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廣義 第二章 破諸相 第四節 四聖谛空▪P2

  ..續本文上一頁分段身之息滅,遲速不同。此兩種菩薩,漸悟頓悟皆有之。漸悟由阿那含阿羅漢回心者,必屬智增;以欲惑已斷,不能再生欲界故(缺少利他機會)若從須陀洹斯陀含回心者,可屬悲增;以欲惑未盡,尚可再生欲界耳。其由凡夫迳習大乘者,若怖煩惱,當成智增;不怖者,可成悲增。

  變易身爲由所知障助緣所感之細異熟果。雖出叁界,究非無漏,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依正細妙。此唯菩薩有之。或當地前(約漸悟者),或當地上(約頓悟者),或當八地上(約悲增者),許有此報(詳唯識論八)。

  變易身及所知障,前節亦經略述;今複申之。變易身者,“外脫浮塵根,內脫賴耶識”之清淨身也。絕無塵垢染汙其間;然仍屬有漏之身;異熟習氣猶在故。所感之果,與粗迹之身不同;故曰細。而習氣展轉牽引,逐期變易,未免生死相續;不過超出叁界之表耳。所以有此微細生死者,以所知障尚未淨除,無法斷盡異熟習氣也。此身雖亦生死相續;但大悲願力所行,能令一期壽命延長無限;依正二報,皆精細微妙;所謂淨土境界是也。如是境界,非明心見性不能辨;故曰唯菩薩有之。漸悟菩薩地前曾經無央數劫修習;雖未登地,許見此殊妙之身(約別教菩薩七住以上便得現變易身)。頓悟菩薩,短期之間便能登地,未嘗長期用功;故須登地後乃發見也。若悲增菩薩一向偏重利他,明心見性之旨,未遑專力;故待七地圓滿煩惱障斷之後,乃于第八地自然發見此身。

  異熟識未空,變易身猶在。其空也,須待入金剛後心乃得。故等覺以前,一切因地菩薩雖居淨土,仍是有漏之身。雖壽命無量,仍須入滅。此變易身之原則也。然有異熟易空,而示同變易身之有生死者;如諸佛之變化身是也(菩薩示現化迹則名意成身)。極樂世界之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仍有終極。繼其後之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即觀音成佛)亦複如是。此皆變化身之事耳(詳觀世音菩薩授經記)。

  以上爲相宗之說。若他宗或以二乘極果亦有變易身。蓋雖名無漏,而法空智未顯,不免念念遷流,屬行苦攝。

  天臺宗以淨土中之方便土爲變易身之所居。二乘極果,及別教七住以上初地以下菩薩,圓教七信以上,初住以下菩薩皆住于此。但其立義以迷悟過渡間之不思議遷變作釋。既無色形勝劣可言;亦無壽命長短可論;非若相宗之清晰也。據實,異熟識未除者,雖稱無漏,仍隱有此身。但二乘昧于心境,不能顯出殊妙之相。其往生淨土,許有妙身;因得蓮花部滋潤力也。法空智詳下。

  (乙)集谛 洞悉變易身出現之因,系乎所知障也。

  叁乘聖人雖能不再受分段身,而法性身未得真實出現。縱居方便土,享有殊妙之身,只屬變易攝;未足與言受用身。蓋受用身以法性爲所依;變易身以異熟爲所依也。其所以不能脫除異熟而歸于真實法性,則所知障爲礙耳。所知障爲何?下文再詳。

  煩惱障由執人我見,致起種種煩惱擾亂身心,爲涅槃道之障。所知障由執法我見,致起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見)掩蔽正智,爲菩提道之障(詳唯識論九)。

