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十五传婆舍斯多,二十六传不如蜜多,二十七传般若多罗。诸祖中化缘最大者,为四祖优波毱多。应佛悬记,于佛灭后百年而生。年十七出家,二十证果。降伏魔王波旬后,名震人天。弟子极众,得道者一人一筹记之。筹长四寸,满一石室,室高广阔各六丈,贮筹不知几百万也!化缘已尽,即飞身虚空,现十八变而般涅槃,以室中筹为薪而茶毗之。弟子随之入涅槃者,凡十万罗汉云。但化度虽广,只是弘扬小乘。其提倡大乘者,自十二祖马鸣始。然尚简朴,因当初阎浮提缺乏大乘经典也。十四祖龙树,入龙宫广读方等深经,大乘妙义乃得详宣于世。龙树复造无畏论拾万偈(中论即其中少分)及诸大乘论,遂为宗教双融论之大祖师。除相宗外,大乘诸宗莫不依据之。十五祖提婆,十六祖罗睺罗,皆兼弘此空宗也。二十四祖师子为罽宾国王弥罗掘所杀,项无血,惟涌白乳高数尺。王大惊悸,右臂旋断,七日而终。付法因缘传称此道遂绝(天台宗据此为口实,自任禅宗正统)。但据传灯录“师子尊者未遇害前。留心法嗣所在。后遇一长者引其子斯多来见云:此子初生,便紧握左手!既长,犹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尊者以手按其前曰:可还我珠,子遽开掌,灿然见珠!迳还于尊者,众大惊喜。尊者继云:吾前身为僧,尝赴西海斋受嚫珠,随付童子婆舍持之,未及还我,留待今生也。长者遂舍子出家。尊者知其缘熟,以衣法付之。瞩曰:吾师预记,吾不久罹难,汝宜避往南天,随机出世。”是为二十五祖延续师子血脉之根据。时南天竺有国王名得胜者,偏信外道,谓师子遽尔被杀,无临终付瞩之事,斥为妖妄。斯多以衣法为证。王索衣观之,不分皂白,遽令付火。距衣色愈焚愈鲜,终不少毁。王乃忏悔敬礼。王太子名不如蜜多,原以谏父仇佛被囚,至是亦蒙赦免,出家礼祖为师。祖以衣传之,即入三昧,火自焚身,平地舍利可高一尺。不如蜜多既嗣位为二十六祖,至东印度摧伏外道咒术(外道咒变假山压尊者顶算者从容指令还压彼众头,无能避免,遂畏服)。深得国王信仰(王名坚固)。祖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继我为廿七祖,即大势至菩萨应迹。时盖示现为婆罗门子,年方二拾许,幼失父母,游丐度日也。
二十八传至菩提达摩,乃来东土为初祖。递传慧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惠能为六祖。六祖之下,得法者多,而以南岳,青原,荷泽,为最著。南岳传于马祖,后出沩仰临济二宗。青原传于石头,后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荷泽为支持南禅之台柱,惜自圭峰后渐式微焉。
传灯录具名景德传灯录,宋真宗时释道原,以稿进呈,勅令杨文公(名亿)等审订颁行。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俗姓司马,当隋开皇间,以沙弥身(年方十四)见三祖,求解脱法。三祖云:谁缚汝?对曰:无人缚。三祖云:既无人缚,何更求解脱?遂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得传衣法。
法融禅师初住牛头山(在江苏润州)之幽栖寺,专究般若;每感百鸟衔花供养。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其山有异人,乃躬访之。寺僧云:北岩石室有懈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异人否?祖入岩相见,师端坐不顾。祖曰:作甚么?师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不能答,乃起座作礼;询知为四祖,益尊敬之;遂有因何降此之问。祖以佛字试出师之识执,示以顿教宗旨。师乃得悟心源,为四祖旁支。(传六世)以后百鸟不复衔花供养;盖泯绝情识心无所寄之验也。
禅宗正旨,直显心性,脱尽识执,稍落于识,即遭斥责。其始重在提点,后乃棒喝交驰,喝之著者,为马祖之试百丈,三日耳聋。棒之著者,为黄蘖之调临齐,三番身痛。以后临齐却以喝为家风,德山则以棒为手段。诸山尤而效之,遂成习惯法。讲经持戒之辈,莫名其妙,甚或疑为狂妄也。融师之怖佛字,正滞于经教未忘识执者。然不须棒喝而能顿悟,则以画龙已具,只待点睛耳。其始静坐观心,期息妄也。(与神秀同)后虽顿悟,犹是第二句禅,故不能传衣钵。德山之演金刚疏钞,亦息妄也。其后开悟,亦第二句禅也。得岩头指摘,始会第一句耳。
附录:拈花事迹之诤论
唐德宗时,释慧炬与梵僧胜持编禅门宝林传,创举拈花示众一事。天台宗人不服,且据散漫无纪的付法因缘传,以为禅宗汇脉至师子尊者而止,达摩一派实无根据,台宗应为正统云云。宋嘉熙间,台宗吴铠庵居士痛斥拈花事之诬罔,草释门正统一书,未竣而殁。沙门宗监续成之,凡八卷。当时诸大德皆未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无从辩论,今得王荆公证明,可为宝林传吐气也。
经云: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者何?不符真理之妄见也。
