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广义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一节 菩萨境界▪P3

  ..续本文上一页引起前五(与五俱意识同)。

  (二)散乱意识 任意识展转攀缘,未能注定一境;以致对境不明了。

  (三)梦中意识 睡眠非极熟时,意识亦能随机流动。因认识浑昧,攀缘每失条理。然所缘及之处,亦能幻成法尘。

  诸识皆依想而起。想若离蕴,则能随起随灭,不致滞于幻象。梦中所见,即法尘所摄之幻象。凡夫不能离蕴,故曰大都依想蕴而生。所举四要,乃诸说之一耳。

  (一)四大不调梦 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虎狼劫贼追逐;此因四大不调,心神散逸也。

  四大者,地水火风四本性也。依平时和合分量,习于安定。若失所调节,地大散涣;意识随浑昧之比量,幻成山崩假相。又或地大减损。失所牵制;梦中遂幻出能自飞腾假境。不调之甚,四大有解体之兆,此身可危。攀缘所及,故梦见虎狼劫贼追逐等事。心神散逸者,影响内心精神,失统驭能力也。是谓四大不调梦。

  (二)先见梦 随从前所见之事,乘相当之动机而重现于梦也。

  前所经验之事印象深刻者,本能随机出现于意识。然醒时前五识力强,每抑令不起。浓睡时意识不行,无从攀缘。睡而非熟,意识能缘,而又无前五牵掣,旧事遂得随适宜之动机而开为梦境。是谓先见梦。

  (三)天等梦 若人修善,护法天等示现善梦,使增长善根;作恶者则示恶梦,使怖恶生善也。

  护法天等包括善神在内。示现善梦使增长善根者,如明之袁了凡生命被算定五十三岁,后誓行善事补救之。三千善事毕,复发愿行万善。官署中缺少布施机缘,深虑此愿难满。一夕梦神人告之曰:汝减粮一事,被益逾万家,即万善圆满矣。遂延寿至古稀。作恶者,则示恶梦使怖恶生善者,如明之王用予,祈福于文昌行宫,梦帝君谕之曰:汝本今科领乡荐,但察汝生平求神拜佛,惟默祷功名如意,夫妇齐眉;孀母在堂,并未代祈一语;以此罚汝两科!汝宜改过迁善云。凡此二者,皆属天等梦。

  (四)思想梦 常所思维忆想之事,以熏习浓厚,往往现诸梦境也。

  思想专注之事,醒时未必流露幻相,为前五识所掩也。梦时得乘机表现;如儒家之孔子频梦见周公,佛家之行者能梦见弥陀之类;是谓思想梦。

  尚有种种解说,未暇详引。

  右举四种梦境,在善见律作如是说;其实可随意开合。如毗婆沙论三十七,增多先兆,(原名当有)一种。谓未来吉凶,能先现相似之相。佛图澄传中载:慕容儁每梦见虎啮其臂;其子暐后为符坚大将郭神虎所执;是其类也。此外尚有感通瑞应二类,杂见诸藉。

  东平蓝翁梦见二十三小儿乞命,静海某梦妇被掳之事,皆感通类。石头梦与六祖同舟,仰山梦升兜率说偈,皆瑞应类。

  梦想者,印梦中想念也。其境虚妄不实,故属颠倒。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想蕴既空,自无颠倒之梦想矣。是谓远离。

  有意识则必有想,梦想即随梦中意识而来。凡夫梦境由想蕴生,故属颠倒。与浅般若波跟蜜多相应者,想蕴未克尽空。故仍不免颠倒梦想。得其深者,庶能远离耳。

  【预注】大毗婆沙论,乃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略名;间亦只称毗婆沙论。佛灭后五百年中,有阿罗汉迦旃延子,由天竺往罽宾弘化;与五百罗汉五百菩萨搜集论藏诸义,撰成此论。内分八聚(梵名乾度)。

  都五万偈;复造长行广解之,请马鸣菩萨笔叙为文(此当是另一马鸣),撰竟,请罽宾王禁令出国,以表珍重。后被阿输阇国法师名婆娑须拔罗者,混听十二年,熟记于心;乃得流传余国。今所译者二百卷,玄奘三藏手笔也(撰论来历,见世亲菩萨传)。

  大毗婆沙论三七云:“异生圣者,皆得有梦。圣者中从预流果乃至阿罗汉独觉亦皆有梦;唯除世尊。所以者何?梦似颠倒。佛于一切颠倒习气,皆已断尽;故无有梦。如于觉时,心心所法无颠倒转,睡时亦尔。”