  煩惱障亦名事障,以能牽引種種世事令紛擾也。所知障亦名理障,以能掩蔽種種真理令迷惑也。二障同以根本煩惱爲體,所起作用不同而已。人我見者,偏于自己之據點,視幻身爲一切事物之主宰。法我見者,迷于諸境之緣起;視假相具有實體之存在。由執自己爲主宰,以遂己意爲順;以拂己意爲逆;應付之間,必有意見存焉。故叁業之發動,恒爲煩惱勢力所驅使。此滅彼生,既生複滅;擾亂身心,曾無已時;正與不生不滅之涅槃道背馳,故曰煩惱障障涅槃道。由執諸境爲存在,既不知萬法之本空;更不知八識之非實;本具之平等性智,無開顯之機緣。縱能悟證生空真如,擺脫事障;而根本煩惱微細習氣猶爲法空真如之障,所知未克徹底。此與正等正覺之菩提道相違,故曰所知障障菩提道。所知障斷,異熟識空,變易身乃得息滅;此大乘集谛之正旨也。

  (丙)滅谛 洞悉滅盡變易身之究竟涅槃也。

  究竟涅槃,即是法界本體,不受任何有爲法之波動;故異熟識亦在淨除之列。既無此識,變易身遂失所依附矣。

  二乘以斷生死顯涅槃,只斷煩惱障;未悟所知障;故非究競。大乘不離生死顯涅槃,能破所知障;故屬究竟。

  二乘之斷生死,乃分段身事;只顯相似涅槃。但能不隨煩惱作業便得。然煩惱習氣微細波動,仍不離識。不從此中參究,終被所知障留礙,故不能與究竟涅槃相應。真實大乘能破所知障,回複法界真如本體。雖隨緣現分段變易二身,而真如不變。此爲真實涅槃,亦即究竟涅槃。   (丁)道谛 洞悉致究竟涅槃之因,在法空智現前也。

  法空智,即親證法空真如之理者。深得此智,則法我見之俱生執遂斷;異熟識于是不行。即煩惱微細習氣淨盡,而得究竟涅槃。

  生空智正破人執;法空智正破法執。無人執未必無法執;無法執則必無人執。故法空智現前時,即二障俱破,得究竟涅槃。

  人執爲分段身根本。生空智現前時,此執便消。法執爲變易身根本。法空智現前時,此執乃除。然人執爲法執之一部;局部雖消,總部猶在。故曰無人執未必無法執。若總部頓除,局部亦失。故曰無法執則必無人執,故但致力于法空智,不惟能破所知障,且並破煩惱障;不惟分段生死永息,變易生死亦終;是謂得究竟涅槃。

  經雲:無苦集滅道。

  衆生之身有二種:

  (一)粗身,在叁界內受分段生死。

  (二)細身,在叁界外受變易生死。以道相智(詳下節)觀之,各有苦集滅道四谛。二乘只求解脫粗身,以生空智淨除煩惱障。大乘兼求解脫細身,以法空智淨除所知障。上文兩種觀法,即依此等道理漸次修之。生空智現前,粗身即入無生勝境;所謂生空真如是也。法空智現前,粗細二身皆入無生妙境;所謂法空真如是也。經雲無苦集滅道,乃不落漸次,頓證二空真如者。

  入觀自在叁摩地,二障頓破,顯現二空真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觀自在叁摩地,能深入二空真如本體;生空智與法空智一時並現;故煩惱障與所知障同時頓破。雖示同衆生粗細二身,而煩惱習氣不能掩蔽真理,故能于煩惱之中迳證菩提。生死相續不能留礙法體,故能于生死之中直入涅槃。

  入此種叁摩地,有漸頓二途。漸教先除煩惱障以滅粗身;次除所知障以滅細身。二障既除,既與二空真如相應,而成觀自在叁摩地。頓教仗叁密加持力,迳提法界體性;從真入俗,亦成觀自在叁摩地。

  不須起斷集修道之行;亦不須作滅苦證滅之道。四聖谛法門皆用不著;故曰無苦集滅道。然亦約智門言之。題曰四聖谛空,以此。

  此即頓教法門也。若依漸教,必先經曆斷集修道之行;亦必須作滅苦證滅之道四聖谛叁乘觀門,初皆有用;及成觀自在叁摩地,然後用不著耳。本經以般若真言加持力,迳提二空真如本性。未成叁摩地之先,一味虔持真言便得,不用四谛方法也。功行既成,二智自顯。隨緣入俗,殊無煩惱生死可言。是真四聖谛空矣。