颠者,本也。倒者,反也。与本真之理违反,是谓颠倒。又颠者,狂妄也。倒者,失常也。因狂妄而致言动失常,亦称颠倒。不符真理之妄见者,所见无非妄计,不合真正之理也。然正理有了义,有不了义。了义者,以智默契法界本性也。不了义者,以识了别尘境习惯也。
凡夫有四颠倒:
(一)于世间无常之法而起常见,是谓常颠倒。
(二)于世间诸苦而起乐见,是谓乐颠倒。
(三)于世间染法而起净见,是谓净颠倒。
(四)于世间无我法而起我见,是谓我颠倒(见俱舍论十九)。
凡夫为识执所牵(枝木无明),对于世间法恒起四种妄见,皆颠倒摄。
(一)常见 认无常之事相为常也。如有情或非情,短期内形体不变;凡夫认为有实物存在,能保持若干年之久。其实所谓物质,不过前五识幻感;其形体则五俱意识演成之。能延续若干年者,非一个幻体许久不变;乃无数同样幻体,刹那之间前灭后起,相引不绝。视若一物常住者,心不相应法之作用耳。无常计常,是谓常颠倒。
(二)乐见 认苦所衬成之幻境为乐也。如人身本无病,不见何乐。久困疾苦,一旦稍愈,乃觉有乐。是乐者,全是苦之减轻而已。经教中更有剀切之例:“人触犯刑典,应受千鞭;初受一鞭,痛苦异常;一鞭之后,忽蒙赦免,其乐无艺。人患癞疾,以热水洗之,顿觉愉快。”凡此二者,皆由苦受末减衬成之假乐耳。岂有真乐可言!凡夫以是为乐,是谓乐颠倒。
(三)净见 认垢身表面装饰为净也。人身刻刻排出不净废质,本不足恋。凡夫附以种种装饰,恍若洁净可爱;实则装饰品根本亦是不净。纵使真净,亦不能消除身上不净废质之发泄不已。计此为净,是谓净颠倒。
(四)我见 认假定自身机构为我也。自身机构,为应付环境之幻具;有来则应,如圆镜然,虽能摄取当境于镜中;有时或可随意遮表;而实不能谓所摄之像为镜之所有。凡夫视此身能支配事物,不知如镜之虚摄;恒以能支配者为我,被支配者为我所属;是谓我颠倒。 俱舍论具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义为对法藏论;世亲撰,三十卷,玄奘译。论中详说有漏无漏诸法,体皆实有,末卷乃说无我:为俱舍宗之所依。
二乘亦有四颠倒:
(一)于真常而起无常见,是谓无常颠倒。
(二)于真乐而起不乐见,是谓无乐颠倒。
(三)于真我而起无我见,是谓无我颠倒。
(四)于真净而起不净见,是谓无净颠倒(见涅槃经二)。
二乘于凡夫四颠倒,能洞察其非:执为常者,知为无常;执为乐者,知是苦;执为净者,知是不净;执为我者知是无我。勤行四念处以修之,终证二乘果位;诚超脱凡夫境界。然此无常,苦,不净,无我四义,只是六识上相对的道理,原非究竟。执此以概一切,仍是颠倒(根本无明)。盖不知法界本性,却有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也。其要如下。
(一)真常 法法过渡时,同样之幻影鱼贯出现,恍若一物长存;此固凡夫误认为常者。二乘觉为过渡间之连续虚影,谛审法法随起随灭;允矣。然只知其作用无常,而不知法法本性永远常住;所谓灭者,乃缘虑不到耳。因作用无常而误认法体亦无常,是谓无常颠倒。
(二)真乐 以尘境言之,乐只表示苦之减轻。凡夫误认实有其乐,固可嗤;二乘只知是苦,亦只识上幻觉。若知法法真常,则任何法性,当自他互相加持之时,恒有一种开发之乐。此乐乃福德表现之绝对境界,非尘境上相对假乐可比;故曰真乐。此等真乐,二乘不能发觉,只知有苦而已。是谓无乐颠倒。
(二)真我 我只一种符号;非有实在之质,能作身心主宰者。凡夫误认为有,二乘则知是假我也。然此假我,原是末那识分位幻成;其相固虚。而究其起因,却有相当种性为骨子。深入法界本体,便悟一切含识之伦。莫不有真我特性,依相当据点而活动。此本入金刚心而后明,宜乎二乘之起无我颠倒也。
(四)真净 不净者,适于习惯之尘相忽为他尘混扰之色法也。凡夫于相对中,择取适于习惯者而享用之,强名为净;实际恒有他尘混扰,不自觉耳(如清水中仍有微虫之类)。二乘已开天眼者,洞知一切尘相皆是不净;尚矣。但的的见性者,开为前五识,任何色法恒能不被他尘垢染;超脱二乘之无净颠倒也。
凡夫四颠倒,固由执著相对法而然。二乘仍以相对法破之,所谓以五十步笑百步也。若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法皆绝对,乃能远离颠倒耳。
相对法因识而有。以识相破识相,固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即以空破识,或以法破我,仍带细执之识;犹是五十步笑百步。其能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的的见性,乃能远离凡夫颠倒及二乘颠倒也(若只与浅般若波落蜜多响应,犹未远离二乘颠倒)。
会得悲无量心,方契真常。会得慈无量心,方契真乐。会得喜无量心,方契真我。会得舍无量心,方契真净。
梦也者,睡眠时独头意识所起之法尘也。大都依想蕴而生,其要有四(出善见律十二):
意识大别二种:即五俱意识及独头意识。五俱意识助前五识开发,亦令明了取境。独头意识不与前五俱起,单独流现;内分三位:
(一)定中意识 静虑某种法相,保持不失也。未得自在时,只能明了取境。既得自在者,兼能…
《心经广义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一节 菩萨境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