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廣義 第二章 破諸相 第叁節 十二支空

  心經廣義

  達庵居士馮寶瑛演講

  第叁節 十二支空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謂之十二支緣起。(舊譯十二因緣)

  緣者,牽引之義;謂由此境引起他境也。亦稱緣起;或稱因緣。無明緣行者,由無明引起妄行也。行緣識者,由妄行引起妄識也。……生緣老死者,由妄生引起妄老及死也。無明至老死,凡十二事;故曰十二支。此十二支展轉緣引;故曰十二支緣起。舊譯十二因緣,則略去支字也。

  無明盡則行盡,行盡則識盡,識盡則名色盡,名色盡則六入盡,六入盡則觸盡,觸盡則受盡,受盡則愛盡,愛盡則取盡,取盡則有盡,有盡則生盡,生盡則老死盡;此則十二支息滅也。

  緣起之法,若因由不興,則無從引起。不興之義,或一向無有,或消除淨盡,皆是。妄行原由無明而來;無明若消除淨盡,妄行自然不起。妄行若盡,妄識亦自然不起;乃至浮生不起,老死亦無從有耳。此十二支息滅之義,其中有淺有深。淺者屬消極,一味遮遣,令十二支漸次淨盡;深者屬積極,不在遮譴,覺十二支當體即空;前權後實也。

  不明十八界本性,謂之無明。

  根境和合,初只性理活用,無相可見。第七識加以注意,遂幻成一段浮光。前六識加以細辨,更幻爲各種浮塵。執著不舍,迷失來源,誤認假相爲實有;是謂不明十八界本性。叁乘教所謂無明,每指此也。

  因而發生種種妄行(不論善行惡行梵行),謂之無明緣行。

  行本法性活用之表征,乃示若幹法性之如何聯絡也。從空間觀之,有種種排列方式。從時間觀之,有種種連續次第。從因果觀之,有種種倚伏規律。明得本性,只管觀時空因果,恒不被聯絡法之牽纏;是爲真俗相融之道。若因注意成執,不知聯絡法乃“心不相應”之假法,認一切方式次序規律爲實在;于經驗中決定如何進行則遂意,如何進行則拂意;總以獲益避損爲的。有從利他求遂意者爲善行;有從害 他求遂意者爲惡行;有從離欲求遂意者爲梵行;叁者用心不同,其迷真逐妄則一;故概稱妄行。妄行之因,實由無明所致;故謂無明緣行。

  行中加以認識,謂之行緣識。

  了別行法如何聯絡,以第六識爲主。迷失本性者,辄滯于過程中之幻迹;執幻迹爲實有,而計度其理路。認識愈分明,腦部印象愈深刻。從而影響第八識,熏發其本有種子,得開見相二分。善行如是,惡行如是,梵行亦如是。所謂行緣識者,淺解只局于六識;深解則知兼引八識也。

  隨識起者,或色(色法)或名(心法),謂之識緣名色。

  由認識所引起之相分,約前六識有外境色法;約後二識有內境色法;是謂識緣色。而高級衆生之意識,對于六塵幻相,每能代以假名,藉便指示意之所在;是謂識緣名。所謂識緣名色者,渾舉識心能引起假名幻色之義也。

  由名色熏發六根,謂之名色緣六入。

  根也者,對于某種經驗培養純熟之謂也。以眼言之:對于紅色有相當經驗,眼球應付純熟之故,肉質變成適宜之構造與之配合;則紅色在眼部成立根基,爲眼根之一分子。余色准此。統稱眼根,乃包括一切純熟顔色之總部也。耳鼻舌身四根,可以類推。意根兼以假名熏發。由名色熏發六根者,爲攝意根在內也。根而曰入,取接納義。

  身根因抵抗環境,現生能改造皮膚等與之適應。意根更能由學問轉變之。

  由根應境入心(即阿賴耶心),發生接觸,謂之六入緣觸。

  六根應接六境時,固隨六識引起觸心所;同時六根以所得開發力還入心中轉熏第八識,亦起觸心所;故六入緣觸,有內外二義。常途說法,以浮塵根接觸外物爲觸之行相,蓋局于外義也。

  由觸引起領受之情,謂之觸緣受。

  凡起接觸心所,同時必生受感。在五俱意識範圍,或起苦受,或起樂受,或起舍受;在分別意識範圍,或起憂受,或起喜受,或起舍受;在第八識範圍,惟起舍受;皆謂之觸緣受。   受而引起心之所貪,謂之受緣愛。

  喜受樂受,皆凡心之所貪戀,宜其引起愛感。憂受苦受,雖非貪戀,而能引起“非愛”之感,隱隱中實不忘“愛”想。舍受固無所愛,然習慣故,往往不覺住著,是亦愛之變相也(對于所愛,久習則淡然成舍受。若一旦割去,愛心仍起)。故受緣愛一語,在凡夫通諸一切。   愛之不已,對境極力取求,謂之愛緣取。

  始愛即舍,尚不致耽著,得隨機轉緣他境。若愛之不已,則恒爲“對境”纏縛。五塵當前,固不願放棄,極力執取之。法塵當前,更希望實現,多方追求之。此等纏縛,概名曰取。因愛而生,故曰愛緣取。

  執取具足,則種子成熟爲中有(舊譯中陰),謂之取緣有。

  有也者,法性表現之相也。約衆生界,分爲二十五種,綜爲叁界。現生之身名本有。最初之一刹那爲托生之始,名生有。最後之一刹那爲示死之際,名死有。死時總計死前業因之成熟者,集合新體,爲將來托生小影。既死之後,托生之前,雖具新體之相,未得六塵之身,則名中有。業因所以熟由六識執取具足所致。種子成熟,即業因成熟。所致之中有既由執取而來,故曰取緣有。