  异生即凡夫之正称;谓受种种别异之果报,托生于六趣之中也。圣者唯生人天,无种种别异生相,故不名异生。论云:“异生圣者皆得有梦”,谓梦境凡圣皆有之。圣人之梦,多属先兆或瑞应;凡夫之梦,多属思想或先见。而先见之事,亦由心中有相当动机,乃得托为梦境;而与先事不无变相,则意识展转攀缘所致也。动机较大者,即与先兆无异。附凡圣二梦如左:   (一)恶生王之梦(见杂宝藏经九)

  恶生王既信仰佛教,娶迦旃延之甥女为后,号尸婆具沙夫人;生太子,名乔婆罗。王一夕梦见八事:

  (一)头上火然

  (二)二蛇绞腰

  (三)细铁网缠身

  (四)二赤鱼吞足

  (五)四白鹄向己飞来

  (六)身行血坭中没及于腋

  (七)登大白山

  (八)鹳雀()()头

  寤已,惊为不祥;谘问婆罗门。婆罗门以王改信佛教,暗恨甚深;更嫉迦旃延得势,乘机恐吓之曰:“梦大不吉!若不禳解,祸必及身!”王益惧,恳求禳解之道。婆罗门云:法固有之,恐王不能照行耳。王急云:但得免祸,无不可行。婆罗门故作严重语云:“梦既八事,禳亦八物:

  (一)杀王后

  (二)杀太子

  (三)杀宰相

  (四)杀近臣

  (五)杀三千里象

  (六)杀三千里驼

  (七)杀良马

  (八)杀迦旃延

  聚此八类之血,积为池,王行其中,灾祸必解。”王只顾自救,无不允诺,约七日后行事。还至宫中,愁容满面。夫人问故?王忸怩久之,乃述所由。夫人闻之,殊不悲泣;但云:“若使王身平安,妾母子何足惜!复白王言:七日后,我命不保矣!望于六日之中,听我往尊者迦旃延所受斋听法。王恐泄其事,致迦旃延飞遁;不许。夫人云:尊者六通具足,岂待我告而后知耶?”乃许之。听法三日,夫人述其梦于尊者前。尊者云:“大吉,乃七国各以宝物来贡先兆也。不久自见”,夫人急云:“再阅三日,我等即被杀矣!贡物后到,有何济耶?”尊者曰:“勿忧!汝可返告王云:“今日仄时,宝主国有天冠到,头上火然先兆也。日落时乃月氏国有双剑到,两蛇绞腰先兆也。明晨,大秦国有璎珞到,细铁网缠身先兆也。后日食时,师子国有宝屐到,赤鱼吞足先兆也。后日日中,跋耆国有金宝车到,四白鹄飞来先兆也。后日昃时,安息团有鹿毛衣到,血泥没腋先兆也。后日申时,旷野国有大白象到,登大白山先兆也。”夫人闻已,亟辞归。濒行,忆第八梦吉凶未释,回顾尊者。尊者曰:“此汝夫妻私事,后晚当自知。”夫人归见王,笑容可掬。王怪其“不忧。”即以尊者语告之。王疑信参半,未几日昃,天冠果来,始皆喜。余六宝一一如期而至,皆喜极欲狂。王欲试天冠之大小;夫人头上已有冠,不便试;乃举而加诸王妃之首。夫人暴怒曰:“若有不祥,我身先当!今此宝冠乃不加我首耶!”时手持酪器,递掷王头,淋漓发际。王亦大怒,拔剑斫夫人。夫人奔避房中。旁有人呼云:王头好像遍满雀屎!”王即反怒为笑,深服尊者神通,于是亲到其所忏悔,延入宫中供养;尽驱诸婆罗门于国外。随问:“夙有何福,七国同时以宝物来贡?”尊者曰:“毗婆尸佛时,盘头国王太子曾以七物供佛,今受果报。”梦中应的见之;但因梦想颠倒,故幻成种种怪状耳。

  (二)阿难之梦(见阿难七梦经)

  阿难在舍卫国得七梦:

  (一)陂池火焰

  (二)日月星宿隐没

  (三)比丘在不净坑中

  (四)群猪来抵突旃檀林

  (五)头戴须弥山不以为重

  (六)大象弃小象不顾

  (七)师子王头上有七毫毛在地死,一切禽兽见犹怖畏;后身中虫出食之。”

  既觉,不知吉凶,来问佛。佛言:“当来佛教预兆也。第一梦示当来比丘恶逆炽盛。第二梦示佛涅槃后,诸圣亦俱涅槃,众生眼灭。第三梦示当来比丘死入地狱;居士反得生天。第四梦示当来俗人入寺谤僧,甚至害塔破僧。第五梦示佛涅槃后,阿难为出经师,一句不忘。第六梦示当来邪见炽盛,破我佛法。第七梦示当来佛教衰微,外魔犹不敢明犯;惟恶人混作佛徒,自坏我法。”阿难虽号圣者,梦中所见犹是带质境;以攀缘习气仍厚也。