  頓漸二教,收效遲速絕異。釋尊當時乃不專弘頓教,反令迂緩難行之教法廣布世間;致學者先入爲主,起增上慢,妄自尊大,而輕視無上大法;其故何欤?則因群機下劣,未能迳會頓教也。依一乘教典,釋尊成佛後,先演華嚴頓法;衆生不見不聞,不得已權施方便;順梵王請,轉演離欲法門。所謂叁乘教是也。機緣既熟,乃複演一乘。教家對此頗有研究;而議論不一。今撮其要如下:

  (一)權教 爲度界內(在叁界內)衆生而說;令斷叁界見思;令出分段生死;令住化城涅槃。其中有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之別;同以苦集滅道爲教綱。因根機關系,分頓漸二法門:

  (甲)漸機 接引界內鈍根衆生之教法也。其要在修析空觀;漸破人我見。本以聲聞緣覺爲當機;但一部分鈍根衆生欲兼修菩薩行者,亦入此門。臺宗目此爲藏教(叁藏垂教);正化二乘,傍化菩薩。賢宗目此爲小教;專化二乘(身只種種物質之綜合,心只種種心法之起伏;分段身中實無我存在。是名析空觀,即以法破我也)。

  聲聞乘,聞佛所說粗淺經律論教法而笃行之;于四谛中特詳苦谛,俾促成解脫之念;最遲六十劫證阿羅漢果。緣覺乘亦依此等叁藏教法;于四谛中特詳集谛;能以慧力破一分煩惱習氣;最遲百劫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同此教法,同此四谛;而特詳道谛,兼重六度四願,淨除習氣;必經叁大阿僧祇劫,乃證應身佛果,初阿僧祇劫偏重事行;次乃漸趨谛解;末乃谛解洞明。

  (乙)頓機 接引界內利衆生之教法也。其要在修體空觀;頓破人我見。本以權乘菩薩爲當機;但一部分利根衆生欲速成二乘行者,亦入此門。臺宗目此爲通教(互通諸教);正化菩薩,傍化二乘。賢宗目此爲始教;爲大乘初步(會得身心等同影像,無實我可言是名體空觀。即以空破我也)。

  此類菩薩,亦依叁藏教緣四谛境,而專究滅谛。能了一切法當體即空,分十地修證:

   (一)乾慧地,只悟當體即空之理,尚無修習功夫(外凡位)。

  (二)性地,對所悟空理加以涵泳,性漸濃厚(內凡位,能伏見思惑)。

  (叁)八人地,在無間叁昧中八忍具足(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謂之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谛,謂之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合爲八忍)。