  尋常謂現身既死之後,中有乃得入胎。據理推之;將死之前,得預入胎;但仍存之身,必有萎靡象征(如帝釋五衰相現,乃預入驢胎)。

  現生報盡,中有從而托生相當之趣,謂之有緣生。

  現報未盡,中有雖可露端倪,而非決定之相;因現生若興起強力業,隨時能變更將來中有之結構也。現生報盡,中有新體,雖既決定;仍能因超度力隨時變更結構,直至托生時而後已。所以必求托生者,有根無塵,未滿欲望;要依父母乃得參加塵境。而其生也,實由中有進行之果,故曰有緣生。

  得此生身,不免四相遷流,終于老死,謂之生緣老死。

  真如法界,本來無生無滅。任舉一種法性,皆是常住。一落無明,所舉法性變爲注意之點,幻成一種自有而無之法相,是謂之生。注意消失,法相隨隱,是謂之滅。形諸六塵,則生住異滅四相益覺不虛。故托生以後,不免四相遷流之苦。老即變異之別名;死即滅也。衆生亦有不經住異兩階段而迳死者;所謂生緣老死,渾括之言耳。

  自無明至老死凡十二事,展轉爲緣,故曰十二支緣起。衆生生死輪回不已,端在于此。若能消除無明,則十二支展轉息滅,遂得超脫輪回矣。

  萬法之興,不離緣起;即諸境展轉引起也。人身之來,必有所自。本源實由滯于一念,致起無明;清淨法身,從此演成六道生身。生則有滅,故以老死終焉。此乃佛說十二支緣起正旨。小根小器未能領會深妙,只可從淺解釋。前九支既成。以後生死輪回不已,皆括于後叁支之內。欲其還滅在斷無明耳。

  經教中對十二支緣起,原有種種釋法,隨機而異。更舉二門如下:

  佛學正義:一面談萬法皆空;一面談萬法緣起。即無性緣生,緣生無性之旨也。只知緣生,不達無性,固落凡外。只知無性,不達緣生,亦墮權小(甚或魔道)。是故真實大乘,恒于實相中詳究緣起之道。十二支法,即所究之一。小乘原以泯除人我爲修行正宗,他未暇詳。而根器較利者,亦能從六塵探索十二因緣之理。爲揀別常途聲聞乘故,特立緣覺乘或中乘以名之。但中乘所觀,固與大乘有異;大乘之中,亦淺深不等。今略舉二門,以示大概而已。

  一、緣覺乘觀法

  此類觀法,據現在之果逆溯過去之因;複據現在之因順推未來之果。過去因二支,現在果五支;現在因二支,未來果叁支;詳如下表:

  過去因:

  (1)無明——無始煩惱。

  (2)行——依煩惱作業(善行惡行梵行)。

  此明前身惑業概略也。過去煩惱掩蔽真理,昏迷不明;故曰無明。追溯煩惱所自來,世世相因,不知所始;故曰無始。煩惱是爲過去之惑,屬第一支。過去世造作諸事,統名曰行。不論善惡欲梵,皆由煩惱引起,即是無明引起;是爲過去之業,屬第二支。

  現在果:

  (3)識——現世初入胎時之識神。

  (4)名色——托胎後漸起心法色法。

  (5)六入——胎中成就六根。

  (6)觸——出胎後能接觸外物(約二叁歲間)。

  (7)受——對事物能起苦樂等感(約二叁歲至十四五歲)。

  此明現身發達程序也。前身遷謝之時,惑業所牽,神識投入適宜之胎中;是爲現身發達之初步,屬第叁支。所謂識神,中小乘泛歸意識而已。托胎後五七期(叁十五日)內,爲身形粗具之位;但有身意兩根。約肉質曰色,約心數曰名。此粗略之名色,爲現身發達之第二步。屬第四支。六七期後,余根漸著。經十九個七期,六根粗具,至出胎時而圓滿。是謂胎中成就六根,爲現身發達之第叁步,屬第五支。出胎後,六根應接外境。至二叁歲時偏重觸景;雖有六識,而未能注意違順等境。是爲現身發達之第四步,屬第六支。接觸外物日多,漸起受感;對于事物加于自身,不無苦樂舍之分;漸而心中亦有憂喜舍諸受。自二叁歲至十四五歲間偏重此等經驗。是爲現身發達之第五步,屬第七支。

  現在因:

  (8)愛——貪染種種可欲事物(約十四五歲以後)。

  (9)取——貪愛熾盛,馳驅諸境,取求不已(約成人以後)。

  此明現身惑業複起也。惑業若能不起,則現世果報發展至第七支便止;不複展轉牽引,而得超脫輪回矣。惟其接受外境,滯于塵相,變爲染著;可欲(財色名事睡等)事物當前,辄貪愛不已。約十四五歲以後,此心漸見濃厚;是爲現世造因之根源,屬第八支。貪愛既盛,此心恒與可欲諸境相馳驅;多方取求,不知止足。成人以後,專造此等垢業,是爲現世造因之事實,屬第九支。

  未來果:

  (10)有——依愛取之業,將于未來世複墮叁有中。

  (11)生——業果成熟,則複出胎。

  (12)老死——未來之身若逾盛年,則漸老死。

  此明後身輪轉不息也。現身愛取爲因,成爲濃厚習氣;影響于衆生界,迫起強大之反應力,爲臨終牽入叁有(二十五有之略稱)之張本。…

《心經廣義 第二章 破諸相 第叁節 十二支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