則意識展轉攀緣所致也。動機較大者,即與先兆無異。附凡聖二夢如左: (一)惡生王之夢(見雜寶藏經九)
惡生王既信仰佛教,娶迦旃延之甥女爲後,號屍婆具沙夫人;生太子,名喬婆羅。王一夕夢見八事:
(一)頭上火然
(二)二蛇絞腰
(叁)細鐵網纏身
(四)二赤魚吞足
(五)四白鹄向己飛來
(六)身行血坭中沒及于腋
(七)登大白山
(八)鹳雀()()頭
寤已,驚爲不祥;谘問婆羅門。婆羅門以王改信佛教,暗恨甚深;更嫉迦旃延得勢,乘機恐嚇之曰:“夢大不吉!若不禳解,禍必及身!”王益懼,懇求禳解之道。婆羅門雲:法固有之,恐王不能照行耳。王急雲:但得免禍,無不可行。婆羅門故作嚴重語雲:“夢既八事,禳亦八物:
(一)殺王後
(二)殺太子
(叁)殺宰相
(四)殺近臣
(五)殺叁千裏象
(六)殺叁千裏駝
(七)殺良馬
(八)殺迦旃延
聚此八類之血,積爲池,王行其中,災禍必解。”王只顧自救,無不允諾,約七日後行事。還至宮中,愁容滿面。夫人問故?王忸怩久之,乃述所由。夫人聞之,殊不悲泣;但雲:“若使王身平安,妾母子何足惜!複白王言:七日後,我命不保矣!望于六日之中,聽我往尊者迦旃延所受齋聽法。王恐泄其事,致迦旃延飛遁;不許。夫人雲:尊者六通具足,豈待我告而後知耶?”乃許之。聽法叁日,夫人述其夢于尊者前。尊者雲:“大吉,乃七國各以寶物來貢先兆也。不久自見”,夫人急雲:“再閱叁日,我等即被殺矣!貢物後到,有何濟耶?”尊者曰:“勿憂!汝可返告王雲:“今日仄時,寶主國有天冠到,頭上火然先兆也。日落時乃月氏國有雙劍到,兩蛇絞腰先兆也。明晨,大秦國有璎珞到,細鐵網纏身先兆也。後日食時,師子國有寶屐到,赤魚吞足先兆也。後日日中,跋耆國有金寶車到,四白鹄飛來先兆也。後日昃時,安息團有鹿毛衣到,血泥沒腋先兆也。後日申時,曠野國有大白象到,登大白山先兆也。”夫人聞已,亟辭歸。瀕行,憶第八夢吉凶未釋,回顧尊者。尊者曰:“此汝夫妻私事,後晚當自知。”夫人歸見王,笑容可掬。王怪其“不憂。”即以尊者語告之。王疑信參半,未幾日昃,天冠果來,始皆喜。余六寶一一如期而至,皆喜極欲狂。王欲試天冠之大小;夫人頭上已有冠,不便試;乃舉而加諸王妃之首。夫人暴怒曰:“若有不祥,我身先當!今此寶冠乃不加我首耶!”時手持酪器,遞擲王頭,淋漓發際。王亦大怒,拔劍斫夫人。夫人奔避房中。旁有人呼雲:王頭好像遍滿雀屎!”王即反怒爲笑,深服尊者神通,于是親到其所忏悔,延入宮中供養;盡驅諸婆羅門于國外。隨問:“夙有何福,七國同時以寶物來貢?”尊者曰:“毗婆屍佛時,盤頭國王太子曾以七物供佛,今受果報。”夢中應的見之;但因夢想顛倒,故幻成種種怪狀耳。
(二)阿難之夢(見阿難七夢經)
阿難在舍衛國得七夢:
(一)陂池火焰
(二)日月星宿隱沒
(叁)比丘在不淨坑中
(四)群豬來抵突旃檀林
(五)頭戴須彌山不以爲重
(六)大象棄小象不顧
(七)師子王頭上有七毫毛在地死,一切禽獸見猶怖畏;後身中蟲出食之。”
既覺,不知吉凶,來問佛。佛言:“當來佛教預兆也。第一夢示當來比丘惡逆熾盛。第二夢示佛涅槃後,諸聖亦俱涅槃,衆生眼滅。第叁夢示當來比丘死入地獄;居士反得生天。第四夢示當來俗人入寺謗僧,甚至害塔破僧。第五夢示佛涅槃後,阿難爲出經師,一句不忘。第六夢示當來邪見熾盛,破我佛法。第七夢示當來佛教衰微,外魔猶不敢明犯;惟惡人混作佛徒,自壞我法。”阿難雖號聖者,夢中所見猶是帶質境;以攀緣習氣仍厚也。
預流,即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獨覺者,中間尚有斯陀含(一還)阿那含(不還)也。五位聖者亦皆有夢,以顛倒習氣猶存也。雖獨覺能減少局部習氣,究未淨耳。其能淨除習氣者,厥爲世尊;故佛獨得無夢。夢似顛倒者,夢境與醒時顛倒法相似也。顛倒習氣已盡,醒時所見如實;睡時所見亦莫不如實;絕無幻出種種顛倒相也。
此說唯佛無夢,約二乘耳。大乘不然。楞嚴經十雲:“彼善男子修叁摩地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恒一。”其明征也。然不退轉菩薩仍有夢,觀大般若經叁叁二卷可知。
毗婆沙論只及二乘境界,不談菩薩之事;故無夢者,只歸諸佛。大乘中十地菩薩,想陰已盡者,顛倒習氣亦能不起;寤寐所見皆得如實;故亦無夢,如楞嚴所雲。其習氣猶在者,雖號不退轉菩薩,仍不免顛倒之夢。不退轉之義有多種,叁乘教以不再入輪回者當之,所謂阿毗跋致是也。大般若經叁叁二所謂不退轉,約般若波羅蜜多妙境言之。