  (四)見地,八智具足(無間道爲八忍,及成解脫道則爲八智)。頓斷叁界見惑,發真無漏,見真谛理(見道位即須陀洹)。

  (五)薄地,斷欲界六品思惑(欲界貪瞋癡慢四煩惱分爲九品,前六品粗,後叁品細)。煩惱甚薄(即斯陀含)。

   (六)離欲地,斷欲界思惑盡(並斷余叁品)不再生欲界(即阿那含)。

  (七)已辨地,斷叁界正使盡(上二界八地九品思惑皆斷)不再輪回(即阿羅漢)。

  (八)辟支佛地,既斷正使,兼除習氣(即辟支佛)。

  (九)菩薩地,雖斷正使,而不住涅槃;扶習潤生,空假雙運;成熟衆生,淨佛國土(方便土)。

  (十)佛地,機緣成熟,以一念相應慧斷余殘習;轉分段身爲應化佛身(能現化身于方便土)。

  (二)實教 爲度界外(超叁界外)菩薩而說;令斷事理二障;令脫粗細二身;令住究竟涅槃。其中有佛乘菩薩乘之別;而以界外滅道二谛爲教綱。因根機關系,亦分漸頓二類法門。

  (甲)漸機 接引界外鈍根菩薩之教法也。其要在明心見性;詳究八識,漸顯四智。等覺以前,純屬菩薩乘;金剛心以後,乃歸佛乘。此種菩薩乘,徑以妙平二智爲主(不求先斷粗身,次斷細身次第),所謂佛乘,則四智齊彰也(其已斷粗細身而後轉入此菩薩乘者爲回心機)。   此類當機,知化城涅槃尚滯半途;從界外四谛研究,而詳于道谛;分信住行向地五階段以修之,各分十位。十信功夫,能契智伏識(略似乾慧地,但以法空真如爲所依,不倚賴異熟識)。十住功夫,破識力強(初住能斷見惑,七住能斷思惑,十住能斷塵沙惑,但故意保留),能見真谛。十行功夫,方便運識,能見俗谛。十向功夫,能隨方便,居有余土。十地功夫,洞發妙平二智,的見第一義谛。金剛後心,兼顯鏡成二智,遂證無上菩提。

  (乙)頓機 接引界外利根菩薩之教法也。其要在直提佛性;圓修五智;實習四菩薩行。初發心時即入佛乘;行菩薩道亦是佛乘。此乘以五智齊觀爲主,不落漸次(臺賢二宗雖具此種見地,尚無實行方法)。

  此類當機,知究竟涅槃隨處頓現,亦不廢界外四谛,而詳于滅谛。亦可分信住行向地五階段而修之。但十信功夫已證因地毗盧遮那如來之法性(一等禅已達末後句者會之);較漸機十住滿足尤勝也。十住功夫,大闡普賢性。十行功夫大闡文殊性。十向功夫大闡觀音性。十地功夫大闡彌勒性。及入金剛後心,則證果地毗盧遮那如來之法性,即證阿耨多羅叁邈叁菩提。

  大涅槃經十叁雲:“諸凡夫人有苦無谛。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谛而無真實。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谛。諸凡夫人有集無谛。聲聞緣覺有集,有集谛,而無真實。諸菩薩等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真谛。聲聞緣覺有滅非真。菩薩摩诃薩有滅,有真谛。聲聞緣覺有道非真;菩薩摩诃薩有道,有真谛”。

  大涅槃經具雲:大般涅槃經說大乘入滅之道,有南北兩本。北本四十卷,北涼昙無忏譯。南本叁十六卷,劉宋慧觀與謝靈運將北本再治者。今所引者,即北本卷十叁聖行品之文也。“諸凡夫人有苦無谛”者,一切凡夫只感有苦,不知苦谛爲何也。“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谛而無真實”者,二乘因感苦而知苦谛;但是前六識粗淺之知,而不能深入真實法性本際也。“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谛”者,菩薩融識入智,名相之苦頓化如如;此乃深入真實本際。所謂真谛,兼攝第一義也。“諸凡夫人有集無谛乃至是故無集而有真谛”者,凡夫知苦由集合而來,而不知集谛之內容。二乘雖知集谛之內容,但亦限于前六識之經驗,非與真實法性相應。菩薩因能泯識顯智,集谛亦化爲攝第一義之真谛矣。“聲聞緣覺有滅非真乃至菩薩摩诃薩有道有真谛”者,二乘雖知滅知道,非凡夫之所能;但會得化城涅槃,亦非與真實法性相應。菩薩摩诃薩能深入究竟涅槃,故滅道皆歸真谛攝之第一義谛也。

  若會得觀自在智直緣二空真如,自知此中妙義。

  二空真如,即妙平二智所證之境。漸機初地,頓機信滿,皆能會之。雖僅屬開悟,未及修證,許入觀自在智範圍也。上文所謂攝第一義之真谛,名異實同。

  

  

  

《心經廣義 第二章 破諸相 第四節 四聖谛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