  预流,即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独觉者,中间尚有斯陀含(一还)阿那含(不还)也。五位圣者亦皆有梦,以颠倒习气犹存也。虽独觉能减少局部习气,究未净耳。其能净除习气者,厥为世尊;故佛独得无梦。梦似颠倒者,梦境与醒时颠倒法相似也。颠倒习气已尽,醒时所见如实;睡时所见亦莫不如实;绝无幻出种种颠倒相也。

  此说唯佛无梦,约二乘耳。大乘不然。楞严经十云:“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其明征也。然不退转菩萨仍有梦,观大般若经三三二卷可知。

  毗婆沙论只及二乘境界,不谈菩萨之事;故无梦者,只归诸佛。大乘中十地菩萨,想阴已尽者,颠倒习气亦能不起;寤寐所见皆得如实;故亦无梦,如楞严所云。其习气犹在者,虽号不退转菩萨,仍不免颠倒之梦。不退转之义有多种,三乘教以不再入轮回者当之,所谓阿毗跋致是也。大般若经三三二所谓不退转,约般若波罗蜜多妙境言之。

  修般若波罗蜜多到如何征验始可称不退转菩萨?大经三三二尝举数梦以明之:

  (一)梦中亦能“不爱乐称赞二乘,于三界法亦不举心爱乐称赞。”

  (二)梦中见如来三十二相,与比丘众涌在空中,现大神通,说正法要等;己闻法已,善解义趣。

  (三)梦见狂贼破坏村城;或见大火焚烧聚落;或见虎狼师子猛兽毒蛇等来害己身;或见怨家欲斩吾首;或见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亲友临欲命终;或见自身寒热饥渴,及余苦事之所逼恼;见如是等可怖畏事,不惊不惧,亦不忧恼。

  (四)梦中见种种火烧(如城邑聚落等)便发誓愿,若我已受不退转地,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此大火当即时顿灭,变为清凉;作是愿已,梦火即灭。”凡此等等,皆不退转之征验也。

  经云:究竟涅槃

  涅槃具译涅槃那,或译泥洹;义为寂灭或解脱,内分有余无余二种,大小乘意义各别。小乘以断分段生死之因为有余涅槃;并断分段果者为无余涅槃。大乘以断变易生死之因为有余涅槃;并断变易果者为无余涅槃。亦有以断分段生死果为有余(尚余变易);断变易生死果为无余(生死尽极);此则大小乘对比之论也(出胜鬘经)。然此皆非究竟之谈。若能即生死显涅槃,即涅槃示生死,方得究竟涅槃之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会之。

  梵文译音曰涅槃或泥洹,皆略译;曰涅槃那,较详也。寂者,纷扰之反。灭者,生起之反。合译寂灭,即安住于无生无扰之法性也。到此境界。即能解脱生死缠缚;故又译解脱;亦有译作涅度,或单作灭作寂者。新译加“波利”二字于首,则圆寂之义。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见贤首心经疏);所谓究竟涅槃也。内分有余无余二种,意义不一;约为三说:

  (一)小乘单约分段身

  (二)大乘单约变易身;境界虽浅深不同,皆以现身能证解脱曰有余;现身并灭曰无余。

   (三)大小乘并论,分段之果尽灭,仍称有余,变易之果尽灭,乃称无余,然尚不能谓之究竟。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于生死涅槃绝不相碍,庶几会之。

  成唯识论卷十云:“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之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量数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此以无住涅槃为究竟,正符大悲观自在菩萨境界也。

  世亲菩萨撷相宗精华,造唯识三十颂。加解释者有十论师,而以护法菩萨为最。此菩萨生于南印度境,达罗毗荼国,为建志城中王子,于瑜伽唯识之学,研究极彻(据西藏所传,谓即陈那菩萨法嗣,世亲再传弟子)。年三十二,入灭于大菩提寺,天乐霄迎;空中有声云:此贤劫中之一佛也(见唯识述记一)。玄奘三藏集译十论师之说,楷定三十颂正义,而折衷于护法;命弟子窥基缀文;词理均高,真杰作也。文凡十卷。卷末分论四种涅槃:

  (一)本性

  (二)有余

  (三)无余

  (四)无住

  第一种即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之旨,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一切法相,无论如何染污,其中皆寓真如妙性;不生不灭,湛若虚空,众生虽为障所覆,不自觉知;而无量功德性,未曾或失。寻思路绝(即心行处灭),名言道断(即言语道断),确能离识会智者,乃能证明之。第二第三两种,则上文大小乘之说也。第四种依二空真如,悲智双运,不住涅槃之境;恒借生死永利有情;而亦不住生死之中。大悲观自在菩萨,每于深般若波罗密多中显示此道也。

  

《心经广义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一节 菩萨境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