修般若波羅蜜多到如何征驗始可稱不退轉菩薩?大經叁叁二嘗舉數夢以明之:
(一)夢中亦能“不愛樂稱贊二乘,于叁界法亦不舉心愛樂稱贊。”
(二)夢中見如來叁十二相,與比丘衆湧在空中,現大神通,說正法要等;己聞法已,善解義趣。
(叁)夢見狂賊破壞村城;或見大火焚燒聚落;或見虎狼師子猛獸毒蛇等來害己身;或見怨家欲斬吾首;或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友臨欲命終;或見自身寒熱饑渴,及余苦事之所逼惱;見如是等可怖畏事,不驚不懼,亦不憂惱。
(四)夢中見種種火燒(如城邑聚落等)便發誓願,若我已受不退轉地,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此大火當即時頓滅,變爲清涼;作是願已,夢火即滅。”凡此等等,皆不退轉之征驗也。
經雲:究竟涅槃
涅槃具譯涅槃那,或譯泥洹;義爲寂滅或解脫,內分有余無余二種,大小乘意義各別。小乘以斷分段生死之因爲有余涅槃;並斷分段果者爲無余涅槃。大乘以斷變易生死之因爲有余涅槃;並斷變易果者爲無余涅槃。亦有以斷分段生死果爲有余(尚余變易);斷變易生死果爲無余(生死盡極);此則大小乘對比之論也(出勝鬘經)。然此皆非究竟之談。若能即生死顯涅槃,即涅槃示生死,方得究竟涅槃之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者會之。
梵文譯音曰涅槃或泥洹,皆略譯;曰涅槃那,較詳也。寂者,紛擾之反。滅者,生起之反。合譯寂滅,即安住于無生無擾之法性也。到此境界。即能解脫生死纏縛;故又譯解脫;亦有譯作涅度,或單作滅作寂者。新譯加“波利”二字于首,則圓寂之義。德無不備曰圓;障無不盡曰寂(見賢首心經疏);所謂究竟涅槃也。內分有余無余二種,意義不一;約爲叁說:
(一)小乘單約分段身
(二)大乘單約變易身;境界雖淺深不同,皆以現身能證解脫曰有余;現身並滅曰無余。
(叁)大小乘並論,分段之果盡滅,仍稱有余,變易之果盡滅,乃稱無余,然尚不能謂之究竟。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者,于生死涅槃絕不相礙,庶幾會之。
成唯識論卷十雲:“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之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量數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叁)無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衆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此以無住涅槃爲究竟,正符大悲觀自在菩薩境界也。
世親菩薩撷相宗精華,造唯識叁十頌。加解釋者有十論師,而以護法菩薩爲最。此菩薩生于南印度境,達羅毗荼國,爲建志城中王子,于瑜伽唯識之學,研究極徹(據西藏所傳,謂即陳那菩薩法嗣,世親再傳弟子)。年叁十二,入滅于大菩提寺,天樂霄迎;空中有聲雲:此賢劫中之一佛也(見唯識述記一)。玄奘叁藏集譯十論師之說,楷定叁十頌正義,而折衷于護法;命弟子窺基綴文;詞理均高,真傑作也。文凡十卷。卷末分論四種涅槃:
(一)本性
(二)有余
(叁)無余
(四)無住
第一種即一切衆生皆具佛性之旨,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切法相,無論如何染汙,其中皆寓真如妙性;不生不滅,湛若虛空,衆生雖爲障所覆,不自覺知;而無量功德性,未曾或失。尋思路絕(即心行處滅),名言道斷(即言語道斷),確能離識會智者,乃能證明之。第二第叁兩種,則上文大小乘之說也。第四種依二空真如,悲智雙運,不住涅槃之境;恒借生死永利有情;而亦不住生死之中。大悲觀自在菩薩,每于深般若波羅密多中顯示此道也。
《心經廣義 第叁章 般若妙用 第一節 菩薩境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